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講究多子多福,可家族規(guī)模一大,同輩之間的年齡差距會被拉的很大。明太祖朱元璋共有26個兒子和16個女兒,諸子之間的年齡已經(jīng)被拉開一代多人。至于孫輩那就更夸張了,長孫虞懷王朱雄英生于洪武七年(1374年),幼孫朱遜燔(代簡王朱桂第十一子)則生于宣德四年(1429年)左右,堂兄弟倆的生年整整差了半個多世紀(jì)。生年如此,卒年同樣如此,現(xiàn)有史料顯示,有確切記載的、最后一個去世的明太祖之孫當(dāng)為宜春王朱磐烑。
平平無奇的宜春王
朱磐烑(音yao2),生于永樂十二年(1414年)閏九月初一,為寧獻(xiàn)王朱權(quán)庶三子(本來是庶四子,但朱權(quán)次子早夭,不參與排行),生母王氏。其父寧王朱權(quán),在靖難之時被四哥朱棣視為小甜甜,靖難之后立馬就成了牛夫人,平分天下的承諾不兌現(xiàn),營州三護(hù)衛(wèi)被剝奪,還被一腳踢到南昌,并暗中派人監(jiān)視。
寧王朱權(quán)劇照
宣德元年(1426年)七月,明宣宗下令鑄造宜春王鍍金銀印,表明在此之前朱磐烑的爵號已經(jīng)確定。可直到宣德三年(1428年)七月,才由行在戶部尚書兼謹(jǐn)身殿大學(xué)士陳山、禮部員外郎許敬軒充當(dāng)正、副使,持節(jié)赴南昌冊封他為宜春王。
同月,戶部核準(zhǔn)宜春王歲祿為每年二千石,米鈔中半兼支,糧食由附近府縣供給,寶鈔則由官庫支給。明宣宗同意了戶部的歲祿額度,但對王府自行收糧很是不滿,認(rèn)為此舉很容易滋生擾民乃至虐民的事端,故借此機會要求戶部尚書夏元吉移文各王府,禁止自收祿糧。明朝宗王歲祿從官庫支取,估計以此為發(fā)端。
“戊辰,行在戶部奏:‘寧王第三子宜春王磐烑歲祿二千石,米鈔中半,當(dāng)以江西附近郡縣糧,及官庫鈔給之。’上從之,諭尚書夏原吉曰:‘近有言王府收糧,或留難,或多取,或暴虐需索,民甚苦之。此皆下人所為,王不能知。可移文禁革,違者繩之以法。’”(《明宣宗實錄》)
不過據(jù)正統(tǒng)五年(1440年)九月,寧王朱權(quán)奏稱包括朱磐烑在內(nèi)的諸子,歲祿本色僅有五百石,請求朝廷調(diào)整比例,明英宗因此將朱磐烑兄弟的歲祿改為米鈔中半兼支。不知哪條為準(zhǔn)。
正所謂“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yuǎn)”。宣德三年閏四月,寧王朱權(quán)上疏朝廷,為諸子求取田地,作為額外財產(chǎn)。他的胃口之大令明宣宗大為震驚,竟然索要位于南昌左近的灌城一鄉(xiāng)所有田土,面積高達(dá)一千六百一十七頃六十余畝。戶部用了整整一年時間進(jìn)行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全鄉(xiāng)上下沒有一分一厘是閑田,都是百姓賴以生存的熟地。明宣宗據(jù)此寫信給寧王,指出如此行徑有損于民,有違于禮,對其好一頓訓(xùn)斥。
正統(tǒng)十三年(1448年)九月,寧王朱權(quán)薨逝。他一生歷經(jīng)坎坷,不愿后世子孫重蹈自己的覆轍,在世時試圖為寧藩子孫尋得一條正確的人生道路,為此仿照《皇明祖訓(xùn)》,編撰《家訓(xùn)》六篇和《寧國儀范》七十四章,警戒后代子孫當(dāng)如何韜光養(yǎng)晦、學(xué)會自保。惜乎寧藩子孫并沒有理解自家老祖宗的苦心。
南昌孔廟大成殿
