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暑假,內地票房再創新高。但是,2023年的暑期檔,港片無論在內地,還是香港本土市場,都淪為邊緣角色。
香港、內地兩個主力市場都遭遇滑鐵盧,票房全撲,無疑給香港電影人敲響了警鐘。
一、內地失利
這些年,“港片已死”這樣的論調也不是第一次了。但港片又往往在你徹底貶低它時,告訴你“老將不死,只是換了個戰場”。
無數次唱衰港片,但近幾年,從《無雙》到《掃毒2》,香港電影一再用夕陽余暉告訴我們,雖然今不如昨,但依賴曾有電影工業的家底,還是能制作出質量上乘的電影。
但今年暑期上映的港影,卻都給人一種老態龍鐘之感。市場不喜歡,影評人不喜歡,港片似乎正加速被內地觀眾拋棄。
6月,周潤發的《別叫我賭神》上映。這部電影自開拍以來就命運多舛,硬是壓箱底好幾年。上映時更名為《別叫我賭神》,明顯有蹭周潤發最大IP之嫌??上?,現在的主力觀眾,早已不是錄像廳里泡大的70后、80后。影片上映7天,只拿到不到4000萬的票房。
在豆瓣上,《別叫我賭神》也只拿到5.5的評分。評論區一片吐槽之聲,“演技浮夸“、”明知是爛片還是要闖一闖”之類的點評反映了大家的共同心聲——
再這么賣弄情懷,沒人買單了!
7月,古天樂的《掃毒3》上映。至今內地票房不到3億。
8月,古天樂主演的另一部電影《暗殺風暴》上映,上映3天票房5000萬,最終預計只有1億出頭。
2023年暑假,內地電影票房迎來報復性消費的大爆發,以206.19億收官,創影史新高。以此推算:
港片僅占內地暑期票房不到3%
悲哀吧!大家討論的熱點是《消失的她》、《八角籠中》、《長安三萬里》、《孤注一擲》、《封神》等國產大片。
內地電影市場,已經沒香港影人什么事了。
分析起來,這些港片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老,演員老、題材老、意識老。
來來去去都是黃金時代那一批演員,來來去去都是警匪,就問你膩不膩?
香港電影,曾經是很多人成長階段的集體回憶。然而,如果不創新,情懷也容易膩味。
二、本土撲街
由于內地和香港觀眾口味不同,內地失利,香港也不受歡迎。比如去年古天樂的那部科幻大作,在內地票房也不算差,但在香港卻創造出了上億票房的紀錄。
同時,去年暑期還有多部以本土市場為主導的電影,接連票房大捷。
很多人狂歡——拋棄內地市場,香港電影出現新生機。(筆者曾經也有這樣的想法)
但今年暑假,香港觀眾也對本土電影SAY NO了!
