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傅岳。公眾號8月24日發布了一則投稿《我運用博弈策略解決了樓上噪音煩惱》,有不少朋友私信編輯,普遍反映對博弈策略感興趣,希望能科普一些相關知識。今天就由我來給大家講解一期鄰里噪音中非理性博弈的內容,如有不足之處,請諸位斧正。(本文較長,建議收藏后閱讀)
一、“理性人”為什么總是吃虧?
我們通常會假設參與博弈的雙方都是理性的,根據“理性人”假設,在博弈初期,每個人都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從理論上說,追求利益最大化是每個人行為動機的基本原則,但這只是個人的“一廂情愿”,由于其他博弈參與者的存在,博弈中必然產生利益競爭、利益分配等問題,最終只能達到一種利益“適當化”滿足的均衡狀態(非絕對公平狀態)。
因此,在真實的博弈過程中,理性的博弈參與者會自覺調整自己的利益追求(放棄部分利益),從追求“最大化”調整到追求“適當化”。在一場博弈中,理性的博弈參與人都這樣自覺調整利益追求,就會形成利益均衡的態勢,以此確保最終利益分配對大家都是有利的,避免出現因個體的利益分配不公導致不滿,并破壞整體利益的局面,這是一種“顧全大局”的做法。
但在日常生活中,并非每次利益競爭都能遵守“理性人”假設,更多出現的是“互不相讓”的局面。我們經常會把【在考慮自己利益的同時,也考慮別人的利益;能夠自覺調整自己的利益追求,不絕對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并堅持只追求利益適當化,更不通過損害別人利益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的利益】的人稱為“吃虧的老實人”,雖然這類人常常是品德高尚、大公無私的,但當一個純粹的吃虧老實人,遇到自私且損人利己者時,他永遠得不到應得的利益與權益。
二、無處不在的“非理性博弈”
雖然我們以理性作為一切博弈的前提,但忽略人性的理性只是鏡中花水中月而已,普通人很難做出犧牲自己利益保全他人利益的決定,這是從人性出發的必然趨勢。站在理性的博弈思維角度出發,參與博弈競爭的雙方都希望達成雙贏的結果,但這種雙贏結果卻是建立在其中一方選擇放棄一部分利益而促成的,短期內也許沒有多大問題,但只要時間拉長,吃虧的老實人終會“覺醒”。
例子一:有一個人遇見上帝。上帝說:“現在我可以滿足你任何一個愿望,但前提是你的鄰居會得到你愿望的兩倍回報。”起初這個人高興不已,認為自己終于可以實現自己的愿望了。但他細心一想,如果自己得到一份田產,鄰居就會得到兩份田產;如果自己要一箱金子,那鄰居就會得到兩箱金子;更要命就是,如果要一個絕色美女,那么那個一輩子打光棍的鄰居就會同時得到兩個絕色美女。他思來想去,不知道提出什么要求才好,他實在不甘心被鄰居白占便宜。最后,他一咬牙說道:“哎,你把我打成半死吧。”
在這個博弈規則中,自己的愿望將雙倍回報給鄰居,在利益分配過程中,不管自己說出哪一個有利于自己的愿望,最終獲益更多的都會是鄰居。與此同時,得到比鄰居更少利益的自己,說出任何一個愿望,都會成為不利于自己的一種困境(白白被鄰居占了便宜)。雖然自己可以說出任何一個愿望,因為只要自己能夠實現愿望就已經達到了原先的預期,但因博弈過程受人性因素干預,所以導致最后選擇了雙輸的局面。這類例子在現實生活中十分常見,是人性的必然。
例子二:A、B兩個人要分100元。博弈規則規定:A提出方案,B對之進行表決。如果B對A提出的方案表示同意的話,A、B就按照A提出的方案進行分配,如果B不同意A的方案,那么A和B都將一無所有。這是一個完全且完美信息動態博弈。
分析博弈過程:A提出方案時,他知道B是理性人。B的行為是可被A 預測的。A就會提出這么一個方案:按照99:1的分配方式,A分99元,給B留1元。此時B面臨“同意”和“不同意”的選擇:如果B表決“同意”,B的所得就是1元;如果B“不同意”,他將一無所得。理性的B將選擇“同意”。這個選擇是A提前所能夠預測到的。因此在此次利益分配中,理性的B只能得到1元,而A正是根據B的理性選擇而使自己利益最大化。
這種分配策略的前提是假設B是理性人,如果B是非理性的,那分配就會發生變化。當A給出99:1的分配方案時,因為B是非理性的,B會認為這種分配極端的不公平,直接拒不接受這個分配方案。
假如A知道B的非理性的特點,A在分配時擔心B會否決,為了不至于出現雙方都一無所得的局面(因為這樣會讓A也得不到),A就不會只分配給B那可憐的1元。此時,A的所得取決于B的“胃口”,或者說取決于B的非理性程度。
A與B的在非理性博弈下會出現的兩種情況:
第一種,如果B是非理性人,但A不知道B的“胃口”到底有多大,A會試探性地提出50:50的分配方案(最優方案)。根據賓謨(K Binmore)實驗顯示,結果呈現多樣化,但是參與人A提出的方案很可能在50:50附近,而對參與人B而言,如果A分配的數額不少于三分之一,B將趨向于接受。
