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問我問題。
提出問題的過程,也是解決問題的過程,一個善于提出問題的人,他的問題多半能在提問中就得出答案。
所以一個人是不是善于提問題,本身就是認知能力的體現。
但是現實中大多數人都是不會提問的,從他們的發問就顯露出了認知上的混亂,而出現這種混亂的原因,在于他的認知缺乏體系與結構。
什么是認知的體系與結構?
舉個例子,一個機器人出了故障無法工作,有人就會問維修人員:這個機器人壞了,怎么辦?
這樣的提問,維修人員肯定也解決不了問題。
反過來,這樣的提問模式,也說明提問題的這個人,對機器人這個事物,缺少基本的結構認知。
正確的、有利于解決問題的提問方式應該是這樣的:
這個機器人無法行動了,是不是它的機械腿壞掉了?
更好的進一步的提問方式則是:
這個機器人其他功能都正常,只是不能移動了,是否是它的傳動環節出了問題?或者是動力系統出了問題?
當然,如果能更好地提問,你就能找到問題的答案:
這個機器人有哪些功能?
每個功能的關鍵部位在哪里?
損壞造成的故障是什么?
排除故障的方法是什么?
維修流程是什么樣的?
這樣的提問,最終會引導你找到答案。
認知的一個關鍵作用,就是解決問題。
很多人覺得自己認知很高,這也知道,那也知道,但實際上卻什么問題都解決不了,真叫他干一件事,這也不行,那也不行。
他不是真的不行,只是缺乏認知體系和結構,只要稍一點撥,立馬就能改頭換面,做什么都樣樣行了。
因為很多的問題,不是靠破碎的信息就可以解決的。破碎的信息能夠輕易獲得,但是認知的體系和結構卻很難建立。
只要稍微復雜一些的問題,稍微超出生活經驗的問題,就需要超出經驗之外的解決方法。
換言之,靠日常的生活經驗就可以解決的,你可以解決,別人也可以解決,誰都可以解決,這個東西就不值錢。
而真正值錢的,能讓你的認知產生價值的,就是你能超越日常生活經驗的認知,能夠超越他人思維邊界的認知。
這就需要你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和結構,而且你的認知體系和結構,要比大多數人的維度更高。
遺憾的是,這個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被社會打磨出來的相似型號的機器人。
不僅外形相似,從思想觀念到言行舉止,再到生活方式、家族傳續都出奇地相似,他們的時代風格、潮流時尚、觀念認知,都像是一個模子里印出來的。
如果你的視野足夠高的話,就更容易發現這一點。
就像站在幾十層樓的樓頂俯瞰城市,你會發現城市街道上涌動的人群,每一個階層的人,都有每一個階層的一致性。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本質上,社會還是由人在治理,而在社會治理上,天然有同一性的需求。
人們越是趨同,社會治理越簡單,治理成本也就越低。人們越是趨異,社會治理難度就越大,治理成本也就越高。
這個道理很好理解,就好像一個小家庭里,如果父母子女的口味都一致,大家每天都吃一樣的東西,那么吃飯的成本就很低。
但如果幾個人口味各不相同,每個人的口味都想要照顧到,就要每頓飯都準備不同的飯菜,成本和時間花費就會多出數倍。
對一個社會來說,同樣如此,所以越是種族繁多、階層復雜、差異化越大的社會,就越混亂、容易分裂,越難治理。
而在大一統之后的王朝,則往往能維持長時間的穩定。
但是絕對的同一性是不存在的,所以最理想的情況,就是讓不同的階層內部一致,實現階層同一。
如何才能實現這種“同一性”呢?最根本的,當然是從認知上實現同一性。
要想讓一群人變得一致,其實并不難,只需要把他們當成“機器人”就行了。
什么是“機器人”?顧名思義,就是“機器”+“人”。
一個機器人如何產生判斷、觀念,如何辨別是非對錯?靠的是輸入。
我們給這個機器人輸入什么樣的信息、觀念,它就會產生什么樣的信息、觀念。
一個小孩子,腦中是沒有是非對錯的空白世界,但父母告訴他什么是對是錯、老師告訴他什么是好是壞,他的是非對錯觀念就形成了。
人的思想在某種程度上,其實就是機器。
而大多數家庭和學校的教育,也是把人當成機器來灌輸的,統一的觀點、結論、是非觀念,甚至統一的情景行為規范,像代碼一樣輸入大腦。
這樣制造出來的,當然是同樣型號的相似機器人。
但是人不僅僅是機器,人還是人,所以在大腦接受這些同一性信息的同時,也會進行有限度的反思和抗議。
所以人會有叛逆期,青少年的大腦最為活躍,因此叛逆的現象最為明顯。也有人青少年時期比較順從的,到了一定年紀才出現叛逆。
但是呢,這種反思和抗議是有限的,因為人很快會面臨社會的大環境擠壓,生活的壓力、工作的壓力,生存的壓力、發展的壓力,全都撲面而來。
所有的反思和抗議,都會在大環境擠壓中失去力量,最終變得順從或者沉默。
然后,人就成為了他所在階層中的一份子,成為了那個“機器人"。
這就形成了人的邊界,你的認知在這邊界中形成,也無法超越這個邊界。
你所悟的、所說的、所能表達的,一定會在社會上找出一堆與你一致的“同類”。這也是為何很多人在現實中感到力不從心、無可奈何。
你看到有些人大放異彩,有些事似乎大有可為,但是一到你身上,就變得毫無光澤,普普通通、庸庸碌碌。
大家都一樣,憑什么你會勝出、會有所不同呢?
人的強大與弱小,最關鍵的在于認知體系和結構。認知的變化,會帶來你言行舉止的變化,思想觀念的變化,更改變你對這個世界的觀察和看法。
想要獲得更高維度的認知,唯一的方法就是突破你的邊界,能夠看到你自身邊界之外的世界。
屎殼郎在糞堆里打洞,螞蟻在玻璃瓶里打轉,人在自己的邊界內徘徊,沒什么差別。
就算是機器人想要進化,也必須輸入新的代碼、新的信息,構建更先進的底層邏輯和核心算法。
人要想讓認知躍升,也必須打破自己的邊界。
但這是很難的事情,因為即便你看到了邊界之外的東西,你大概率只會把它當成戲劇或者小說,當成一個故事。
真正能受到觸動的人很少,能打破內心封印的更少。
現實中,真正蛻變的人,往往伴隨著極大的痛苦、挫折、磨難,就是因為大多數人只有在這樣的境地之中,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命運的沖擊。
因為只有不得不拋棄舊我的時候,才有可能置之死地而涅槃重生。
而大多數人很難能做到主動逼自己,他們只會在貪婪和恐懼之間掙扎,裹挾在同一思想的大眾洪流之中,在互相踩踏間淪為行尸走肉。
怎么辦?
如何打破自身邊界的壁壘?
如何超越自身階層的局限?
如何看到世界不一樣的視野?
如何建立屬于自己的認知體系?
諸君可以自己思考,問問自己,能提出問題,就能得到答案。
接下來,我也會在這個專欄中,詳細地來談談如何構建認知,帶著大家看看邊界之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