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說到賈寶玉給平兒理妝,所用玉簪花棒中的粉末并非鉛粉,而是用紫茉莉花種研磨后兌上香料制成。這讓平兒大開眼界:“平兒倒在掌上看時,果見輕、白、紅、香,四樣俱美,撲在面上,也容易勻凈,且能潤澤肌膚,不似別的粉青重澀滯。”初讀《紅樓夢》時,并未留意這里的紫茉莉,后來才知,原來紫茉莉就是小時候所見的地雷花。
↑紫茉莉
1.源自美洲
為何叫地雷花?因為它成熟后的種子酷似地雷。這枚小地雷嚴格來說并非種子,植物學術語叫瘦果,黑色果皮下的白色部分則是其種子的胚乳。胚乳研磨后可敷面,故紫茉莉又名粉豆花、胭脂花等。由于花朵總是準時地在傍晚盛開,是又名晚飯花、夜飯花、洗澡花、時鐘花等。總之別名極多,可見在民間十分普及。
但紫茉莉并非我國土生土長的植物,它原產熱帶美洲,明代才從海外傳入我國。我們的餐桌上有不少源自美洲的農作物,都是明代中后期傳入的,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后,它們先是被殖民者帶回歐洲,然后隨海外貿易經由南部沿海進入我國。紫茉莉會不會也是那個時候通過這種途徑傳入的?[1]
↑房前屋后隨處可見
較早記載紫茉莉的可靠文獻,并非《本草綱目》之類的本草文獻或《群芳譜》這樣的植物類書,而是描寫后宮日常生活的宮詞:
瀉盡瓊漿藕葉中,主腰梳洗日輪紅。
玉簪香粉蒸初熟,藏卻珍珠待暖風。
這首詩出自秦蘭征《天啟宮詞》,寫的是天啟一朝(1621-1627)后妃們化妝的場景,詩中每一句都有與之相關的用具或物品,作者在詩后逐一加以解釋:
時宮眷飾面,收紫茉莉實,揀取其仁,蒸熟用之,謂之“珍珠粉”。秋日,白鶴花發蕊,剪去其蒂,如小瓶然,實以民間所用胡粉,蒸熟用之,謂之“玉簪粉”。至立春仍用珍珠粉,蓋珍珠粉遇西風易燥,而玉簪粉過冬無香也。此乃張后從民間傳入者。又宮眷瀉荷葉中露珠調粉飾面。梳洗時,以刺繡紗綾闊幅束胸腹間,名“主腰”。
原來,末句詩中的“珍珠”,指的紫茉莉種仁研磨的珍珠粉。“藏卻珍珠待暖風”,說的是珍珠粉宜在立春天氣變暖后使用,因為它“遇西風易燥”。而秋天使用“白鶴花(即玉簪花苞)“和“胡粉(即鉛粉)”制成的玉簪粉。玉簪粉過了冬天便香氣全無,因此要趕在冬天前用完。這段注釋向我們展示了珍珠粉、玉簪粉制作的過程,以及兩種粉末交替使用的說明。
而在曹雪芹筆下,平兒所用“玉簪花棒”則是將“珍珠粉”和“玉簪粉”的制作方法糅合了起來:容器還是用玉簪花,但其中粉末并非鉛粉,而是源自紫茉莉。
從上述注釋的行文來看,珍珠粉、玉簪粉均由宮眷們自己采收制成,制作方法及使用說明,乃是由張后從民間帶入宮中。張后即明熹宗朱由校的皇后張嫣,崇禎帝繼位后被封為皇嫂懿安皇后,在明代后宮中以賢德著稱。
↑《本草圖說》中的紫茉莉
從美洲傳入不久的外來物種,竟然這么快就發揮了如此重要的作用,甚至從民間傳入了宮廷。這會不會是紫茉莉當初傳入我國的重要原因呢?
