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之前的文章《互聯網大廠配做數字農業嗎?是標桿實踐還是反面教材(細說大廠做數字農業歷程)》描述,繼續聊聊大廠做數字農業的故事。
本文由錢曉棟寫好一個月的,小編我一直沒排版,抱歉了。
他們不下場做的是農業產業鏈,數字農業還是親自下場做得。當然有幾家做農業供應鏈的企業除外。這個可以詳見:《互聯網大廠配做數字農業嗎?是標桿實踐還是反面教材(細說大廠做數字農業歷程)》
當然做數字農業也一般是賣云,給農業這個行業帶去云基礎設施。
算法一般不是自有的,或者提供某個數字農業鏈路上的一個環節的算法,或者直接用服務商的。所以你在阿里云、華為云官網上能看到很多小廠商的應用軟件。
至于為什么不直接下場做,也是充分考慮成本和效率,需要快速產單的項目和行業。
(1)云和科技業務
做數字農業第一個部門一般是做云的版塊,會結合產業園、農業物聯網等進行銷售云。
現在也會結合目前主流的育種、預制菜、農產品加工、產業帶等配合銷售云。
此外,某廠商還會給農墾集團銷售數據中臺,某廠商還會給農牧企業提供AI算法和機器學習平臺, 某廠商會給農牧企業提供電商能力。
(2)金融業務
金融也是做農業的核心訴求。正如有一篇文章中說的《農業成功模型:銷路+政府+金融》。
做這一塊業務的是螞蟻和京東金融等企業。非常需要數字化系統支撐,來證明農戶或農場有還錢的能力,畢竟帶毛的不算。
所以這些企業要么給農戶發卡,要么給農戶貸款,要么給農戶做儲值,他們的某某錢包一直會活躍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
金融也是真正做農業的版塊,解決農戶、基地的資金問題。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這個大廠也會和銀行們合作,一起對三農提供金融服務。
或者由大廠的云和科技部門給銀行提供數據支撐,幫忙銀行安心放貸。
但可笑的是,有些時候大廠的云部門與金融部門,不是打通的,部門墻也很存在。
(3)供應鏈物流業務
供應鏈物流業務也是一塊著力幫助農業的版塊,畢竟農產品都需要賣出去、運出去。也是需要數字化系統支持的。
在物流方面,以京東、菜鳥兩家企業處于領先地位。其他大廠就只能和郵政合作。
在供應鏈銷售方面,各家都是統一的做法,電商走起、品牌走起?,F在多了些直播電商和新農人培養。至于品牌的話,好久沒聽到響亮的了。
正如前面一個章節所描述的。
第一,賣云,賣數據,賣算法,賣應用。
第二,賣供應鏈,賣物流,搭著賣軟件。
第三,做產業鏈,做產業園,并賣云和軟件。
其中云是自有的,軟件是集成的,供應鏈產業鏈能力是兄弟部門的,或者也是集成的。
所以大廠做數字農業,核心的能力是云和兄弟部門配套。
大廠僅僅做數字農業的單打獨斗,在現在的背景下,是沒辦法有效成單的,都需要和兄弟部門做聯合打。
至于怎么使用其流通能力,可以分上中下三策。
(1)上策
使用自身的新零售布局,將核心產地和銷地串通起來??孔约旱牧魍芰椭袊r業的發展。個別縣域還能與國有大企業一起做對口鄉村振興扶持。這里能做的就阿里巴巴和京東。優勢是完全自主可控、獨立運轉,補貼也能拿到飛起。
依托合作伙伴的農產品流通能力,比如批發市場、大型連鎖商超、保供單位等。這里全部大廠能做,他們基本上都有大批發市場合作伙伴。
(3)下策
培養縣域農戶的直播能力和電商能力。電商能力從農產品上行年代開始做了,各種電商示范縣,收效不多?,F在做的是各種直播產業園,收效也不大。能做這塊的大廠也就那么幾家。
最后,他們還都在做農業產業帶,具體的話,以后再說。
別看各家做的火熱,大廠做的根本不是數字農業,而是銷售其云板塊,包括模型算法、公有云資源和算力等。
大廠做數字農業,目前就看單獨只有云和科技版塊的話,也做不下去了,某巨頭每年也就xx億的項目流水。
大廠是需要和集團內部的金融、供應鏈、物流、公益等板塊聯合。
大廠做農業,也是需要和三大運營商合作的,有時必須是三大運營商的集成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