英皇電影投資1100萬港元,采用香港第二天團ERROR4位成員擔任主角的《陰目偵信》。上映以來,港媒配合,新聞攻勢不斷。但上映3周,累計票房才360萬港元。
導演黃浩然的新片《全個世界都有電話》,至少耗資250萬港元,但上映15天票房僅154萬港元,也是注定虧本。
香港頂流盧瀚霆主演的純正港味電影《釀魂》,由于粉絲的包場支持,上映當天曾錄得110萬港元票房。本以為終于可以揚眉吐氣,沒想到后繼乏力,在排片傾斜之下,上映8天累計票房320萬港元(296萬元)。電影票房前景同樣不妙。
賭王女兒何超儀的《冤泊》,同樣票房不濟,上映首日只拿下8.3萬港幣。
要知道,《陰目征信》和《釀魂》都由這幾年港圈最火的流量明星擔綱主演。他們有多火?MIRRO一年狂接上百個代言,所到之處都是粉絲前呼后擁。但接連兩部他們主演的電影票房失利,說明他們的粉絲根基并沒想象中大。
更重要的是,沒有好的作品質量,光靠一班死忠粉絲,是扛不動票房的。
質量如何,從電影拍攝周期就可見一斑,《陰目征信》只拍攝兩周,《全世界都有個電話》只拍攝8天。這配方,有點像港片黃金時代的做法。但,那樣的神來之筆,需要正值創造力頂峰的好導演、好演員共起化學作用。放在今日,條件幾乎已不具備。
合拍片方面,《暗殺風暴》上映兩周拿到418萬港幣,《掃毒3》拿下1400多萬港幣的票房。基于香港觀眾對合拍片的反感,可見影評質量已遙遙領先幾部純港片。
三、市場之困
在分析2023年韓國電影市場崩盤的文章里,我分析過,港片的衰落,最核心的原因有兩個。一是以1993年臺灣八大片商逼宮港片為起點,香港外部市場逐步喪失。二是以《侏羅紀公園》為起點,好萊塢電影借特效技術革命,蠶食了香港電影的市場。
以此來看2022年港片在本土市場“勝利”,主要就是疫情影響,真正的好萊塢大片沒進來,給本土港片預留了市場。此外,相對今年的幾部純港片,那幾部電影質量也還尚可。
可以說,去年港片的火,只是虛火。
香港合拍片越來越不受內地觀眾待見這里不深入分析了。
這里著重探討下,不以內地市場為主導的“純港片”是否可行。
先說答案:
僅靠本土市場,香港電影沒有出路。
我們以疫情前的2019年為例。當年,香港票房全年總收入為19.23億港元,當年上映的電影有326部,其中香港電影46部,非香港電影280部。
當年,所有香港電影票房加起來約為3億,約等于《復仇者聯盟4》。
不到3億票房,要46部電影來分,每部能分多少,大家心里有數了。
上世紀8、90年代,香港電影之所以火爆,就是因為在本土完勝好萊塢,又擁有臺灣及東南亞華人市場,加起來大約為5000萬人口。
現在,臺灣及東南亞華人市場,早已被好萊塢攻城略地了。
依靠香港本土3億不到的票房規模,是不可能養活一個電影工業的。
我們總覺得是內地的審查拖垮了港片。
看看今年暑期檔,幾部純港片,因為不考慮內地市場,可以放開了手腳拍鬼怪、恐怖,但質量不行,觀眾一樣不買單。
可見電影質量不好的鍋,不能老是想當然怪S查。
至于為何質量不行,前文已提過,拍攝倉促、制作沒升級。
為何拍攝倉促?成本原因啊!現在純本土電影,票房上千萬已經是成功了,那成本必須控制在幾百萬內。以今日的制作成本,唯有各方面都省點、潦草點了。
如果不以內地市場為主導,港片要生存,只能從低成本著手。依靠電影基金+少量本土票房支撐的純藝術片,類似《落花流水》、《窄路微塵》,就成了這幾年的新希望。
這幾部電影票房都很棒,但一個成熟的電影市場,必須是有大量商業電影能生存,才有興旺的根基。
完全不考慮內地市場,當然也可以拍出票房大賣的佳作,比如《正義回廊》。但這樣的電影,有點像中彩票。
在任何一個市場,好片跟平庸的電影比例應該是類似的,最好的情況也就三七開。這意味著。市場上必須要有足夠多的電影。
然而,沒有市場,沒有回報,誰會那么傻來投資呢?僅靠古天樂這樣古道熱腸的人不計成本嗎?
我們吐槽這幾年香港電影,來來去去那幾個演員,拍來拍去都是警匪題材。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市場狹窄。
拍警匪片已是港片成本最可控的商業片類型;用有票房號召力的演員,電影回本才更有保障。
做出過硬的品質,在產業上升級,才能重拾往日光輝。而要制作升級,繞不開的前提是,市場在哪。
答案,你懂的。
作者簡介:
又見子都,專業娛評寫手。同步開設公眾號——隔岸觀潮。所有文章均為原創,歡迎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