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古人對聯,被改為山高人為峰后,成為很多文章里的妙詞,似乎很有哲理。
不過,今天讀到蘇軾的《登玲瓏山》,卻發現他有不同的看法。
何年僵立兩蒼龍,瘦脊盤盤尚倚空。
翠浪舞翻紅罷亞,白云穿破碧玲瓏。
三休亭上工延月,九折巖前巧貯風。
腳力盡時山更好,莫將有限趁無窮。
前三句都是寫景。僵立乃指直立,瘦脊形容山勢尖削,這些都好理解。哪怕沒有注解,多讀幾遍,其意自現。
唯罷亞二字,再怎么讀,也猜不出它到底指什么。
哪怕我翻查出它是“稻多貌”,我仍然想不通,歐陽修在寫“罷亞霜前稻,鉤辀竹上禽”時,是用的什么構詞法……無論從形從意,它都與稻子不挨邊。
不過,想不通就算了。存疑正是讀書方法之一。說不定哪天就能在某本書上無意中遇到它的最初出處,便可恍然大悟,樂不可支。我們且將之拋諸腦后,只看最后一句。
蘇軾認為:爬山嘛,到你實在爬不動的時候,景色就是最美的。
為什么呢?
山路十八彎,秀色也無窮。山腳山腰山頂,各有美景。喬木小草藤蔓,顏姿多異。溪水或撞擊山石,奏出不同的樂聲;或平緩流過卵石,讓人心情平靜。無論在哪個高度,皆存美好——你已經為了一件事,付出了自己的全力,何必勉強?
多年之后,蘇軾被貶嶺南,作小文一篇,成千古絕響:
余嘗寓居惠州嘉祐寺,縱步松風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謂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間有什么歇不得處!”由是如掛鉤之魚,忽得解脫。若人悟此,雖兵陣相接,鼓聲如雷霆,進則死敵,退則死法,當恁么時也不妨熟歇。
一詩一文,一以貫之,正是蘇軾豁達的思想、放得下的情懷。
正如今天的熱搜,一個叫鳥鳥的妹子講,小時候受到教育說,你努力才能過上好日子。可我努力到30歲還沒過上好日子。所以千萬不要投入過于單一的評價體系,想辦法讓自己快樂起來才是最重要的。
兩相比較,異曲同工。鳥鳥的話引起很多人的共鳴,越千年而思想相通者,不亦樂乎?
換而言之,若宋朝有網,蘇軾這兩句詩,必能登上熱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