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國受漢制影響很深,比如清平官這一設置。此官職相當于唐之宰相,共六人,具體官名有“坦綽”、“布燮”(Bol?xienl)、“久贊”。繼南詔之后的大長和國、大天興國、大義寧國、大理均沿置。 南詔最高行政長官統稱“清平官”,六人七人不等,分別又稱“坦綽”、“布燮”、“久贊”。復有“酋望”、“正酋望”,地位稍次。清平官每天與詔王參議處理內外大事,相當于中原的宰相。清平官中設“內算官”一人,掌握機密,代詔王判押處置文書,威權極重。另有“副內算官”二人,協助“內算官”處理政務。其余均為“外算官”,分掌各個執事部門。也正是因為他們引入了一定的漢官秩體系導致了他們的部分大權旁落,特別是軍權和預算權。
漢官與夷酋的合作,不可避免的涉及到權力分配,而夷王之所以樂于引入漢官與漢秩,更多是希望其有助于自己的集權,事實上也如此。把原先酋長的邦聯加強或升格為聯邦,這是最重要的任務。裁決者和制裁者的身份,使得“脫離了中央政權的獨自札薩克制”建立起來。但是脫離了中央政權的支持,在這里的漢人“仲裁庭”就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那么問題就來了,他們是如何維持自己的威信的?這里實際上是把聯邦化的傾向轉化為邦聯化,使得自己的實際追求從原先的中央政府變成邦聯共主。邦聯共主事實上接近于東南亞的“曼陀羅體系”,所以在極其邊緣、偏南的地區,那些部落,是否在對南詔進貢的同時,也對南掌、大越等中南半島的小型強權稱臣納貢,這些都未可知,也是很可能發生的事。大理國疆域與南詔時期接近,但核心統治區是洱海周邊的迤西地區,基本上都城在哪里,國家統治核心區域就在哪里。
此外,漢人蠻化的情形在滇池地區很普遍,甚至分別出白蠻、烏蠻。烏蠻多有牛羊,無布帛,男女都用牛羊皮作衣服。無拜跪的禮節。有些語言要經過四次翻譯,才與漢語相通。烏蠻是以牧畜為業、不知耕織、很少同漢人接觸的落后族。白蠻大姓爨氏,自蜀漢以來,歷朝有人作本地長官,白蠻文字與漢族同,語言相近,耕田養蠶,也同漢人,很可能是莊所率楚兵與舊居民融合而成的新族。有些白蠻酋長,自稱祖先是安邑(山西運城縣)人,西晉時來南寧(云南曲靖縣西)。白蠻中有不少蠻化的漢人,當是事實。漢武帝滅莊氏滇國,立白霫酋長白人仁果為滇王,莊氏后裔退到滇池以西?!缎绿茣氛f莊氏部落有稻麥粟豆絲麻薤蒜桃李,以十二月為歲首。莊氏原來與白蠻同住在滇池周圍,白蠻也有農桑業,是無可置疑的。
白蠻經濟和文化部比烏蠻高,信鬼尚巫的風俗卻相同,稱主祭的人為鬼主,每戶每年出一?;蛞谎?,到鬼主家祭祀。大部落有大鬼主,一百家有小鬼主。烏蠻七部有都大鬼主。爨氏兼并烏蠻,設兩爨大鬼主。莊氏部落不設鬼主,祭祀在家內,親友帶牛酒來助祭,風俗與漢更相近。鬼主一詞體現出當時他們具有的神權貴族階層,這樣我們能看出來有這么幾種貴族階層。一種是莊氏王族,一種是白蠻/烏蠻的世俗酋長,另一種則是內部的祭司。他們之間復雜的互動關系令人遐思。南詔國王本身既不是典型的烏蠻,也不是典型的白蠻,而是河蠻。河蠻是西爨以外的白蠻部落,他們戶數少,請了一些烏蠻來做酋長,實際上就是他們請烏蠻來武力保護自己,而自己則提供貢稅。后來吐蕃入侵,在此課稅,所謂烏蠻收的少是因為游牧,其實也不成立,因為烏蠻實際上是軍事貴族,而白蠻則是一般的經濟精英和農民,所以給吐蕃納貢的主力自然是白蠻。
