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文化的載體。文字的形成與使用,才標志著人類進入了文明社會。
從上古時期倉頡造字開始,我們的漢字歷經了象形文、甲骨文、篆體等的演變,延續至今已有五千年以上的歷史。
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關于漢字的起源,至今依舊有爭議,除了倉頡造字之外,也有學者認為是結繩記事演變而來的。
《周易·系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
由此可見,漢字也許也是源于最初的結繩記事,后來經過改進,形成了簡單的文字,也未可知。
對于上古時期的造字,我們且不去追究。但是歷史上有關造字的記載和傳說卻屢見不鮮。
眾所周知,漢字是文化的載體。很多漢字的出現,更多的也是為了順應文化的發展。
比如“曌”字,唐代之前并不存在,武則天稱帝后,意氣風發,為了能夠凸顯其威嚴。特別命令大臣宗秦客,造一個符合她氣質的字出來。
宗秦客博學多才,最后把明和空組合在一起,創造出了“曌”字,取意日月凌空、普照大地,武則天十分喜歡,最后把名字改為了“武曌”。
五代時期,南漢開國皇帝劉巖,覺得自己的名字太過俗氣,于是就一拍腦門創造出了“?(yan)”字,意為飛龍在天、唯我獨尊。
“劉?”字音同“劉巖”,寓意卻更顯帝王之氣。
到了近代民國時期,我國有位叫做劉半農的學者,是當時有名的語言學家。他為了推進漢語的發展,發明創造了一個字,當時遭到女性集體反對,現在卻成為最常用的漢字之一。
劉半農出生于光緒年間,自幼聰慧過人,六、七歲便能吟詩作對。十六歲考入常州府中學堂,語言天賦非常突出,與趙元任、錢鐘書、錢玄同一樣,都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
新文化運動中,劉半農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后來又到英國和法國留學,攻讀語言學。留學歸來,在北大國文系擔任教授,成為中國實驗語音學奠基人。
談及他的造字,正與他的工作有關。他文學功底深厚,擅長寫作和翻譯外國名著。
有一次,他在工作過程中,發現英文中代表“ta”的含義有著不同的區分。
比如:“he”代表男性,“she”代表女性,“it”表示物品,清晰明了。而當時的漢字只有一個“他”,比較籠統、模糊。
于是,他就想改變這一現狀,創造一個字出來。
偶然間靈感迸發,把“他”字的偏旁改為“女”,發明了專門指代女性的“她”字,另外還將代指物品的ta字,寫成了“它”!
誰知劉半農的這個“她”字,一經推出,在文學界就引起了軒然大波,吸引了很多學者前來進行討論。有人抨擊,有人支持,還有的想換作別的字來替換“她”字。
尤其是女性朋友,更是反對得厲害,甚至還集體聯名討伐劉半農。
她們認為:帶“女”偏旁的字,本身就帶有貶低色彩,像“姘”、“奴”、“婢”、“婊”等。
但那時候,也有不少學者站出來支持劉半農。大名鼎鼎的魯迅就是其中一位。他十分贊賞劉半農創造的這個字,并且還肯定了他在新文化運動中的功績。
并將此譽為“劉半農打的一個大仗”。并在其小說創作中,將女性的第三人稱代詞從以前使用的“他”字轉為使用“她”。
“他”指代男性,“她”指代女性,在自由奔放的新文化運動中,恰恰也體現了男女平等的思想。
而以“女”為偏旁的漢字中,也有很多字寓意著美好,如“嬋娟”、“婀娜”“婉婷”等。后來質疑聲漸漸稀少,更多的人開始接受這個“她”字。
如今時光過去了近百年,“她”字早已成為最常用的漢字之一,深入到我們的漢字文化體系中。
但對先賢的每一次創造和創新,我們應當心懷敬意,做好發揚和傳承。
讀者們,關于“劉半農創造的‘她’”,大家有何看法?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轉發收藏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