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文武雙全將門虎子
高駢出生于公元821年的渤海高氏,渤海高氏號稱僅次于五姓七望的天下第八世家,是妥妥的千年世家。高駢的爺爺高崇文是在《新舊唐書》中有單獨傳記的唐憲宗時期的名將,高駢家族世代在禁軍神策軍中當差,高駢老爹也做到了神策軍的虞候。
出身世家、將們的雙重身份也注定高駢可以接受非常完備的教育,高駢是爭氣,文武雙修都練到了巔峰。首先說文的一面,他在文章、詩詞方面造詣頗深,不論留有大量的著述僅詩詞就有五十多首被《全唐詩》收錄。武的一面不但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而且書讀兵書戰策。青年時期到神策軍中參軍,由于他的出身和卓越的見識被軍中長官所重視,一路平步青云二十多歲就做到了都虞候。可以說前途不可限量。
在唐宣宗初年,生活在西北的黨項族發動大規模叛亂,朝廷從禁軍中抽調萬余人防守長城,高駢被分配到朱叔明麾下任靈州大都督府左司馬,當時眾將都沒有突出的功績,唯有高駢每次出擊都能得手,由于軍功亮眼很快就上了朝廷重點培養的白名單。唐懿宗咸通初年,吐蕃犯邊,懿宗命高駢以秦州刺史的身份鎮守秦州,高駢也不負朝廷所望,誘降吐蕃將領尚延心及渾末部一萬多帳落,收復了河州、渭州,隨后又出兵平定了鳳林關。算得上是年輕有為了。
貳·國戰掏空南詔
正當高駢在西北鏖戰之際,大唐的安南都護李琢玩命盤剝安南各土著部落激起了他們的反抗,進而引發了叛亂戰爭,他們更是勾結南詔于公元860年乘虛攻破安南(今越南)交趾城,從此拉開了南詔與大唐長達十幾年的拉鋸戰。公元863年,唐軍不得不全面退出安南,將交州政府辦公地搬到了海門鎮(今中國廣西合浦,一說越南海防)。唐廷多次派遣大將出兵討伐都未能收復安南。公元864年,在宰相夏侯孜推薦下,任命高駢為安南都護、經略招討使,主持收復安南事宜。高駢到達前線之后,首先集結嶺南五管(指廣、桂、容、邕、安南五府)兵力統一訓練、調派,同時派遣大量間諜使者對安南各部落首領進行招撫,然后對于死硬分子進行重點打擊,“一戰而蠻卒遁去”。高駢鑒于廣州到安南水路上有巨石阻礙,航道不暢,于是招募工匠將石頭鑿開,疏通航道之后廣州到交州之間水運暢通,交州的糧草補給供應穩定,安南從此穩定了下來。
公元868年,高駢推薦從孫高潯代替自己鎮守安南后奉命入朝出任右金吾衛大將軍。半年以后調任鄆州刺史出任天平軍軍節度使,任內政績卓越,被官吏百姓稱頌。公元873年,唐懿宗駕崩唐僖宗即位,封高駢在內的重要藩鎮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52周歲的高駢成了使相。
公元874年,南詔進攻巂州(今四川省西昌市),進而大舉劫掠西川,幾十萬百姓因兵災躲入成都,由于當地的官員根本無法抵御南詔入侵,于是唐僖宗于公元875年派跟南詔有作戰經驗的高駢出任劍南西川節度使,帶著天平軍的士兵到成都解決南詔問題。走到劍閣的時候,高駢聽說成都聚集了幾十萬難民,擔憂會出現疫病,就趕緊讓人打開成都城門放百姓自謀出路,由于難民聚集而不得不動員起來的軍隊在難民出城之后也都可以放下武器回家休息幾天,軍民百姓無不歡聲雷動。在圍攻雅州(今四川雅安)南詔軍隊聽說這次來的是老對手高駢,自覺打不贏就派使者求和并解圍而去。高駢至成都次日,就派手下四處出擊,在大渡河大破南詔主力,擒殺其酋長數十人,擊退了南詔人的第一波進攻。