寧獻(xiàn)王朱權(quán)和追封寧惠王朱磐烒(音shi4)父子兩代,共傳下八個郡王支系,其中朱權(quán)第四子新昌安僖王朱盤炷和第五子信豐悼惠王朱盤?兩個支系,因無子而被除封。其余支系的寧藩宗室卻大多熱衷于內(nèi)斗。比如朱權(quán)次子臨川王朱磐熚(音bi4)父子因繼承權(quán)反目,互坑的結(jié)果是臨川郡國被除封。再比如第二代寧王朱奠培,與三弟樂安王朱奠壘、四弟石城王朱奠堵、五弟弋陽王朱奠壏(音lan4或xian4)皆勢如水火,三個弟弟輪流誣告他謀反,老五朱奠壏以“母子亂倫”的罪名被殺,至于罰俸則人人有份。
而宜春王朱磐烑老老實實地躲進(jìn)小樓成一統(tǒng),兩耳不聞窗外事,數(shù)十年間幾乎沒有任何過錯。宣德五年(1430年),朱磐烑成婚,王妃為金吾后衛(wèi)指揮劉勛之女。長子朱奠坫(音dian4)和三子朱奠埦(音wan3)皆王妃劉氏所生,夫妻感情因當(dāng)還算和諧。
成化十年(1474年)四月,上疏為子孫討要好處。按《皇明祖訓(xùn)》規(guī)定,郡王余子封鎮(zhèn)國將軍,有一千石歲祿,但郡王嫡長子作為繼承人,在襲封王爵之前沒有歲祿,全靠父王供養(yǎng)。此時朱磐烑年已61歲,嫡長子朱奠坫也年及不惑,兒子都以成年,三代人一大家子人全靠朱磐烑的歲祿過活,小日子過得有些艱難,因此請求提高本色比例,劃撥給子孫用度。鑒于其長久以來的良好表現(xiàn),明憲宗也不為難他,給他增加了一百石本色。
“丙子,宜春王覲鐏(原文如此,當(dāng)為磐烑)奏:‘王府嫡長子孫例無祿食。今臣子孫俱長,祿不足給。乞于歲祿折色米內(nèi),量撥實米以分給之。’命增給本色米百石。”(《明憲宗實錄》)
南昌寧王府遺跡
朱磐烑唯一一次鬧事,發(fā)生于天順?biāo)哪辏?460年)七月。因臨川王父子互坑,引發(fā)朝廷震怒,派少監(jiān)打剌兀赤等赴南昌提取他們?nèi)刖炫蜑麟S大流的放肆了一回。明制,天子敕書降臨,本府所有宗室必須赴親王府行禮,可這次寧藩所有宗室竟然有志一同的不過府行禮,在長史等官的屢屢催促下朱磐烑等才不情不愿的過府,但其子鎮(zhèn)國將軍朱奠埦等依然拒絕過府。
明英宗得到打剌兀赤稟告后,大為惱怒,降敕給寧王斥責(zé)寧藩宗室這種非禮行為的同時,表示考慮到親親之誼從輕發(fā)落,但要求這封敕書到日,寧王召集所有宗室當(dāng)眾開讀,予以戒諭,命他們改過自新,否則定嚴(yán)懲不貸。
“先因臨川王子奠埨首父之惡,謹(jǐn)遵祖訓(xùn)特遣內(nèi)外官員赍書與王,取其父子赴京。書既到府,郡王儀賓俱不來迎行禮。及長史等官累次啟請,間有來者,其鎮(zhèn)國將軍奠埦、覲鎀并儀賓葛旰等仍放肆不來,論法俱難容恕。特念宗親之故,法不概施。其葛旰等已遣人執(zhí)至京治罪,郡王將軍姑從寬貸。敕至,王即召至府中宣讀戒諭,使其修省改過。如仍蹈前愆,祖宗之法具在,朕不敢私。”(《明英宗實錄》)
是否最后一個去世的明太祖之孫
弘治元年(1488年),宜春王府“年遠(yuǎn)朽壞”,本就用度窘迫的朱磐烑自然無力承擔(dān)王府維修費用,遂再次向朝廷求援。明孝宗得訊下令撥銀八百四十兩,作為宜春王府維護(hù)的價銀。
朱磐烑與建文帝朱允炆、明仁宗朱高熾同輩,此時已榮升為皇帝高叔祖。事實上年已古稀的朱磐烑在直系親屬中也極高,其嫡長孫宜春王長孫朱覲鐏的庶四子、庶五子,剛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十二月獲得賜名。
明太祖朱元璋的孫輩,粗略統(tǒng)計有約一百三十個孫子,及六七十個孫女,總數(shù)當(dāng)有二百余人。這么多孫子,生年差距巨大,卒年自然也同樣如此。早在洪武朝,老朱的孫輩就有人凋零,大部分孫輩去世時間集中在正統(tǒng)至成化年間。
