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歷七月,郁林民間俗稱“鬼月”,農(nóng)歷七月十四也稱“鬼節(jié)”。在蒲塘“七月十四”是極為隆重的節(jié)日,在農(nóng)歷十四前后對死去的親人進行拜祭招魂,祈求祖宗保佑,消災增福。相傳“鬼月”閻王爺赦放所有的鬼魂,新老亡靈也要歸家看看并享用香火。這天各家各戶都要備酒醴、制紙衣、金銀紙保、焚高香祭祖。蒲塘“鬼月”的傳統(tǒng)習俗不少,“燒衣”“施幽”“吃人頭鴨”“包米棕、灰水棕”等等。
(攝影:牛府)
圖片
“燒衣”,是家里親人去世的第一個七月十四節(jié),家里舉辦祭祀儀式,出嫁女都要回來燒衣,出嫁女回燒紙除了帶上“金銀紙保”還要帶上一只青頭鴨。有些村落還保留燒二年衣、三年衣。“燒衣”主要在農(nóng)歷七月十四當天,湯鴨制作貢品,并帶上“金銀紙保”到去世親人長墳前祭祀。
在舊時,到了農(nóng)歷十二就可以過十四節(jié)了。祭祖時,一般殺鴨祭祖,鴨要整個,而且按照家里人口的數(shù)量決定宰殺的數(shù)量,叫“人頭鴨”,每天湯一只或二只,舊時一般用本地的青頭鴨,大約2~3斤多,養(yǎng)的時間也短,個只小。九十年代后一般不會用這么多鴨子了,在十四當天湯一只就可。湯鴨時,要將鴨血灑在紙錢上,再在祭祀時燒掉,謂之送給陰間的親人享用。在舊時,能吃上肉的年日不算多,由于湯好的一只鴨子肉也不多,為了使鴨肉這碗主菜好看,都會在底下墊一層涼薯。從農(nóng)歷十二就開始吃鴨可以一直吃到十五、十六,所以蒲塘有句老話“七月十四想饑嘛得饑”。當天吃晚飯要比平時稍稍提早一點,據(jù)說是晚了孤魂游鬼會出來和人“搶食”。
“施幽”主要是祭祀孤魂野鬼,無兒女無家可歸的幽魂。十四前后,由幾戶人家或者寺廟的理事主持在在村外、路邊、田邊、十字路口、橋頭燒香點蠟燭、擺上酒菜,給沒有后代祭拜的孤魂野鬼祭拜,目的為求全家老小平安。舊時有窮困潦倒的村民,會在“施幽”人家走后,出來撿食“施幽”貢品,也算是積德行善之舉。
(灰水棕)
圖片
圖片
十四節(jié)期間,蒲塘人也習慣包米棕。舊時,包肉棕算是日子過得不錯人家,所以包一小部分肉棕,包大部分灰水棕成了大部分村民選擇。蒲塘灰水棕是沒有肉的,也沒有什么味,喜歡在棕中間包上一根木枝,叫“蘇木”。制作灰水棕須先用堿水將糯米浸泡透,使糯米染上淡淡的黃色。堿水最早時使“黃豆殼”等植物燒灰,現(xiàn)在慣用雞滋木,茶殼,芝麻木燒灰,用寮嶺水泡15天,再把柴灰慮水而成。用此堿水制作灰水棕口感更好,軟綿涼喉!煮熟后的灰水粽,有棕葉的清香,黃澄澄的粽子顯得好有食欲,但是總得沾上糖漿才算好吃。兒時,吃一個灰水棕卻用去半碗白糖,被上祖婆譏笑為“大吃儂”。舊時用米籮裝滿柴灰,把灰水棕置于籮內(nèi)用灰埋住,可保存很長時間,甚至于到了八月十五還有灰水棕吃。(完)
攝影:牛府
內(nèi)容:小陳、瓜車黃七、淡泊以明志、兵佬、輝、牧馬先生、善勞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