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766年三月初三,剛剛被雙規(guī)的前云貴總督劉藻,在驚恐交加中自刎。
消息傳到京城,乾隆皇帝震怒不已,怒斥劉藻辜負皇恩,咎由自取,自絕于大清,罵完還不解恨,乾隆專門下旨剝奪了劉藻死后相應的待遇。
時間退回到1738年,那時劉藻還在教育系統(tǒng)服務,他文章寫得好,氣質修養(yǎng)出眾,被乾隆發(fā)現賞識,乾隆認為這是大清后備干部的好苗子,特意賜名劉藻(原名劉玉麟),想栽培他。
有了皇帝的垂青,再加上舔功不錯,劉藻一路平步青云。
1764年,63歲的劉藻正式出任云貴總督,這既是乾隆對他的信任,更是對他的考驗。
此時云南并不太平,不太平的根源在于:大清西南方向,一股強大勢力已經崛起,這股勢力東征西討,挑戰(zhàn)中南半島固有秩序,削弱大清在東南亞的影響力,甚至將戰(zhàn)火燒到了大清境內。
這股勢力,就是緬甸雍籍牙王朝,緬甸人稱之為貢榜王朝。
1740年,緬甸東吁王朝爆發(fā)大規(guī)模起義,起義軍經過十二年征戰(zhàn),滅亡了立國221年之久的東吁王朝。
都說新王朝新秩序,然而在東吁王朝的廢墟上,孟族(緬甸少數民族)建立的新政權不僅沒有給緬甸人帶來安定和秩序,反而帶了更大規(guī)模的動亂,他們實行民族壓迫政策,大肆壓迫緬族(緬甸主體民族),引起緬族人激烈反抗。
1752年,緬族地方實力派雍籍牙豎起了復國興族的旗幟,武裝反抗孟族統(tǒng)治者。
雍籍牙是一個猛人,書面說法就是杰出的領袖人物,能入選緬甸歷史上的“三大帝”,另外兩大帝分別是蒲甘王朝的建立者阿奴律陀和東吁王朝的統(tǒng)一者莽應龍。
雍籍牙運用天才的組織能力和統(tǒng)戰(zhàn)手段,把所有反抗孟族統(tǒng)治者的力量都團結到了自己麾下,建立了廣泛的抗孟統(tǒng)一戰(zhàn)線,僅僅用了五年時間,就推翻了孟族統(tǒng)治,建立了雍籍牙王朝。
和中國歷史上優(yōu)秀的開國皇帝一樣,雍籍牙統(tǒng)一緬甸后,采取各種措施,發(fā)展生產,緩和社會矛盾,加強中央集權,提升軍隊戰(zhàn)斗力,國力迅速強大起來。
隨著實力的強大,雍籍牙王朝開啟對外征戰(zhàn),他們相繼滅亡了曼尼坡、暹羅(泰國),控制了老撾,建立了西起曼尼坡,東至暹羅,北接中國云南,南至馬來半島的霸權。
雍籍牙在征服暹羅的戰(zhàn)爭中病逝,他的兩個兒子莽紀覺和孟駁繼承乃父遺志,繼續(xù)對外擴張掠奪,緬軍主力在中南半島大殺四方之際,小股部隊也在不斷騷擾云南邊境。
鼎盛時期的雍籍牙王朝,以這樣的方式與鼎盛時期的大清帝國碰撞到了一起。
02
1660年,吳三桂的軍隊進入緬甸,逼迫當時的東吁王朝交出了流亡緬甸的永歷皇帝,這是清緬雙方最早的官方接觸,此后雙方就斷了往來,清王朝無意向西南擴張,東吁王朝也不愿挑戰(zhàn)清王朝。
直到1751年,即將滅亡的東吁王朝才派使者到北京朝賀,接受大清冊封,與中國建立宗藩關系。
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有什么用?
乾隆對風雨飄搖的東吁王朝沒有施以任何援手,坐視緬甸內部改朝換代。
1760年,雍籍牙開始掃平緬甸北部割據土司,緬北緊鄰中國,土司們被雍籍牙擊敗后,殘余勢力紛紛請求進入大清避難,乾隆指示云南地方官員不予接納,要求他們嚴守邊境,不要插手緬甸事務。
乾隆的不干涉政策,沒有換來雍籍牙的感謝,反而引起對方的輕視:大清,就這?
