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紫沐,這是我第342篇日記。
上篇日記(賺錢就兩種,擁抱共識,或者掌控共識),聊了聊如何預判產品未來的升級方向,提前做好布局,可點擊鏈接了解。
經常有粉絲問,如何判斷新盤溢價高不高,有沒有性價比。
我覺得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做到了解新盤的定價模型。
說到新盤定價,很多人潛意識就會想到地價。
畢竟面粉價決定面包價,房價=地價X2這個所謂公式,算得上深入人心。
但多人知道,未必就是對的。
這所謂的新房定價公式,只需要簡單舉兩個例子,就能輕松證偽。
比如說,合景在牛奶廠的項目,合景臻頤府。
當初合景拿地的時候,樓面價高達5.1萬/平,直接把地塊拍成了地王。
后面項目建成,定價10萬+/平,看起來確實符合定價公式。
但僅僅過了半年多,政策環境收緊,樓市整體轉冷,臻頤府的價格很快就跟著往下降。
從10萬到9萬,從9萬到8萬,從少數特價房到大量特價房。
價格浮動區間,能去到25%。
再舉個例子,碧桂園在增城的項目,碧桂園云頂。
當初地價2.4萬/平,開盤遇上行情好,定價最高去到4萬+/平。
但隨著樓市轉冷,增城泡沫破碎,云頂的定價也迎來斷崖式下降。
現在去買,單價只要2萬左右,不僅跌穿了地價,甚至比周邊部分二手房都便宜。
所以新盤的定價,不能說和地價毫無關系,但關系是真不大。
反而和市場行情好不好,回款壓力大不大,關系更緊密。
遇上市場不景氣,貼著地價賣也是有的;
要是再疊加回款壓力大,倒賠錢出貨也做得出來。
另外新盤定價還有一個核心,就是看周邊競品價格。
注意,這里的競品,只局限于新盤競品。
要是有競品,價格就不能太亂來。
比如以前老黃埔城光單價摸6.5萬的時候,曾寫過一篇文章,說誰買誰站崗。
后面也確實應驗了,城光現在南向單位,單價5.5萬都有交易。
原因無他,老黃埔在售新盤,不止城光一家。
既然有個綜合素質差不多的富頤華庭,價格一直維持在5萬出頭。
城光要想亂來,就只會把客戶往競品家里趕。
所以有競品存在的話,新盤定價往往會收斂一點。
但要是沒競品,那開發商的膽子,往往大得超乎你想象。
比如均價3萬出頭的洛溪,南天名苑敢賣9萬+;
比如均價7萬左右的海珠西,天譽半島敢賣10萬;
比如身處越秀卻沒有強學位的東園公館,吹風價也敢往18萬靠..
為什么沒有競品,新盤的定價就可以很大膽?
那是因為新盤定價有特殊性。
新盤的定價,包含了服務費,也包含了包裝費。
你去售樓部,有靚麗熱情的銷售接待,照顧得無微不至,水果飲料隨你吃。
這就是服務,而服務是一種消費,消費是沒有保值一說的。
你打開手機,能看到圖片和排版精美的樓盤宣傳,這就是營銷。
但營銷是有時限的buff,等項目清盤,開發商不會繼續白掏錢給你做曝光。
服務和包裝,是沒有保值這說法的。
當這些成本轉移到房價上,自然也就成了溢價。
而且別忘了,新盤的定價策略和二手不一樣。
你買的時候多花了多少錢,等到賣的時候,市場和買家都是不認的。
在客觀到殘酷的二手市場,只看實力說話。
什么是實力?
看板塊,產業怎么樣,商業齊不齊,城市面貌靚不靚,交通便不便利,教育和醫療資源優不優秀;
看產品,花園大不大,物業牛不牛,戶型好不好,景觀稀不稀缺,保養到不到位..
所以等到賣房的時候,房子實力不夠,就是會被買家砍價,被買家嫌棄。
一手溢價買入,二手割肉賣出,就是踩坑的原因。
那回到最開始的問題,如何判斷新盤有沒有性價比,價格溢價高不高?
把二手的定價模型,套在新盤身上就可以了。
而新盤的自主定價,和二手流通價格沒關系,也和地價沒關系。
新盤定價高,并不代表未來賣的時候,就一定很能打。
你把它當做一個樓齡極其新的二手盤去判斷,就能更客觀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