這個標題可能會被一些人罵,但罵歸罵,事實就是如此,美國軍工確實很強大,它要自稱是第二,這個星球上沒人敢稱第一。
這是個客觀事實,不以對美國的態度而改變,要是不能接受這點就不必往下看了。
所以這篇文章,主要談談美國的軍工為什么這么強大。
先說結論,核心原因就是美國的軍工是個藏富于民,藏科技于民的產業。
美國不像蘇聯,動不動就是舉國之力搞軍工,蘇聯“揚軍抑民,軍工優先”的發展道路搞了幾十年,不僅難以有效服務和帶動經濟發展,而且難以從民用科技和發展中獲得有力支撐。
也就是說,蘇聯大力弘揚的軍民分離領導管理體制的國防工業是個無底洞,它吸收掉了民企的活力,而且無法反哺經濟,給國家帶來沉重負擔。這個趨勢在勃列日涅夫執政期間尤其明顯,等戈爾巴喬夫上任后才知道,蘇聯的軍費開支不是占國家預算的16%,而是40%!
美國的模式是什么呢?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它的主流科技主要來自于民間,也可以稱為藏科技于民,也就是允許并鼓勵全社會的企業、學校、科研單位自由競爭發展各種技術。
這一點很好理解,我們看美國著名的軍工企業: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波音公司、聯合技術公司、雷聲公司、格魯門公司等等,全部來自于民間。它們既生產民用產品,也生產軍工產品。
比如波音,沒人不知道吧,當今全球超過一半的大型客機均來自波音公司,同時它還是世界第二大航空航天及防務承包商,它旗下的明星產品除了波音 ,還有F-4“鬼怪”、F-15“鷹”、F/A-18“大黃蜂、B-52和B-1B戰略轟炸機、CH-47“支奴干”和AH-64“阿帕奇直升機等等。
這與蘇聯迥然不同,蘇聯模式的軍工產業是軍民分離的,由它的國防工業主管機構——蘇聯國防作戰技術問題委員會負責,將武器與作戰技術研發等任務派發給下屬各軍工局和軍工企業。
在戰時,這種模式確實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效果,但在非戰時,就很容易暴露出產權不明、職責不清、內耗嚴重、效率低下等弊端。
美國為什么能做到藏科技于民,蘇聯就不行呢?四個字:藏富于民。這個問題說來話長,簡單來講,這是一個歷史原因,美國政府的起點就是政府窮,民間富。西歐國家的興起也大致如此,除了法國等少數國家外,歐洲城邦歷來沒有強勢、富有的政府。
蘇聯不行,顯然做不到。
反觀蘇聯,國防工業是蘇聯的國家優先發展部門,被擺在國家發展計劃的突出位置,享有極為優厚的發展特權,不僅承擔了幾乎全部國防科研生產活動,而且集中了國家最重要的優勢資源。
然而時至今日,蘇制武器遠不如美制武器的道理已經在一個又一個戰場上被證明。正是由于他們的國防工業和民用工業相互分割、軍民科研生產相互分離,軍工先進技術和科研生產資源難以轉為民用,不光不能帶動經濟,反而成為一個巨大的累贅。
第二是美國軍工的尖端部分,這方面他們主要靠的是一些特殊機構。
比如洛馬公司有著名的臭鼬工廠,波音有鬼怪工程部,BAE有快速實驗室這種研究機構,他們與美國軍方就未來作戰系統項目進行合作。這些項目和機構并不按市場辦事,那里的工程師致力的是開創未來,他們發展的是美國國防科技中最機密、最先進的武器產品。
這可以視為政府對未來的投資,時至今日效果很不錯。那些發布時被驚嘆為外星武器的產品,如U-2偵察機、SR-71黑鳥偵察機,以及F-117夜鷹戰斗機等等,都是由他們研發的。
有人會問,這種政府主導的模式與蘇聯有何不同?它們如何做到反哺民間呢?
