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設為星標,精彩不失聯
行對話獨立策展人與商業畫廊策展人
學術與商業同行
“策展人”一詞來源于英文 “CURATOR”,全稱是“展覽策劃人”,最早出現于17世紀的歐洲,是指在藝術展覽活動中負責收藏建設、藏品研究、策劃展覽、組織和闡釋展覽內容的專業人員。中國當代的策展思維是從“八五美術新潮”開始,一批藝術評論家展開了藝術理念與價值標準的探討,自此之后“藝術策展人”職業在中國逐漸地發展起來
近年來,越來越多年輕的策展人活躍在中國藝術行業一線,他們影響著中國當代藝術的未來和方向。藝術市場通訊采訪到四位青年策展人,分為上下兩篇呈現。上篇采訪的是來自非營利機構的兩位策展人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展覽部總監郭希、X美術館首席策展人吳冬雪(Poppy Wu);下篇中,我們將對話獨立策展人、寫作者龍星如與蜂巢當代藝術中心策展人唐一菲,聚焦不同視角下,策展人對展覽會如何詮釋。
龍星如是一位獨立策展人、寫作者、博古睿學者,現博士就讀于倫敦大學金匠學院的前沿實踐方向。在談到選擇從事策展人職業時,她分享道,興趣是她選擇進入策展領域工作的主要原因。她的工作領域比較小而具體(藝術、科學與技術的中間地帶),展覽是能夠對這個領域都開放的講述方式。龍星如近期策劃的展覽包括“山海運算,域間路由”,“大地熱流:回到太陽時間的訪客”(首屆北京藝術雙年展科技藝術板塊),“他山之石,新代理人”(PSA青策計劃),“撒謊的索菲亞和嘲諷的艾莉克莎”(Hyundai Blue Prize策展人獎,sophialexa.com)等,
“他山之石,新代理人”線上展覽項目網頁動態,圖片來源: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在龍星如看來,策展固然會包括對課題的研究、對作品的選擇、對空間的直覺、對項目管理的了解等,對于“科技藝術”的策展來說,對技術語言的熟悉也很重要。她自身有一些軟硬件編程基礎,這是一個前提,許多合作藝術家的作品會涉及到自制程序或硬件,當藝術家無法到場安裝的時候(尤其是疫情期間),她就需要消化tech-rider(技術要求)并和設備老師一起安裝這些作品(大多數并非標準化的設備,或需本地化/配置運行環境,所以不太容易找到供應方一次性解決問題)。
2018年,龍星如參加了現代汽車文化中心的Blue Prize策展人比賽,她策劃了一個名為“撒謊的索菲亞和嘲諷的艾莉克莎”的展覽,以回應當時正在萌生的關于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的一系列討論,用到了當時方興未艾的GPT-2(也是chatGPT的前身)進行了“策展chatbot創作”。龍星如感慨道,“大模型興起并迅速成為資本追逐的對象和視覺領域的顯學后,再回看這個展覽,會有些感觸——在同一項技術進程的不同階段,以藝術角度所產生的回應是不盡相同的。”
“撒謊的索菲亞和嘲諷的艾莉克莎”展覽現場,張文心,《無機者的秘儀》,8K有聲動畫,2019,展覽網站:sophialexa.com,圖片來源:現代汽車文化中心
作為一名獨立策展人,龍星如會最優先考量自己在一段時間內關注的話題和研究的方向,比如最近三年來,她一直比較明確關注的是批判基礎設施研究和環境媒介。這些研究中有讓她感到不確定、想要提問、想要反復推敲的地方,這些沒有很快解法或答案的部分往往會成為她最明確的策展沖動。例如,她在北京藝術雙年展的“科技藝術”板塊擔任展覽“大地熱流:回到太陽時間的訪客”的策展人時,正在關注“熱量媒介”(thermal media)的話題,故而通過展覽設想了一個關于“融化”的,冷和熱(及其象征的技術形態)之間的故事。目前為止,她還是以興趣/關注點或俗話說的“問題意識”(只是這個“問題”未必是藝術世界內部的問題)為驅動的一個工作者。當然,也會有一些情況是收到一些讓她好奇心頓時爆棚的邀約,會視為一個和未知領域產生對話的機會——比如最近一年多,她陸續參與策劃了一些和天文有關的項目,都是偶然緣起。
“大地熱流:回到太陽時間的訪客”展覽現場,陳哲,《關于891次黃昏心靈活動的百科全書》,展覽網站:earthheat.cloud,圖片來源:earthheat.cloud
龍星如受到她導師Irit Rogoff等人所提的the Curatorial(策展意識)的概念,尤其是“event of Knowledge”(知識事件)一定的影響,她會更在乎事物之間的關系/組合,而非“展覽”這一個已被較為熟知的形態。龍星如提道,她嘗試推動的藝術和基礎科學相關的項目,或多或少都是帶著這樣的念頭在“策展”的。最大的收獲是找到了一種和不同領域的知識、經驗以及具體的個體之間自在相處的方式——即使將來不以“策展”稱呼它,也會是一種能伴她前行的能量。