第二種是在極端的情況下,B是一個極端非理性的,換句話說,B是一個蠻不講理的人,給人的感覺是無賴、流氓。這時,一般的分配方法無法滿足B。B表示要得到全部,不然一定會否決。這時A只好把方案調成1:99,A拿1元,讓不講理的B拿99元。在這樣的博弈中,比的往往是一個“狠”勁,誰更“狠”(非理性程度更高),誰就更可能贏得這個博弈。
為了使雙方都“有利可圖”,最終的分配策略將趨于第一種情況,雙方從非理性博弈又走向理性博弈了,雖然最終結果并不符合任何一方利益最大化的需求,但有舍才有得,否則一無所獲,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雙贏”。
三、鄰里噪音中的非理性博弈
假設你的噪音鄰居為A,你是B。現在雙方就家庭環境的安寧展開博弈。博弈規則設定:你家的噪音問題由A提出一種解決方案,由你決定“接受”或是“不接受”。你若選擇接受,A將執行他的方案并不再過問此事,默認你能接受一切后果。你若選擇不接受,雙方都將損失家庭安寧。(前提:A為明確的噪音制造者,且A沒有精神缺陷)
傳統理性博弈假設A、B均為理性人,即A/B都知道彼此正在進行博弈。A能預測到不管自己提出什么方案,B都會選擇接受。所以A必然提出噪音與他家無關,不需要進行改善的這一方案。B作為完全理性人,通過衡量自己所遭遇的噪音程度,進而選擇接受A提出的方案,因為B更不希望出現雙方都陷入不得安寧的局面。
因在理性博弈假設中,A知道B是完全理性人,所以A有足夠把握讓B接受自己的策略(即否認噪音以及不做任何改善方案)。最終A一定會繼續肆無忌憚制造噪音,而B只能以損失安寧權益,去實現一種并不完美的雙贏結果(即接受現階段噪音并不再投訴)。
短期內B可以接受這樣的決策結果,但隨著時間拉長,這種均衡的不穩定性將會日益顯現(失衡趨勢)。伴隨B陷入越來越深的噪音困境(內耗加重),博弈雙方發生變化,B不再遵守原先的博弈規則,而是選擇“先發制人”的策略,寧可玉碎,不為瓦全,B最終走向非理性博弈。
在非理性博弈中,B已經徹底改頭換面。A因察覺B的變化,導致A對博弈結果失去預判性,所以擺在A面前有兩條路:1、成為老實人,乖乖地服從B的要求,主動改善噪音,讓B滿意,讓B停止反擊,雙方恢復安寧。2、堅持與B對抗到底,采用報復B的手段,讓矛盾繼續升級,但結果未知。
A的第2條路,本質上是將理性博弈中B最后產生的困境轉移到了A身上,最終的結果如何,誰都無法預測,但一定不會雙贏,且隨著雙方非理性程度的不斷抬高,面臨風險也越來越高。
出現以上非理性博弈的原因:B在困境中被動提高非理性程度。因不同程度的非理性決策思維的介入,預示著我們必須對理性博弈進行修正,我們需要假設參與博弈的雙方是有限理性的(考察人性、情緒、心理等因素)。雙方在有限理性的背景下,出現變異和進化的可能性增加,即其中一方改造自己的能力大幅提高,正如非理性博弈中的B。(此段更偏向將達爾文進化論引入博弈論中,作者著)
我們究竟如何才能在有限理性背景下進行決策呢?用0到100分(實際是從1到100)表達B對A制造噪音的接受程度,0分表示完全無法接受(但此時博弈函數無意義),100分表示對噪音完全接受。我們將B的非理性程度設為X,令0<X≤1,X∈Q,由此建立噪音博弈滿意度與非理性程度的關系函數。當X無限逼近0時,f(x)的值越逼近100,但X不能為0,因此f(x)值域不含0。(完全接受是指A的改善措施讓B完全滿意)
四、結論
當我們面對非理性博弈時,從理論上分析得到:非理性程度越高,最終獲得的收益也越高(滿意度越高)。對應博弈參與人B來說,采取反擊策略,讓A感到B是不好惹的,從而讓A改變博弈策略,并逐漸趨向于妥協讓步,放棄追求利益最大化,轉而變成選擇“適當性”的利益作為自己的需求。最終達到一種新的均衡狀態,此時雙方都有利可圖,但都不是利益最大化,是雙方同時付出一定代價換來的有限平衡。但此時B也受到因非理性程度提高所帶來的各種風險,在心理上處于緊張擔憂狀態。
有時,非理性也是人們的一種做事方式,采用“我不跟你講理,你拿我怎么樣?”的態度處理問題,雖然是一種遭人詬病的方式,不過這對于處于絕對困境中的人們來說,可能是最后的救命稻草。我們可以把非理性博弈看成是“被逼無奈”的選擇,但并非人人都會做出這樣的選擇。
并不是人人都能執行絕對的非理性博弈,當我們面對不講理的人時,你只有比他更不講理,你才有可能扳回一局。也許你更傾向于溫水煮青蛙式的應對方式,用一種更趨于理性的策略(非理性程度低),因為你一直都在試圖控制矛盾,顧全大局,你不希望讓自己陷入焦灼的博弈關系中。如果你的策略經常不起作用,那么這就說明你需要適當地提高非理性程度,當對方再次無視你的時候,你該嘗試一次拒絕,勇敢地說不。
非理性博弈可能會出現極端情況,非理性程度越高,風險越大,當非理性達到極端程度,博弈失去意義,任何一方都得不到任何利益,并且將面臨失去一切的風險,所以任何人都不應該走向極端,任何極端方式都是會直接摧毀一切,雖然矛盾也隨之消失,但實際上是同歸于盡,希望大家永遠不要做這樣的決策。
作者:傅岳
2023年8月28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