答案是管理。
舉BAE快速實驗室的例子,其實這個實驗室并不進行原型機開發,也不屬于任何產品線,甚至沒有預設的研究路標。但快速實驗室的商業模式是顛覆性的,它實際上構建了一種平臺,在高校、政府、風險投資、初創企業、科技孵化器和終端客戶之間,通過創新研究和開發引擎將眾多可能變為現實,減小試錯成本,加快試錯速度,提高風險回報比。
快速實驗室獨立于BAE,自負盈虧,僅對創新速度負責。快速實驗室培育創新,卻不干涉創新中的動態過程。由于在創新培育過程中引入了商業化運作,商業利益和國家安全這兩個目標有機結合起來,不再矛盾,而是互補共贏。
可以說,這些機構是美國軍工的創新之魂,這里的工程師致力于從眾多潛在的軍事情報應用中培育創新,為企業家提供輔導,資源和市場機會,讓他們能夠引起風險投資和天使投資者的注意,為有前景的企業提供了資金和人才上的彎道優勢。
所以它們的模式本質上還是市場驅動,比如臭鼬工廠1938年就誕生了,八十幾年下來,這種敏捷而富有活力并沒有顯得落后,仍然在煥發出它的創新活力。我們可以回想一下,核武器、核動力、計算機、集成電路、互聯網、GPS、隱身技術,一路都是美國帶動別人跟進。
再舉個現在的例子:人工智能。
美國任由人工智能在民間發展,結果一家Openai秒殺了國內所有公司。以美帝的尿性,軍事上一定會應用上去。可能不久以后,我們就能聽到美軍的飛機、戰車由人工智能操控,自主作戰的消息。
不要以為這些不可能,20年前用小靈通的時候,誰能想到現在用的智能手機,隨便一個功能,都是以前無法想象的。
這就是先發優勢,別人想追趕都很難。背后的原因還是美國的軍民融合做得非常好,軍民通用才有科研活力。
第三,是美國非常懂得對武器的需求是什么,也就是它開發武器的核心思想:局勢判斷+需求推動。
許多人都知道美軍的F22戰斗機,也知道F22早就關閉生產線,停止生產了。我就以這件事為例,嘗試來說明這個問題。
眾所周知,F22猛禽作為一種劃時代的第五代戰機,一經問世就刷新了世界各國對先進戰斗機的認知。在那個年代,F22就是世界上最強的戰斗機,找遍世界,都不找一型和F22處于同一技術層次的戰機。
但是早在2011年,美國政府就關閉了F22生產線,封存了相關圖紙和技術。那一年,F22僅僅批量生產了6年,連試驗機在內,也僅僅生產了195架而已。
有人認為這是美帝的判斷失誤,這種說法流傳了十幾年,一度被拿來諷刺美國。但這次的俄烏戰爭告訴了我們,不是的,相反人家的判斷非常精準。
這場戰爭,號稱強大的俄羅斯空天軍的泡泡被戳破了。整個世界都看到了,平時吹得很厲害的各種俄制戰機不過都是紙老虎,真正上了戰場就原形畢露。號稱強大的蘇35連F16都幾乎應對不了,那還有什么可擔心的呢?
你想,歐洲援助烏克蘭幾十架老舊型號的F16,已經足夠俄羅斯喝一壺。哪有F22的用武之地,失去了假想敵,這么昂貴的戰機就是浪費,那還不如大力發展便宜實用的F35。
其實美國一貫堅持這種做法。再往前看,冷戰時期世界局勢緊張,美國的主力是海軍,艦載機要用最貴最強的雙座雙發重型F14。冷戰結束,蘇聯和華約解體,對手急劇變弱,美國第一時間就把F14換成了相對便宜的F18。
后來發生的事證明,這個決定一點也沒有錯,F18省錢,好用,足夠了。
再說空軍,美國空軍的雙發重型F15也很強,很受飛行員喜愛,但國會嫌貴,逼著空軍買單發的F16,還是因為便宜。海軍不喜歡F18,空軍也不怎么喜歡F16,但這事不由軍隊說了算,也不是總統說了算,由國會說了算,美帝的國會可不是擺設。
那么陸軍呢,一樣的。科曼奇直升機比阿帕奇要強很多,美國原計劃作為新一代武直,取代阿帕奇成為美國陸軍的主力機種。但冷戰結束后阿帕奇沒了對手,科帕奇雖好但是貴,沒必要,國會直接就把項目給取消了。
事實證明這個決定也是對的,AH64阿帕奇服役已經36年了,依然是這個星球上最強的武直,沒有之一。