這一部分河蠻就是后來統一六詔的蒙氏南詔的發祥部落。他們在統一南詔后迅速調整了內部的建制,把西爨的白蠻遷移到洱海一帶,作為自己財政的基礎;又利用烏蠻對外征戰,對內彈壓,最終形成了一個極富侵略性的割據政權南詔。南詔的格局和吐蕃是一樣的,吐蕃戰斗力最強的也是在于唐的邊界上,這些最強的武人部落一直聚集在邊地,面對更富庶的漢地,自然會更傾向于留在邊關,但是,因為這種合作關系,他們也會樂于“效忠”蠻族王國的內廷。這恰恰是吐蕃所經歷的過程。而如果唐朝因為內亂等因素真的被他們擊敗了,他們的興趣除了占據漢地臨近州郡外,就剩下回師奪權,歷史也正是如此。吐蕃在對唐戰爭勝利后就陷入了內亂,而劍南被南詔禍亂成功后,南詔內部的君權也開始衰微下去。而在邊關地區,與漢人接觸更多。與此同時,漢人融入較多的白蠻,也逐步依靠經濟實力獲得了支配烏蠻軍事貴族的權力,原先幫助洱海烏蠻國王(河蠻貴族頭目)壓制白蠻的邊關烏蠻,也就是占據云南郡等曲、靖州縣的軍事貴族也反戈一擊,導致他們徹底失敗。洱海烏蠻被白蠻取代也是應有之意,因為他們的經濟實力最終仍然要超克軍役貴族的。這在世界各地的封建社會里都是如此,物權邏輯是最終超克人事邏輯的。段思平、鄭買嗣、楊平貞三朝都是白蠻貴族,但是白蠻貴族內部也不能互相壓制,所以才出現短短幾十年就被翻盤的情況。
白蠻貴族借兵三十七部烏蠻來推翻自己的對手,是最典型的辦法,所以害怕烏蠻像南詔那樣統一起來,在河蠻故地再度封建白蠻的情況。鎖國既是因為白蠻內部不穩定,也是因為擔憂烏蠻南詔化。在這么一個地區,他們推行完全的漢制,其實不算很恰當,因為從漢制的角度看,這就是一堆天然的豪強叢生之地;從部落的角度看,推行漢制就是要毀滅部落,也為之不容。三十七部和白蠻之間保持一種相對平衡的關系,也與宋朝拒絕向河外的云南地區擴張有關。宋朝顯然是借鑒前朝唐兵死傷二十萬、靡費錢糧無計的教訓,不想因為云南打亂自己統一全國的節奏。三十七部如果得到宋朝資助,很可能像南詔橫掃滇地那樣建立起一個對宋朝禍患極大的割據政權。不同大姓輪番得勢而上臺,說明其承襲的南詔時期官僚制的風格仍然沒有減弱。而南詔則在對外擴張的同時吸收了漢制,建立了均田制等完全漢化的制度。
所以除非對外征討,內部始終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這也是大理國前兩朝更迭速度如此之快的原因。他們更迭的原因和五代的原因一樣。不過,對外用兵如果不征討富庶之地,很容易導致入不敷出,難以為繼,所以另一種辦法是建立服從于皇權的教權,依靠教權在各地建立稅收網絡,這一點拜占庭的若干皇朝都使用過。大理也有類似之處。因為你既不可能大規模真正重建府兵制等小農兵體制、對外用兵消耗其他大dz,也不可能建立起依靠商業收入維持的軍隊,所以只能依靠傳播佛教、建立稅收體系了。這一招也是管用的,但是管用的時間不會太長,根據中原和拜占庭的經驗看,70年左右就是一個周期。從段思平末期開始推行,直到高家篡權,實際上也不過是兩個70年左右。前70年是將松散的豪強體系納入宗教稅收體系之中,后70年就是體系內得到合法性的新一波豪強土地兼并的過程。雖然高升泰死后還政于段氏,但實權始終掌握在自家手里,這就是遙控體制,1094年后無論高家人是否在位,其實都是高家天下,而其他大族奈何段氏法統與高家實力,也無法拆散這個傀儡組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