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希望身邊出現一個強大的國家。同理,緬甸統(tǒng)一強盛對當時的清王朝而言百害而無一利。
如果乾隆稍微有點國際視野,他應該盡可能的支持緬北土司,對抗雍籍牙王朝,掌握主動權。
緬北土司在明朝時期原屬中國勢力范圍——明朝在云南邊陲設置了六個宣慰使司,隨著明朝衰落、東吁王朝崛起,緬甸人開始向北擴張,對六大土司威逼利誘,對心向大明的土司武力討伐,六大土司逐漸脫離中國。
不僅如此,云南境內的中國土司,迫于東吁王朝的壓力,還要向他們交保護費,專業(yè)名詞叫“花馬禮”,花指花銀,馬就是馬匹。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疆界并不像今天這樣有嚴格的國境線,尤其是我國西南邊陲,土司林立,中央帝國很難直接管理這些地區(qū),疆界往往只是習慣線,隨著土司們今天歸順這邊,明天歸順那邊,疆界也隨之變化。
乾隆沒有利用好這一點,使自己陷入了被動,雍籍牙日益輕慢中國,緬甸人侵擾大清的氣焰高漲,他們往往以幾百人的小股部隊,越境搶劫,擄掠人口。
云南地方官員,都是被清廷高度馴化的奴才,對于緬人挑釁,他們一味妥協(xié)以求息事寧人。隨著雍籍牙王朝出兵征服暹羅,需要征調大量人口和物資,緬甸軍隊侵擾的頻率越來越高。
03
劉藻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調任云貴總督的。
愈演愈烈的邊境騷擾事件,迫使乾隆的態(tài)度日趨強硬。
由于情報工作做得太差,劉藻和乾隆認為這些小股部隊是緬甸賊匪或無政府武裝,沒有意識到這是緬甸正規(guī)軍。
乾隆指示劉藻調兵進剿,摧毀巢穴,除惡務盡,不要滿足于僅僅驅逐出境,茍安了事。
劉藻收到指示后,開始部署反擊。
然而,此人是個純書生,靠寫文章拍馬屁混上來的,不懂軍事,他沒有洪承疇那樣的天賦,也沒有曾國藩那樣的知人善任。手下將領欺負他不懂,各種瞞報哄騙,牛皮吹得震天響,其實不堪一擊。
經過殘酷戰(zhàn)爭洗禮的緬甸軍隊,戰(zhàn)斗力和武器裝備不弱于清軍,清軍與緬軍遭遇后,往往一觸即潰,等緬軍搶劫完離開,清軍再宣布收復失地,上報表功。
由于野戰(zhàn)能力不行,清軍只得分兵防守,這就導致清軍處處被動挨打,局面越來越糟。
1765年十二月,參將何瓊詔、游擊明浩率領600綠營兵渡過整控江,前往救援猛阿,途中與緬軍發(fā)生遭遇戰(zhàn),清軍戰(zhàn)敗。
劉藻未加核實,在奏報中說這兩人不聽軍令,貪功冒進,導致大敗,何瓊詔陣亡,明浩負傷,六百余人只剩百余人生還。
奏報遞上去后,何瓊詔回來了,跟著他回來的還有455名綠營兵。
啪啪啪,劉藻的臉都被打腫了,不過他此時應該顧不上自己的臉了——他得擔心自己的命。
乾隆是個十分精明的皇帝,他依靠縝密的邏輯思維和強大的推理能力,對照地圖,從劉藻的奏報發(fā)現了很多前后矛盾之處,由此判斷劉藻沒有說實話,往小了說這是文過飾非,往大了說這是不忠誠、不老實,欺君之罪!