那么再回過頭看F22,美國為什么會做出判斷,決定封存F22的生產線呢?答案就很容易理解了,因為美國開發武器的核心是局勢判斷+需求推動。
局勢判斷就是需要分析,會不會打仗,什么時候打,在哪打,對手是誰等等問題,然后再決定開發什么樣的武器。
你比如說他們判斷,近20年內不會發生什么大的戰爭,那么現在開發一堆新式武器,20年后就落后了,就是浪費納稅人的錢,國會就不會批。
在這方面,反例還是蘇聯。蘇聯一直判斷跟美國早晚必有一戰,它這一根弦始終緊繃著。但是什么時候打呢?誰也說不上來,總之要打,那就拼命發展軍工。二戰以后蘇聯一直在發展軍工,結果是日子不過了經濟不搞了,一切以軍工優先,大量制造武器。結果沒打起來,損失極其慘重,幾回下來把自己拖垮了。
相反,蘇聯經濟最好的時候,反倒是勃列日涅夫跟西方和解的那幾年。等到關系又緊張起來,一切都回到了原來的軌道。
當然不是說冷戰期間美國就不發展武器,而是沒蘇聯這么玩命。美國在這方面的原則就是既要警惕也不要一驚一乍,別一天到晚瞎喊狼來了。事實上美國擔心的只是蘇聯的核武器,至于常規武器,他們到七八十年代已經領先蘇聯不止一個身位,1975年阿帕奇首飛,就意味著蘇軍的鋼鐵洪流開始不夠看了。
再說需求推動,所謂需求推動,就是根據不同的對手,不同的地點,需要使用不同的軍隊,不同的武器。
如果對手是陸權強國,那就需要重點建設陸軍,大力造坦克。如果對手是海權強國,那就要重點建設海軍,大力造軍艦。所以從一個國家的軍隊建設、武器研發上,就能看出來他想跟誰打,準備在哪打,什么時候打。
F15是上一代老飛機,F35是廉價的單發機,美國為啥遲遲不造雙發大推力重型豪華版隱身機?甚至還把F22生產線關了?
因為沒有這個需求,F35再被人說得一錢不值,依然是這個星球上的頭部戰機,并且已經生產了上千家,還處于產量暴增期。未來至少要造5000架以上,還有幾千架F15、F16、F18。
而且,英法等歐洲國家、日韓等亞洲國家、以色列等等,都是美國的盟友。俄烏戰爭又把俄羅斯打穿幫了,原來以為是李小龍,結果是個馬保國。以至于去年美國官員都喊出了沒必要維持那么高的軍費,還得削減。
所以美帝的武器是需求推動,由于缺乏外部壓力,這些年美國對新武器需求非常低。多數武器的發展處于停滯狀態。M1坦克90年代停產,現在的M1A2都是在舊坦克基礎上的維修升級。多數武器的發展處于停滯狀態。M1坦克90年代停產,現在的M1A2都是在舊坦克基礎上的維修升級。
坦白講,就這些,吊打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毫無壓力。正常人都能看出來,以美帝現在的軍事實力,即便維護世界霸權也是足夠了,甚至都有點過剩。哪怕是對于某個大國,美國心里也有底,只要他不想打,仗就根本打不起來。
當然,你可千萬不要以為,美軍不研發新武器是缺乏這個能力。美國先判斷局勢展望未來,認為沒有強勁對手,戰爭壓力小,就會縮水武器,F16、F18、F35湊合用,維持正常升級換代。一方面科技自由競爭發展,另一方面黑科技占領高地,各項技術分散在下面。
他判斷戰爭風險增大壓力變大,覺得有迫切需求,現有武器不一定贏。那么挑挑揀揀下面的技術,能立即攢出非常強悍的武器。沒啥壓力,他按套路來,在合適的時間節點依舊能拿出非常強悍的武器。
比如二戰,他爆航母真就跟下餃子一樣,一口氣就造了147艘!這是個什么概念?比我們玩游戲還離譜!日本就算再僥幸打贏中途島,也根本改變不了戰敗的命運。而那時候,美國的科技并沒有領先多少,顯然不能與現在的美國同日而語。萬一遇上二戰那樣的情況,遇上個偷襲珍珠港什么的,他立馬就能爆出科技代差的軍工產品,分分鐘教對手做人。
最后總結,美國軍工強大的真正原因,就是軍民融合做得非常好,不僅軍用科技能帶動民間科技進步,民間科技也能反哺軍用科技降低成本。若再究其根本,就是藏富于民,藏科技于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