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4日當地時間13時,計劃排放30年的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啟動排海。這一天,我們觀察到這些商業模式:
1、流量狂歡
日本核水排海啟動同時,很多媒體現場直播,自媒體隨后從各種角度解讀、討論,有科普的,有夾帶私貨的,有傳謠的,有辟謠的……總之,這次核水排海又帶來了一次流量狂歡。
流量狂歡背景下,如何賺錢?我們觀察到兩種模式,一是直接賺錢的是能實現流量變現的內容媒體,二是能實現流量圈粉到私域流量的商業機構媒體——每種態度,都可以精準篩選出每一種情緒的大眾。
2、民眾反應
因為各種媒體的多輪傳播,民眾出現三種代表性情緒:
(1)焦慮:擔心不可知的核污染,尤其是對未來充滿擔憂;
(2)憤怒:對于向海洋排污的日本充滿了憤怒;
(3)智力自我優越感,表現出來的主要是嘲笑對于以上兩種情緒的民眾,高高在上地俯視他們因為焦慮和憤怒采取的行動。
這三種情緒,都可能成為商業流通領域的目標受眾。
3、商業行動
凡有焦慮和憤怒,必有商業機會。
商業行動中,最沒創意的是“搶鹽”模式,當然,這種商業行動的目標受眾群體,絕大多數符合《烏合之眾》一書中所描述的——
群體不善推理,卻急于行動;
群體因為夸大自己的感情,因此它只會被極端感情所打動;
有時,在某種狂暴的感情——譬如因為國家大事——的影響下,成千上萬孤立的個人也會獲得一個心理群體的特征。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偶然事件就足以使他們聞風而動聚集在一起,從而立刻獲得群體行為特有的屬性。
當天,商業流通渠道開始了日本核廢水搶鹽行動,多地超市、網店鹽斷貨,于是,更加劇了搶鹽行動。
搶鹽者自我暗示邏輯基本是這樣的:
第一,現在買到的都是核水沒排海前的生產的;
第二,萬一現在我不買,都被搶光了,自己真想買買不到,或者漲價了,不如現在買;
第三,反正鹽又不貴,又沒有存放難度。
總之,很明顯,只要有新聞事件,就是消費主義的機會——消費主義已經深入民眾骨子里,而且,對于很多民眾,本來就只是缺乏消費理由,出現任何事件,總要先想想“要去買點什么東西”,最終主動篩選出比如——板藍根、口罩、退燒藥、抗原試紙,或者鹽。
只要有消費理由,就能消費,只要消費了,就能獲得安全感。
而事實上,應對焦慮,安全感就是特效藥,從這個角度看,民眾搶鹽的心理治愈功效大于實物價值。
昨天,也見到了另外一種營銷商業模式——也是針對心理焦慮的,那就是販賣核輻射計量報警儀!
感覺這核輻射計量報警儀其實和銷售抗原試紙、還有疫情期間那個“氧保夾”屬于同一種定位——我們用通俗方式理解一下,抗原試紙,既不治病也不防病,而且可能還不準確,最終還要以醫院測量為準,“氧保夾”以及“血氧儀”是醫院用的,身邊要有搶救設施和醫生,儀器報警后馬上搶救,確實可以救命。
但是,在“消費了=防護了”的固有理念下,民眾當然認為買了備著,沒什么損失,而不買卻可能有不可知的損失。
@紫竹商業評論 認為,每一個新聞事件,都能帶動消費,也是不錯的良性循環,更何況,民眾購買的商品并不貴,還有心理治愈價值,這就沒有太大問題。只要不是以次充好假冒偽劣商品,就沒必要太多打擊民眾的消費欲望,更沒必要嘲笑消費者——不理性消費的背后,可能是滿足了心理治愈的需求。
當然,不想參與心理和情緒消費,也可以參與流量狂歡,比如,繼續討論、科普,并從中獲得收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