度過最初的危機之后,高駢開始規劃如何一勞永逸的解決南詔問題,經過仔細分析,鑒于劍南西川一帶地形復雜多崇山峻嶺,而南詔進入西川的通道就那么幾條,于是他決定在關鍵的道路上修筑堡壘,有鑒于四川一帶土質松軟,修 筑的夯土城墻很容易坍塌,他就調集工人燒鑄磚瓦,將成都城和各堡壘都用磚石包砌外壁,大大的提高了城市堡壘的強度,共修筑了邛崍關(今四川漢源北)、大渡河、戎州馬湖鎮(今四川宜賓東)平夷軍、沐源川(今四川沐川)等大大小小的幾十座要塞,每座要塞都派遣幾千軍隊駐守。這樣南詔就不能輕易的攻入大唐腹地劫掠。做完這些他又派遣小股部隊深入南詔腹地,截殺攻擊南詔的軍隊,大量的消滅了南詔軍隊的有生力量,導致南詔國力逐漸耗盡,沒過幾年南詔15歲以上的男人全都到軍隊里當兵去了,生產建設的重任全都落在了婦女身上。此時南詔終于意識到國力在這樣曠日持久的虛耗中早就所剩無幾了,再這樣對峙下去只有死路一條。于是主動派遣使者向大唐求和,長達十幾年的對南詔戰爭終于結束了。戰后高駢論功行賞被封為燕國公,這一年高駢54周歲。
叁·力壓黃巢
在長達十幾年的對南詔戰爭中,高駢主持了安南和西川兩個戰場的戰爭,都取得了輝煌的戰果,徹底解除了晚唐最后的外部威脅,但是長期的戰爭消耗,也榨干了大唐最后的國力,大唐只能玩命的壓榨百姓,在接連多年的天災的加持下最終引發了王仙芝、黃巢起義,徹底埋葬了大唐的江山。由于長期的對外戰爭再加上連年天災最終釀成了人禍,濮州人王仙芝于公元875年帶領抗稅百姓發動了起義,由于唐朝對百姓盤剝過狠,活不下的百姓紛紛加入起義軍,起義軍迅速發展成了幾十萬人的巨無霸,縱橫中原各地還一度劍指洛陽,天下震動。于是朝廷調集多路大軍進行圍剿,北上受挫的王仙芝立刻調轉馬頭南下江漢平原,四處攻城略地。朝廷考慮到高駢部下大多來自鄆州,是王仙芝部下的老鄉,而且高駢是國戰悍將,于是調任高駢出任鎮海軍節度使以京口為大本營進攻義軍。
王仙芝起義失敗后,黃巢收攏了散落各地的義軍,再次聚集起了幾十萬人馬沿長江南岸西進,高駢派大將張璘、梁纘阻阻擊,大破黃巢并招降了義軍將領秦彥、畢師鐸、李罕之、許勍等數十人。在高駢的逼迫下黃巢帶著義軍逃入大山中開鑿700里山路轉戰福建,后一路西進將廣州團團圍住,然后跟唐廷開始了談判,要求唐廷任命他為嶺南節度使或者是安南都督,但是唐廷嫌他要價太高,于是調高駢南下去揍黃巢,高駢帶兵大庾嶺直撲廣州,結果黃巢繞路廣西桂林后又重新殺回湖南、江西、浙江,短短幾個月時間再次聚集其幾十萬人馬,在江南各地摧城拔寨,再次成了朝廷的心腹之患。