乾隆對劉藻大為失望,先是把他降職為湖北巡撫,不久將其革職。
劉藻深知失去皇帝的信任意味著什么,還沒等到新任云貴總督來交接,他就畏罪自盡了。
接替劉藻的人是楊應琚,此前曾任兩廣總督、閩浙總督、陜甘總督,是一個能干實事的人。
楊應琚到任后,加緊收集情報,整頓軍隊,他一改之前劉藻處處設防的戰(zhàn)略,調動大軍主動越境出擊,攻占了緬軍盤踞的整欠和孟艮,并派官員經營這兩地,要求當地土人剃發(fā)易服,想將其徹底納入大清版圖。
在楊應琚內撫外剿之下,邊境局勢為之一變,乾隆也很滿意。
緬北土司本來就是騎墻派,看到清軍雄起,向清軍輸誠請求內附,此時楊應琚才知道騷擾邊境的不是緬甸賊匪,而是雍籍牙王朝的正規(guī)軍。
正規(guī)軍,老子打的就是正規(guī)軍。
楊應琚產生了一個錯覺,他認為緬甸軍隊不過如此,緬北土司請求歸附,更證明了緬甸人心渙散、局勢混亂。這正是解決緬甸的大好時機,不能錯過。
在給乾隆的奏折中,楊應琚說緬甸軍隊畏威而不懷德,侵略成性,現在如果不趁勢教訓他們,恐怕將來邊境不得安寧,為長遠計,應該主動出擊。現在我已經派遣當地土族情報人員,前往緬北,繪制地圖,偵察情報,為將來做準備。
乾隆回復:如果時機成熟,可以出兵教訓緬甸。
至此,清王朝對緬甸的政策徹底轉向強硬、激進。
真正的清緬戰(zhàn)爭,徐徐拉開帷幕。
04
楊應琚在邊境陸續(xù)集結了14000多人,大肆采辦戰(zhàn)備物資,準備對緬作戰(zhàn)。
隨著部分清軍開進緬北,木邦、蠻暮土司向清軍投誠,整賣、景線以及景海等土司請求歸附。
兵不血刃,傳檄而定。楊應琚志得意滿,開始憧憬開疆拓土、封狼居胥、青史留名。
從立不世之功到犯彌天大錯,往往只在朝夕之間。
木邦、蠻暮兩地向清軍投誠,意味著緬北門戶洞開,緬王孟駁迅速從暹羅戰(zhàn)場抽調了一萬軍隊,由莽聶渺遮統(tǒng)率北上,與清軍爭奪木邦、蠻暮。
緬軍不愧是百戰(zhàn)之師,僅用了不到一個月時間,就占領了木邦,攻克蠻暮重鎮(zhèn)新街(八莫),清軍退守鐵壁關、虎踞關一線。
緬軍大規(guī)模反攻,前線清軍失利,楊應琚亂了方寸,心理壓力太大,病倒了。
之前在奏報中說形勢一片大好,緬人不堪一擊,現在被反殺,如何向皇帝交代?
楊應琚犯了和劉藻同樣的錯誤,他選擇了瞞報、謊報。清軍被緬軍打得節(jié)節(jié)敗退,楊應琚在奏折中說清軍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
緬軍才不關心楊應琚如何化悲劇為正能量,他們提出議和迷惑清軍,主力開到在鐵壁關外的楞木,以牽制清軍主力;另一支偏師則沿伊落瓦底江北上,越過神戶關、萬仞關進入云南境內,抄了鐵壁關、虎踞關清軍后路。
緬軍主力與清軍主力在楞木交戰(zhàn),幾個回合下來,清軍擋不住,堅守不出,此時又聽聞后路被抄,人心惶惶。
好在清軍兵力占優(yōu)勢,派出了幾支軍隊圍攻緬軍偏師,緬軍偏師只有2000人,面對人多勢眾的清軍討不到多少便宜,主動撤了。
楊應琚還在絞盡腦汁想把謊話圓過去:緬甸人不是要議和嗎,把議和改成乞降不就妥了?
他大筆一揮:緬兵頭目莽聶渺遮來營乞降,請求罷兵歸順,考慮到緬甸山高水遠,大軍直搗巢穴,得不償失,如果緬酋孟駁誠心悔罪,建議寬恕他,至于木邦、蠻暮兩地,是緬人維持生計的地方,懇請賞賜兩地照常貿易。
這招高啊!既可以滿足皇帝的面子,又可以逃避丟失木邦、蠻暮的責任。
山高皇帝遠,誰會來莽莽叢林實地核查?