第一個去世的明太祖之孫,為長房長孫朱雄英,他即是老朱的第一個出生的孫子,也是第一個去世的孫子。
朱雄英劇照
既然弘治元年,朱磐烑依然在世,那么最后一個去世的明太祖之孫,卒年至少也得在弘治年間。據(jù)相關(guān)史料記載,弘治初年明確在世的太祖之孫還有四位,分別為:代藩懷仁王朱遜烠(音hui2)、寧藩宜春王朱磐烑、岷藩陽宗庶人朱徽焟(音xi1)和慶藩安化王朱秩炵(音tong1)。如此只要比較四人的卒年便可。
懷仁王朱遜烠,為代簡王朱桂的庶八子,生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于正統(tǒng)二年(1437年)受封懷仁王,薨逝于弘治三年(1490年)八月。
“戊申,代府懷仁王遜烠薨。王,簡王庶第八子,母徐氏。永樂二十二年生,正統(tǒng)二年冊封,至是薨,年六十六。訃聞,輟朝一日,賜祭葬如制,謚榮定。”(《明孝宗實錄》)
宜春王朱磐烑,則薨逝于弘治五年(1492年)八月二十一日,在位65年,享年79歲,朝廷賜謚曰安簡。
“己未,寧府宜春王磐烑薨。王,獻(xiàn)王庶第四子,母王氏。永樂十二年生,宣德三年冊封宜春王,至是薨,年七十九。訃聞,輟朝一日,賜祭葬如制,謚曰安簡。”(《明孝宗實錄》)
陽宗庶人朱徽焟是岷莊王朱楩的第五子,初封陽宗王。景泰二年十二月,因參與朱徽煠之亂而被廢為庶人,發(fā)鳳陽守皇陵。弘治元年(1488年)宿州知州萬本上疏朝廷,請求存恤鳳陽高墻庶人。都察院會同刑部商議之后,認(rèn)為朱徽焟“不遵祖訓(xùn),陷于十惡”,朝廷已經(jīng)法外開恩,給予方便,不可再行恩釋。這是關(guān)于朱徽焟生平的最后一條記錄,至于他究竟死于哪一年,史書未載,難以確認(rèn)。
“己丑,都察院會刑部議覆宿州知州萬本所奏乞存恤高墻庶人事。以為庶人徽焟等不遵祖訓(xùn),陷于十惡。朝廷已屈法寬貸,再難別處。惟其供給薪米之類,為買辦人役侵漁。及男女長成,婚姻失時。請令鳳陽巡撫、巡按并神宮監(jiān)等官查及婚姻之期,預(yù)為具奏。許與官員、軍、民結(jié)婚,不得違誤。”(《明孝宗實錄》)
鳳陽皇城遺址
安化王朱秩炵為慶靖王朱栴庶三子,生于永樂十三年(1415年)。得益于慶藩與皇室的親密關(guān)系,永樂十九年(1421年)時年7歲,并不符合封王條件的他得封安化王。至于他的卒年,《明史·諸王表》稱其去世于弘治十五年(1502年)。
如此,安化王朱秩炵才是最后一個去世的明太祖之孫。可事實證明《明史》的記載有誤,《明實錄》載有他的去世時間,為弘治四年(1491年)正月,《明史·諸王表》對其繼任者的記載也可印證這一點,其孫朱寘鐇于弘治五年襲封安化王。在帝制時代,宗王屬于終身制,豈有爺爺尚在人世,孫子就接位之理!是故弘治四年正月才是他真正的去世時間。
“戊子,慶府安化王秩炵薨。王,靖王之子,母夫人劉氏。永樂十三年生,十九年冊封,至是薨,年七十七。訃聞,輟朝一日,賜祭葬如制,謚曰忠懿。”(《明孝宗實錄》)
綜上所述,朱磐烑當(dāng)為最后一個去世的明太祖之孫。唯一可慮的是朱徽焟的卒年不詳,有可能比朱磐烑獲得更久。不過這也僅僅是可能,并無有力證據(jù)證明。且他出身同樣不太受朝廷待見的岷藩,于宣德四年(1429年)受封為王,按此推算生年當(dāng)與朱秩炵、朱磐烑相當(dāng)。倆人一為庶人,一為王爺,阿越認(rèn)為他活過朱磐烑的概率極低。就算將這一因素考慮進(jìn)去,稱朱磐烑為有確切記載的、最后一個去世的明太祖之孫總不會有錯了。
宜春王家族后續(xù)
弘治七年(1494年)十月,明孝宗傳制冊封宜春安簡王朱磐烑的嫡長子朱奠坫為宜春王,夫人苗氏為宜春王妃。一同受封的還有寧王朱覲鈞的庶長子兼獨子朱宸濠,他被封為上高王。不知是否受此影響,宜春王府的命運就此與寧王府的命運被緊緊鎖定。
