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4日本正式開始排放核污水入海,然而中國互聯網上卻出現了奇怪的聲音。有一群人,竟然意圖通過中國核電站,來意圖給日本核污染洗白。而且這樣的人,還不在少數。
然而他們對日本核污水排放無害的“金科玉律”,僅僅是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檢測報告。
但這群人,很明顯,并不知道:
檢測報告中的核污水危害≠福島核污染危害。
那些意圖碰瓷正常運轉的國內核電站的,真是大大的壞,居心叵測。
迄今為止,國際上發生過的達到7級的核能特大事故只有兩件:
第一件就是大名鼎鼎的切爾諾貝利核事故。
第二件就是日本的福島核事故。
日本這個事故嚴重到什么程度呢?
事故發生時,核電站完全停電,水泵不能運行,無法冷卻堆芯,最終導致堆芯內所有核燃料熔毀。高溫產生的大量氫氣最終發生爆炸,從而導致前所未有的核泄漏。
半個月的時間,碘-131泄露量達到5×10^17Bq,銫-134和銫-137皆達到1×10^16Bq。當月進入大氣的核輻射量達到900 PBq(也即10^17)。
核泄漏之初,僅僅鈾元素,每半月的泄漏就高達2億Bq。四個月的時間,進入大海的銫-137達到27PBq。
某些人碰瓷的中國核電站,輻射物質的年排放量,比起日本半個月的泄漏量,都低了好幾個數量級。
當初日本直接圈了20km的警戒區域,撤離10萬居民。
日本的后續處理,是直接用海水和水壩貯藏的淡水降溫,徹底污染了當地水源。2年后,日本東電干脆承認,福島核污水放射性污水正泄漏流入太平洋。
時至今日,日本人處理的核污水,其實處理的是儲存在污水儲存槽的高輻射濃度污水。
2013年,僅僅泄露了300噸,就達到了國際核事件分級表中的第三級。
隨后日本開始處理這些核污水,由于氚無法去除,日本直接無視漁民反對,將稀釋后的氚排入到海洋,并堅持聲稱對人體無害。
2013年2月,世衛組織的報告顯示,雖然對于絕大多數地區來說,輻射威脅并不大,但對于局部地區,例如福島浪江町與飯館村女嬰估計乳癌、甲狀腺癌幾率分別會增加6%、7%,男嬰估計白血病幾率會增加7%。
2018年,福島周邊縣市的檢測到大量的放射污染物超標(紅點基本上占了一半):
福島核事故之后,大量放射性同位素釋放進入太平洋,全世界都測量到包括碘-131、銫-137等微量輻射性物質的暫時升高。
2021年12月14日,福島核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質,已擴散進入北冰洋。其早按照最早的德國預測,已經污染了全球海域。
俗話說,不談劑量談危害就是耍流氓,畢竟,海洋中就具有2200PBq的天然氚,人類核彈試驗產生的氚更是高達186000 PBq。
雖然理論上來說,福島核事件產生的總核素完全被海洋和大氣稀釋,對人類完全不會有任何的威脅。
然而,福島的核素本身就是從高濃度開始的:
核事故開始時福島輻射水平
其核泄漏的高濃度核輻射,對局部地區的嚴重威脅是毋庸置疑的。
很多人給日本洗白的動機,當然不僅僅限于此,其實是因為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檢測報告,以及日本現在的核輻射排放濃度。
日本核輻射排放氚濃度的國家標準原本為6萬PBq/L,對于福島核污水,由于存在大量核素,無法處理成核廢水的威脅級別,所以日本承諾用其國家標準的1/40,也即達到1500PBq/L。
日本其實就是想要用這個足夠低的濃度,來國際博取好感,獲得它核污水排海的“資格”。
但實際,依據IAEA的檢測報告,相對比日本核污水處理系統,處理后的核輻射濃度,日本其實用水稀釋了100倍。也就是說,日本進行處理過的核污水,其實高達15萬PBq/L。
這是處理核素無法再降低了,所以才直接“暴力”稀釋100倍,以達到數據上無比安全的地步。
花這么高的成本稀釋,其實就是為了能在美國的支持下,光明正大朝海洋排入核污水。日本想要的這份IAEA檢測報告,最終目的不就是為了有名目的公開排放。
不讓這份報告在數據上達標,不是開國際玩笑嗎?
報告中的數據,自然應當遠遠低于威脅人類安全的程度。
很多人拿這份檢測報告碰瓷中國核電站,也是挺搞笑的。
的確,中國排放的核廢水輻射濃度,也在1500PBq/L左右。但這個數據,是日本稀釋了其國家標準40倍得來的。
這其實更加側面證明中國核電站的安全性,同時證明了,中國核廢水的處理就是處于國際最先進水平,也是具備最高的安全標準。
話說回來。其實,如果日本排放的核污水,完全按照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檢測報告,的確是足夠安全而沒啥問題的。嚴格按照標準,而且執行時間長達30年,的確可以基本做到無害。
然而,如此高成本的讓檢測的核污水達標,能代表日本人獲得排放默許之后,一直高標準的執行核污水處理嗎?
日本還有多達70%的核污水還沒有被處理。
而哪怕核污水進行多核素凈化處理系統(ALPS)處理后,依舊還存在鍶-90、碘-129、鈷-60等難以清除的核素。
氚和碳-14更是完全無法處理,所以采用高度稀釋來蒙混過關。
基本雞賊的地方就在于,稀釋核廢水可以表面上達到很安全的結果,但實際在核污水處理上不下功夫,還找借口還申請國際援助,導致總核輻射排放量很高。
日本的30年排放周期,本身就是利用足夠長的時間來稀釋核素,的確可以起到降低危害的結果。
但如果日本人不按照30年的約定呢?日本以后不再稀釋排放呢?
福島核事件以來,日本不斷反復,你相信他們的承諾嗎?
雖然對于半衰期短的核素,本身富集能力低,被稀釋后可以大大降低威脅,例如自然界本身就大量存在的氚。
然而對于半衰期十分長的核素來說,例如碳-14的半衰期超過5000年,碘-129的半衰期達到1570萬年。
這些核素則很容易經過生物富集對食物鏈更上層的動物,造成足夠大的健康威脅。
通過海洋生物富集,碳-14豐度可達到是氚的50倍。
除此之外,日本公然排核污水事件的影響,會十分的深遠。
日后有其他國家遇到核泄漏事件,處理后公然排海將會成為一種慣例。你可能會想,一兩次核事件排放也沒什么,人類一年自然總輻射量就達到人類排放的多少多少倍。
然而,從短期來說,當地的輻射威脅是不容忽視的。從長期來說,碳-14、碘-129等長半衰期核素,會隨著人類的核污水排放,越來越多,最終富集到一定程度,就會對全人類健康造成威脅。
總的來說,日本啟動核污染排海本身來說,如果完全合乎IAEA檢測報告,的確沒什么短期威脅。日本被影響的當地海產品,也主要是當初核泄漏事件,以及日本本身核污染的地下水所造成的。對我國的海產品威脅并不大,基本上可以放心吃。
真正貽害千年的是,日本人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如果未來公海排放成為一種慣例,不按標準排放的越來越多。同時隨著人類核能利用的數量級提升,對人類的威脅將會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