不巧,乾隆還真派人來核查了。
乾隆不是個好糊弄的人,他粗濾算了一下,楊應琚奏報上消滅的緬軍數量,加起來都有好幾萬了,形勢一片大好,為何不乘勝追擊?反而說什么山高水遠、得不償失,想將就了事?
前后矛盾,哄鬼呢。
乾隆派御前侍衛(wèi)傅靈安、御醫(yī)李彭年到云南,一面給楊應琚治病,一面調查情況。
這一查,露餡了。楊大人還是不夠了解自己的頂頭上司啊。
信任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楊應琚被押往承德避暑山莊,賜死。
05
乾隆是個愛面子的人,天朝上國被小小蠻夷搞得如此狼狽,這是他無法忍受的。
大清地大物博,多派點人過去,以絕對優(yōu)勢兵力,不信不能碾壓緬甸人。
為此,乾隆任命滿洲親貴明瑞(富察皇后的侄子)為云貴總督,從京城健銳火器營調集了3000旗兵,從四川調集了8000綠營兵,從貴州調集了10000綠營兵,又從云南綠營精選了5000人,共計26000人,各種軍需物資敞開供應。
與劉藻和楊應琚不同,明瑞是武將,在平定準噶爾部和回疆的戰(zhàn)斗中,戰(zhàn)功卓著。
乾隆的戰(zhàn)略意圖是:大軍平推過去,先軍事占領緬甸,然后建立多個土司,分而治之,將其納入中華版圖,就像征服回疆那樣,一勞永逸解決緬甸問題。
清軍的具體作戰(zhàn)計劃是兵分兩路,明瑞率領主力12000多人出畹町,經木邦南下直搗阿瓦;額爾景額率領8000軍隊出鐵壁關,經新街攻占猛密,然后南下與明瑞會合,攻擊阿瓦。
阿瓦城,位于今天曼德勒西南,是雍籍牙王朝的國都。
明瑞走馬上任的時候,緬甸軍隊攻占了暹羅國都,雖然暹羅人仍在抵抗,但緬甸終于可以從暹羅戰(zhàn)場抽兵回援緬北了。
這意味著清軍增兵了,緬軍也增兵了,雙方實力差沒有多少變化。
清軍浩浩蕩蕩向木邦殺來,緬軍不戰(zhàn)而退,避其鋒芒,堅壁清野。
占領木邦后,明瑞將這個后方重鎮(zhèn)交給隨后趕來的珠魯那防守,然后親率主力向南殺去。
明瑞不愧是滿洲悍將,清軍一路攻城拔寨,殺到了相孔,這里距離阿瓦城只有70多里。
這也是明瑞推進的極限了——緬軍堅壁清野,清軍孤軍深入,糧草不濟,加之旗兵不適應叢林氣候,軍隊疾病流行,師老兵疲,已經無力攻下阿瓦城。
明瑞只得撤軍,緬軍一路尾隨騷擾,在運動中逐漸將清軍包圍于孟育。
與此同時,清軍后方也出現了問題。
額爾景額占領新街后,在老官屯被9000緬軍擋住,清軍久攻不下,額爾景額受不了叢林氣候病死了,其弟額勒登額接手軍權,但這貨是個垃圾,竟然畏戰(zhàn)不前,擅自后撤。
更嚴重的是,緬軍主力已繞到清軍后方,切斷了清軍補給線,圍攻木邦,珠魯那率領4000守軍拼死堅守,還是沒頂住,緬軍占領木邦,珠魯那自殺。
木邦被圍攻期間,額勒登額的軍隊距離木邦最近,但他沒有出兵增援,坐視木邦丟失。
緬軍攻占木邦,相當于后世日軍攻占臘戍和密支那,致使中國遠征軍后路被截,全軍動搖。
明瑞指揮清軍突圍,并親率旗兵殿后,結果被緬軍火槍擊傷,他自知難逃一死,自縊而亡。
不得不說,明瑞還是挺有范兒的,打仗沖在前面,撤退留在最后,死得轟轟烈烈。
緬軍人數并不占優(yōu)勢,也不擅長打殲滅張,清軍主力突圍而去。
明瑞被圍期間,乾隆多次命令額勒登額前去接應,結果這貨仍然坐視不救。
明瑞之死讓乾隆震怒不已,他決心繼續(xù)追加賭注,向緬甸人展開報復。