不過朱奠坫這個郡王在位時間并不長。他生于正統(tǒng)元年(1436年),正統(tǒng)十二年(1447年)12歲的他被冊立為宜春王長子。在長子位上苦熬47年才熬走老爹,兩年之后終于正位宜春王。弘治九年(1496年)六月二七日,朱奠坫薨逝,在位僅3年,享年61歲,朝廷賜謚曰宣和。
被《明孝宗實錄》誤記為宜春王的宣和王長子朱覲鐏,實際上并沒有當(dāng)過哪怕一天的宜春王。弘治九年,成為長子僅僅一年的朱覲鐏,與父王前后腳去世,享年43歲。
沒奈何王位由其嫡長子,宜春王長孫朱宸澮承襲,他于弘治十年(1497年)十一月受封。隨即,在他的奏請下朱覲鐏被追封為宜春王,賜謚曰懷簡。
朱宸澮這位第三代宜春王在位時間也不長,他薨逝于弘治十三年(1500年)四月,在位4年,享年27歲,朝廷賜謚曰康僖。
寧王朱宸濠
朱宸澮的繼承人為其嫡次子朱拱樤(音tiao2),父王去世時年齡尚幼,在次年正月才獲得賜名,直到正德二年(1507年)才得以襲爵。
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十三日,寧王朱宸濠生日,王府大擺宴席宴請地方官員。次日,借著江西巡撫孫燧等官員再次入府答謝宴請的時機,朱宸濠暴起發(fā)難大肆屠殺異己,豎旗造反。宜春王朱拱樤、瑞昌王朱拱栟(音bing1或ben1)等宗室相率聽命。
七月初一,唯恐南贛巡撫王守仁來攻的朱宸濠,見對方遲遲未動,認(rèn)為是怕了自己。遂親率叛軍殺向南京,將老巢南昌交給宜春王朱拱樤守備。
得到朱宸濠離城的消息后,遠(yuǎn)在南贛的王守仁率領(lǐng)手底下的雜牌軍揮師北上,劍指南昌。南昌百姓本就被朱宸濠折騰的不輕,留守力量又不足。眼見王師到來,守軍頓時四散而去。朱拱樤眼見大勢已去,選擇開門投降。七月二十日,南昌正式易手。
二十六日,經(jīng)過四日鏖戰(zhàn),王守仁所部以火攻為先導(dǎo),在南昌城北三四十里的樵舍(今江西南昌市新建區(qū)樵舍鎮(zhèn))一舉擊敗叛軍,朱宸濠束手就擒。歷時42天的寧王之亂就此告終。
朱拱樤作為寧王之亂的重要參與者,幾乎與朱宸濠享受同等待遇。先是被押解南京向皇帝獻(xiàn)俘,其后準(zhǔn)備將其押解進(jìn)京,效仿處理漢王朱高煦、安化王朱寘鐇(音zhi4fan2)故事,“祭告天地、宗廟,仍敕天下諸王議罪,然后明正其法”。
不成想走到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區(qū))時,明武宗改變了主意,令寧王朱宸濠、宜春王朱拱樤自盡,并焚棄其尸。時為正德十五年(1520年)十二月。次年三月,朱拱樤眷屬統(tǒng)統(tǒng)被打發(fā)到鳳陽高墻安置。受此影響,宜春郡國自然也被除封。
阿越說
朱磐烑的一生看似平平無奇,可也正是因為這種恬淡的性情,讓他成為明太祖諸孫之中少數(shù)沒被皇帝降敕申飭過的宗室。知足常樂的結(jié)果是,他絲毫不被寧藩不佳的名聲所累,得以年近八旬的高齡壽終正寢,成為最后一個去世的明太祖之孫。就此來說,這何嘗不是一種智慧呢!
鄱陽湖
只可惜第四代宜春王朱拱樤,幼年失祜,沒得到傳承自老祖宗寧獻(xiàn)王朱權(quán)的那一套明哲保身思想的熏陶。本是一個遠(yuǎn)支宗室,卻非要跟著朱宸濠胡鬧,結(jié)果將傳承百年的宜春王爵給斷送了。不知道剩余的宜春王府宗室看著樂安、弋陽和建安這三家參與叛亂的支系吃香喝辣,心中有沒有詛咒過他。
相關(guān)文章
安化王朱秩炵:當(dāng)朝皇帝的高叔祖,真的是最晚去世的太祖之孫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