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斑馬線,我們都很熟悉。由多條平行的白色實線組成的人行橫道被稱為斑馬線,因為它類似于斑馬線上的條紋。近日,一場名為“禮讓斑馬線”的全國性主題活動拉開帷幕。事實上,斑馬線不僅是行人的生命線,也是城市的一道風景線。
斑馬線的“祖先”的探索
斑馬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羅馬的“跳石”。說到“跳石頭”,我們先來談談馬車。車輪的發明是人類交通史上的一項重大技術突破,正是車輪的發明催生了各種交通工具。馬車是車輪發明后誕生的一種歷史悠久的車輛。公元前1世紀,古羅馬人對凱爾特人的四輪馬車進行了改進,大大提高了馬車的性能。
四輪馬車運行非常平穩,運載能力很大。它不僅可以運輸貨物,還可以運送長途旅行的乘客。公元200年左右,古羅馬帝國有一條8萬公里長的平坦大道,使四輪馬車成為當時的一個景點。然而,四輪馬車和行人的混合造成了一系列問題,如道路擁堵和交通事故。在這種情況下,一塊塊突出的石塊從路面上冒了出來。在路口附近建造的突出的石頭逐漸成為指示行人過街的標志。人們可以在跳石頭上過馬路。凸起的跳石正好位于車廂的兩個輪子之間,不會影響車廂的正常通行。
斑馬線是一條“安全線”
動力機器的發明使曾經輝煌的四輪馬車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火車和汽車的出現使速度迅速提高,并迎來了一場極其深刻的交通革命。然而,汽車的文明已經使城市交通極度擁堵,指示行人過馬路變得越來越緊迫。1951年10月31日,世界上第一條斑馬線在英格蘭南部伯克郡的斯洛誕生。
斑馬線,也稱為人行橫道,調節人與車輛之間的交通關系。作為城市交通生態中的一個重要指標,其作用是引導行人安全過馬路。在浩瀚的汽車海洋中,法律法規優先考慮斑馬線上的行人。接近時,機動車只能減速讓行。當遇到行人經過時,他們也應該停車讓行。斑馬線似乎在引導行人和車輛有序通行、保護行人安全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盡管設置斑馬線的意義非同尋常,但它們的外觀非常簡單,看起來就像路上掛在腰上的白絲帶。斑馬線的最小寬度為3米,可根據行人流量按1米的步長加寬。在行人較多的地區,斑馬線越寬。組成斑馬線的白色平行粗線不是隨機繪制的。根據斑馬線標線的標準設置,每條白色平行粗線的寬度為40-45厘米,兩條平行粗線之間的距離為60-80厘米。
斑馬線的設置也非常細致。那么,在什么情況下需要設置斑馬線呢?一是沒有過街設施的十字路口,如過街天橋或地下通道;其次,大型公共建筑、超市、學校、幼兒園、醫院、敬老院、地鐵站出口,以及二級路和支路上的其他人行橫道更為集中;再次,路邊有人流量集中的出入口或區域,高峰時段也有人流量較高的路段橫穿馬路。
斑馬十字變臉
為了提高斑馬線的醒目程度,更好地利用其功能,一些城市在斑馬線的配色和視覺效果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嘗試。一些城市引入的彩色斑馬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彩色斑馬線可以用彩色瀝青鋪設,也可以用膠帶粘貼。與傳統的白條斑馬線相比,彩色斑馬線具有引人注目的視覺效果,不僅保護了行人,還減少了車輛在緊急情況下的制動距離。
一些城市已經試驗了3D斑馬線,通過白色、藍色和黃色的組合來突出斑馬線的立體感,從而更好地警告車輛駕駛員前方讓行。此外,立體斑馬線在白天和晚上都具有立體效果。
隨著手機的普及,“低頭族”過馬路已經成為一種安全隱患,因此一些城市引入了閃光斑馬線。原來,交管部門在斑馬線上安裝了多個醒目的燈帶,斑馬線可以在燈帶的反射下與路口的信號燈同步變色。這條紅綠相間的斑馬線無疑為“低頭族”提供了有效的警示。
斑馬線警告
設置斑馬線的意義在于保護行人,但很多時候人們在斑馬線上行走時會感到不安。由于機動車與行人頻繁爭奪斑馬線,斑馬線已成為交通事故頻發的源頭。據統計,過去三年,全國斑馬線上發生的交通事故多達1.4萬起,死亡人數高達3898人。在這些事故中,90%是由于機動車未按規定避讓造成的。至此,斑馬線的“安全線”將成為一條“生死線”。
近期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禮讓斑馬線”活動無疑恰逢其時,有助于破解斑馬線“安全困境”,極大提升全社會交通文明意識。斑馬線就像一種無聲的語言,提醒機動車減速讓行,同時也提醒行人要走好斑馬線的每一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