清初不少文獻都提到了紫茉莉的這一用途。例如高士奇《北墅抱甕錄》(1690)“內有白粉,可療面斑”,屈大均《廣東新語》(1700)卷二十五“子有白粉,可傅面”,汪灝《廣群芳譜》(1708)所引《草花譜》的記載與之相近,《本草綱目拾遺》(1765)卷七記載這種粉末可“去面上痣粉刺”。上篇文章說到鉛粉有毒,須經加熱后才可去毒,換成紫茉莉后則不用擔心這個問題。對于明清女性來說,紫茉莉的傳入,真可謂是一大福音。
2.不為世重
雖然紫茉莉的花種在閨閣中是必備之物,但這種花本身,卻沒有得到太多人的重視。清初陳淏子《花鏡》稱它:“其艷不久,而香亦不及茉莉,故不為世重。”要說不為世所重,可能是它極易繁衍、太過普遍,在某些地方甚至成了入侵物種,“得人嫌處處只緣多”。
說起對紫茉莉的嫌棄,沒人能超過汪曾祺。汪老曾將他的一部小說集(收錄1981下半年至1983下半年小說作品)命名為《晚飯花集》,其中有一篇名為《晚飯花》,故事很簡單,大體說的是身形好看的王玉英嫁給風流浪蕩、不務正業的錢老五,李小龍對此感到氣憤。紫茉莉是王玉英出場的背景:
夏天很涼快,上面是高高的藍天,正面的山墻腳下密密地長了一排晚飯花。王玉英就坐在這個狹長的天井里,坐在晚飯花前面做針線。
“紅花、綠葉、黑黑的臉、明亮的眼睛、白的牙”,這是李小龍每天訪學路過都要看一眼這幅畫面。作者曾在《〈晚飯花集〉自序》中介紹,李小龍就是他自己:“這些畫幅吸引著我,使我對生活產生興趣,使我的心柔軟而充實。而當我所傾心的畫中人遭到命運的不公平的播弄時,我也像李小龍那樣覺得很氣憤。”
雖然紫茉莉是這幅畫面的重要布景,但在《〈晚飯花集〉自序》中,他直言“對晚飯花這種花并不怎么欣賞”,接下來有一大段的描述,言辭中充滿鄙夷:
這是一種很低賤的花,比牽牛花、鳳仙花以及北京人叫做“死不了”的草花還要低賤。鳳仙花、“死不了”,間或還有賣的,誰見過花市上賣過晚飯花?這種花公園里不種,畫家不畫,詩人不題詠。它的缺點一是無姿態,二是葉子太多,鋪鋪拉拉,重重疊疊,亂亂哄哄地一大堆……這種花很易串種。黃花、白花的瓣上往往有不規則的紅色細條紋。花多,且細碎。這種花用“村”、“俗”來形容,都不為過。最恰當的還是北京人愛用的一個字:“怯”。北京人稱晚飯花為野茉莉,實在是抬舉它了。它跟茉莉可以說毫不相干,也一定不會是屬于同一科,枝、葉、花形都不相似。把它和茉莉拉扯在一起,可能是因為它有一點淡淡的清香,——然而也不像茉莉的氣味。只有一個“野”字它倒是當之無愧的。它是幾乎不用種的,隨便丟幾粒種籽到土里,它就會赫然地長出了一大叢。結了籽,落進土中,第二年就會長出更大的幾叢,只要有一點空地,全給你占得滿滿的,一點也不客氣。它不怕旱,不怕澇,不用澆水,不用施肥,不得病,也沒見它生過蟲。這算是什么花呢?