報復之前,他要先剮了額勒登額——凌遲處死。
06
1768年,乾隆任命傅恒為經略,阿里袞、阿桂為副將軍,舒赫德為參贊大臣,鄂寧為云貴總督,調集了三萬大軍,準備再次征討緬甸。
從指揮官身份,可以看出這次清軍陣容非比尋常——以傅恒為例,他是乾隆的小舅子,首席軍機大臣, 是皇帝最信任的肱骨大臣。其他人也是清一色的滿洲貴胄,個個位高權重。
這要是再打不贏,皇帝都想要御駕親征了。
傅恒抵達云南后,吸取了之前的教訓,決定穩(wěn)扎穩(wěn)打。
清軍沒有從木邦南下,而是向西進發(fā),先打造戰(zhàn)船,順大金沙江(即伊洛瓦底江)南下,水陸并進,大金沙江水面寬闊,便于運輸軍隊和物資。
清軍順利占領了猛供、蠻暮、孟養(yǎng)、新街,緬軍不戰(zhàn)而退,退到了老官屯。
老官屯位于大金沙江險要處,緬軍在此修筑了堅固營寨,營寨延伸到江州沙諸,易守難攻。
緬軍玩起了龜縮功,堅守不出,清軍久攻不克,無法順江而下繼續(xù)推進,戰(zhàn)爭隨之陷入僵持狀態(tài)。
時間一長,叢林氣候又一次幫助緬軍——清軍總兵吳士勝、副將軍阿里袞、水師提督葉相德相繼病死,傅恒也病倒了。清軍高級將領大多不愿再戰(zhàn)。
清軍士兵因氣候原因減員過半,傅恒在給乾隆的奏折中說“原派各營兵三萬名,滿兵一千名,現計存一萬三千余名”。
乾隆看完奏折,思慮良久,回復:以此觀之,撤兵為是。
緬甸軍隊擋住了清軍的進攻,但傷亡也不小,精疲力竭。
清軍多次征討緬甸,讓緬軍統(tǒng)帥摩訶梯訶都羅看清了清王朝的實力,他明白緬軍雖然在戰(zhàn)場上占據優(yōu)勢,但緬甸無力與清王朝長期耗下去。
1769年十二月,雙方前線將領罷兵言和。
雖然后來和約的履行過程比較曲折,但那只是枝節(jié),大方向已不可逆轉——雙方打不動了。
延續(xù)7年之久的清緬戰(zhàn)爭就這樣結束了,此后緬甸再也沒有侵擾清王朝。
1788年,經歷內亂、實力大減的緬甸人低下了高傲的頭顱,向乾隆上表稱臣,成為清王朝的藩屬。
清緬戰(zhàn)爭雖然沒有達到吞并緬甸的既定目標,但也沒有打成云南保衛(wèi)戰(zhàn)。
總體而言,清軍的表現還是合格的。
清緬戰(zhàn)爭被乾隆列入了“十全武功”。現在說起十全武功,很多人不屑,認為水分太大,乾隆自嗨過頭。
平行而論,十全武功雖有水分,但含金量并不低。
虛榮心也好,遠見卓識也罷,是乾隆通過歷次戰(zhàn)爭奠定了清王朝極盛時期的版圖。
嚴格意義上講,乾隆才是中國歷史上開疆拓土第一人,清軍戰(zhàn)斗足跡從寶島臺灣到天山南北,從青藏高原到熱帶叢林,武功之盛,遠邁前朝。
通過歷次征戰(zhàn),清王朝把周邊所有適合擴張的地方都擴進了版圖,把中國疆域推向到了農業(yè)文明所能延伸到的極致。
再往前推進,就力不從心了,或者說得不償失了。緬甸無疑是典型。
緬甸莽莽叢林,窮山惡水,幾萬大軍千里征戰(zhàn),后勤成本奇高,打下這些地方,沒有什么收益,又無法吞并,駐軍不劃算,不駐軍又守不住,純屬雞肋。
從邊境自衛(wèi)反擊戰(zhàn)發(fā)展到對緬甸的滅國戰(zhàn),乾隆確實誤判了,好在及時止損,沒有深陷泥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