而此時的高駢被調任揚州出任淮南節度使,到任之后高駢首先修繕境內城池,同時將士卒擴充到七萬大軍,成為天下藩鎮的領袖。公元880年,眼看著黃巢就要割據江南半壁的江山了,朝廷趕緊任命高駢為征討黃巢的總司令,由他帶領天下各藩鎮對黃巢展開圍剿,接到命令之后高駢根本就沒等各藩鎮聚齊就派部將張璘渡江展開對黃巢的進攻,高駢所部不愧天下強軍,打的黃巢軍節節敗退,黃巢退守信州之后發生疫病,導致黃巢軍折損大半,在生死存亡之際,黃巢一面派人賄賂張璘暫緩進軍,給他時間向高駢投降,張璘也不愿意跟黃巢死磕,收下賄賂之后就在路上磨洋工。黃巢同時派人向高駢送去降表,高駢大喜過望,為了獨享剿滅黃巢的功勞,立刻把已經南下的各藩鎮攆走了。結果黃巢卻集中精銳,走小路偷襲了張璘大營,將張璘砍死。然后黃巢帶領主力立刻飛渡長江北上,然后發生了晚唐的名場面,不知道是達成了某種交易還是某種默契,高駢所部都謹守營壘城池,黃巢所部則以急行軍的速度快速通過了高駢的轄區,雙方玩了一把靜坐戰爭。
黃巢北上之后兵不血刃奪取洛陽,摧枯拉朽攻占長安,唐僖宗一溜煙逃往成都,兩京陷落天子出奔,朝廷緊急調高駢這個黃巢問題專家勤王,已經花甲之年的高駢玩了一個花的,讓人寫了一封檄文《檄黃巢書》,對黃巢口誅筆伐,但是出兵的時候卻帶著部下到揚州百余里的東塘就停下來,每天舉行大規模的閱兵儀式,但是一步也不往北走了,史書中說他準備趁天下大亂進軍兩浙,學習孫策三分天下。
肆·寵信神棍身死敗落
高駢那點小心思天下的有識之士都看得清清楚楚,唐僖宗一看高駢是不準備到關中勤王了,于是任命宰相王鐸統籌天下兵馬平叛。同時把高駢的官職一擼到底,在名義上讓高駢成了光桿司令,高駢大怒,立刻上表跟朝廷開罵,朝廷也沒慣著他雙方你來我往來了一波長達幾個月的口水仗。第二年王鐸收復長安,高駢聽說之后非常后悔沒有響應朝廷勤王詔令,而這一年由于朝廷奪了高駢的官職,他的很多部下也都離開了他另謀出路,而高駢部下的精兵強將在亂世中是最寶貴的財富,他們跳槽之后混的都不錯。已經60多歲的高駢早就沒了年輕時期的銳氣,面對眾叛親離的局面,他整天不思進取卻沉湎神仙等迷信之事,軍中大小事務都取決于呂用之這個神棍。而呂用之掌權之后玩命的排擠高駢的舊將,包括高駢從子高澞在內的多名舊將因反對呂用之而被殺,這更加劇了部下的離心離德,畢師鐸等人人自危。
公元887年,高駢聽說秦宗權要南下攻擊自己,于是派畢師鐸帶兵北上高郵駐防。高駢的兒子高四十三郎想借畢師鐸之手除掉呂用之,于是散播謠言,說呂用之已經請示高駢誅殺畢師鐸。畢師鐸信以為之于是聯合宣州觀察使秦彥一起回軍進攻揚州,攻破揚州后呂用之向北逃走,畢師鐸將高駢一家統統抓起來囚禁起來。此時廬州刺史楊行密援兵殺到,畢師鐸一看楊行密攻城太狠,于是就高駢和他的子侄全部殺死。楊行密聞訊后,命令全軍將士為高駢穿孝,大慟三日,在十月攻破揚州,殺死秦彥、畢師鐸二人,為高駢報仇,并讓高駢從孫高愈攝淮南副使,改葬高駢及其子侄,但高愈不久暴死,淮南進入到楊行密的時代。
之所以寫高駢的故事主要是他主持了對南詔的對外戰爭,對于武將而言國戰所取得的軍功應該遠遠高于內戰的搏殺,對于高駢大唐最后名將的地位應該予以肯定,很多人會說那個時代還有李克用、楊行密、朱溫等名將,但是他們應該屬于接下來的五代時期,而不應該是唐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