紫茉莉聽見有人這樣說它,估計得大哭一場吧。但汪老如此評價,其實是想說自己的小說:“我的小說和晚飯花無相似處,但其無足珍貴則同。”這當然是一種自謙的表達。
也許是發現自己數落紫茉莉有點太過了,汪老轉而補充道:“我的對于晚飯花還有一點好感,是和我的童年的記憶有關系的。”這童年的記憶,就是晚飯后在廢園的紫茉莉上里捉蜻蜓,因此眼中每天都有它:
看到晚飯花,我就覺得一天的酷暑過去了,涼意暗暗地從草叢里生了出來,身上的痱子也不癢了,很舒服;有時也會想到又過了一天,小小年紀,也感到一點惆悵,很淡很淡的惆悵;而且覺得有點寂寞,白菊花茶一樣的寂寞。
白菊花茶一樣的寂寞,是什么寂寞?這一段也許會引起不少人的共鳴。我想要寫這篇紫茉莉,也是因為它背后蘊藏著我少年的一些時光。
↑《百花圖譜》中的紫茉莉
3.頗為美艷
在我上初中時,校園里有很多這種花。然而并不是正兒八經作為觀賞植物種在花壇,而是在水泥臺階的縫隙中野蠻生長。其花期長,能從夏天開到秋天,香味也很好聞。于是次年早春我偷偷拔了幾棵帶回家,種在門前的棗樹底下,很容易就成活了,到了夏天就長成一大簇。
鄉下地方寬敞,房前屋后的空地上都可以用來種花。夏天的清晨和傍晚,門前的紫茉莉、臭牡丹之類就開花爆棚。我沒有汪曾祺那樣在紫茉莉上捉蜻蜓的記憶,但是對于汪曾祺所說的惆悵和寂寞,雖不敢妄言自己能明白幾分,但自覺是于我心有戚戚焉的。那是少年時的一種心緒,畢竟那時候沒有用手機,鄉下交通不便,沒有郵遞員,全部的娛樂,除了看電視就是聽收音機、放磁帶,再就是傍晚去看一看、聞一聞紫茉莉的小喇叭花了。它們曾陪我度過那些個炎熱又漫長的暑假。以至于多年后,當我在北京的胡同里又見到了紫茉莉,會覺得很是親切,每次都要俯下身,聞一聞那久違的花香。
在我看來,它的香味雖不及真正的茉莉,但還算是讓人心情愉悅,在炎炎夏日也能稍稍驅減炎威的,比起毫無香味的鳳仙花、大花馬齒莧,或者味道刺鼻的臭牡丹,可真是強多了。此外,如果單看花朵本身,外形也有一番風韻,《清稗類鈔·植物類》的描述還算到位:“花狀如漏斗,蓓蕾略似茉莉,有紅紫白黃等色,頗美艷”。“頗美艷”這個評價可謂深得我心。
↑董誥《綺序羅芳圖冊》中的紫茉莉
不過,汪老所說的“畫家不畫,詩人不題詠”卻基本符合事實,紫茉莉在中國文化史上的確乏善可陳。
值此之故,當我在董誥《綺序羅芳圖冊》中發現紫茉莉時,著實感到驚喜和意外。董誥(1740-1818)是杭州府富陽縣(今杭州市)人,工部尚書、畫家董邦達(1696—1769)長子,官至文華殿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受家學影響,董誥亦擅書畫,兼攻山水及花鳥。《綺序羅芳圖冊》十冊,共繪百幅折枝花卉,既有常見的園藝種類如牡丹、山茶、梅花,也有蒲公英、鴨跖草、翠雀等野花。所有花卉均以沒骨法畫成,設色明麗、風格寫實,基于細致的觀察,根據不同花卉的不同特點,極力展現其最美的顏色和姿態。
拿這幅紫茉莉來說,畫面采用對角線構圖,兩枚花枝從右下角斜逸而出,主體分別位于對角線的兩邊。兩枝花色深淺不一,深紅色在視覺上顯得更重,所以放在下方;淺紅色較輕,所以置于上方。上下各有兩朵開于讀者眼前(上枝開了三朵,但其中一朵被葉片遮住),在數量上對稱,在形態上還相互顧盼,尤其下方的那兩朵花筒向上彎曲,弧度極其自然。細長的花蕊以及雄蕊上的花藥都被細致地表現了出來,栩栩如生。
董誥將紫茉莉畫得這樣美,我很感動,很想感謝他。除了細致入微的觀察之外,畫家在這種平凡的野花身上,應該也傾注了感情吧。
[1] “據西方學者記載,紫茉莉于16世紀從秘魯輸入歐洲”,“紫茉莉傳入歐洲之后,在西班牙被作為觀賞植物栽培,1700年被帶入非洲,1800年代進入美國。隨后,一些世界一流植物園的種子交換名單中也出現了它的名字:19世紀中期的圣彼得堡皇家植物園、1894年的邱園、1895年的柏林植物園、1913年的比利時國家植物園。”見嚴靖:《紫茉莉的自然歷史》,《園林》,2019年第4期,第63頁。
作者簡介:江漢湯湯,植物愛好者,著有《古典植物園》(商務印書館,2021.4)。個人微信公眾號【古典植物園】。
攝影、圖文編輯:蔣某人
本作品采用 (CC BY-NC-ND 4.0) 許可協議進行許可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nd/4.0/deed.zh
轉載請務必保留以上聲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