使用社交媒體是向外界傳達自己觀點與見解的方式,我們觀察到龍星如經常會在小紅書上輸出內容和觀點,包括書單、Q&A、免費分享的藝術類Open Call(開放式提案)的Notion表單,甚至會偶爾做直播。當提到是否希望通過社交媒體來獲得更多的曝光量或策展、寫作的機會時,她坦言并沒有這方面想法,自己的工作項目已經排到了明年年底,目前正在與上海明當代美術館的策展人錢詩怡共同策劃年底新展——以“無聲”作為起點展開的一段基礎設施思辨;同時還在與瑞士洛桑理工聯合策劃明年夏天的一個與天文/宇宙學有關的展覽。而之所以會經營社交媒體,只是希望給剛入行、對這個領域感到好奇的從業者分享自己的一些經驗或教訓。
Open Call(開放式提案)的Notion表單,圖片來源:龍星如
接下來幾年,龍星如會更多地將重心往寫作方面傾斜,也會更多地推進一些并不那么常規的策展項目,如她和藝術家賀子珂從2021年開始做的“云下貴州”系列,這是一個關于中國西南地區科技基礎設施的走訪項目,每年會集結不同的藝術家、研究者、科幻作家和創作者以“技術基建”為主題進行走訪。這個項目已經進行到第二期,會于今年和英國蛇形畫廊的創造性人工智能實驗室共同進行出版。
“云下貴州”項目走訪機構現場,貴陽,項目網站:temporalstack.com,圖片來源:temporalstack.com
此外,龍星如還和她的朋友們科技史研究者徐川和媒介史研究者王洪喆共同運營著一個專注于技術史、媒介研究和科技藝術的獨立項目“拆東西研究所”(Assembly),會以出版、駐地等形式對感興趣的同行開放。她將在這個框架內專注于策劃一些有趣的藝術與基礎科學之間的、有“策展性”的項目。
龍星如表示,科技與藝術之間還存在或許暫時曖昧不明的空間,希望邀請更多的人一起討論作為文化的技術、非中性的技術、有地理政治屬性的技術,而非一個籠統的虛構概念,它既不是Sillicon Valley(硅谷)意義上的解放式(emancipating)技術,也不是《大機器停止》里的癱瘓式(paralyzing)機器。
唐一菲是蜂巢當代藝術中心的青年策展人,畢業于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當代藝術策展專業。她關注在跨文化政治和國際視角下的當代藝術機制,以及游牧于地理和歷史的另類敘事。近期實踐多以藝術家個案和項目推進個體出發的創作和非官方的推演產生的隱喻和影射的潛力。策劃展覽包括:“HBP XLIV 張銘軒:穴”(2023),“皮膚地形(Terrain of the Skin)”(2023),“作繭自縛(Love this Pain)”(2022),“People’s Park Plinth”(2021)等;曾組織項目Artist Dish 培養皿計劃,文章刊登于獨立雜志《黑齒》等。
“HBP XLIV張銘軒:穴”展覽現場,蜂巢·生成丨上海,2023(目前該展覽正在展出),圖片來源:蜂巢當代藝術中心
唐一菲出生于1997年,小時候學習國畫的經驗對藝術一直保留了興趣,在商科的學習之后轉而投入策展。而商科的學習經歷,讓她對整個項目邏輯、市場系統有一些了解,也更便于將想法落地。最初進入策展專業時,唐一菲在補充大量的藝術史、展覽史、藝術理論等相關的理論知識的同時,集中性地觀看展覽和感知作品。倫敦的策展學科的課程設置也決定了她有很多機會參與學術性的研究討論與不同機構間的實踐走訪,這樣的學習過程讓她得到了非常多跨學科的體悟與收獲。
在倫敦求學期間,唐一菲所在的當代藝術策展的團隊與倫敦的關注去中心化的藝術和技術的機構Furtherfield合作,策劃了People’s Park Plinth中的委任藝術家Hannah Kemp-Welch 和Lisa Hall在芬斯伯里公園(Finsbury Park)進行的特定場域聲音裝置:We are just animals, humans, and machines getting on together in specific lifeworlds,由Studio Hyte進行終端技術支持?!斑@個網絡應用程序試圖呈現的是一種人類與其他物種共存的數字聽覺體驗,通過對聲音和心理地理學的探索,芬斯伯里公園成為重新繪制和構建當地生態和社區的‘基座’。”這是她的第一次在地策展實踐。
聲音裝置在手機網頁上顯示,Hannah Kemp-Welch 和Lisa Hall,圖片來源:peoplesparkplinth.org
疫情期間,線上線下的復雜關系和對藝術機制本身的好奇催生了“Artist Dish培養皿計劃”——一個線上實驗,由唐一菲和朋友們孫芮頔、陰伯圖共同組織策劃,邀請藝術家戴陳連、劉麗娟、王雪翰進行從2020年8月一直持續到2021年10月長達一年的持續討論,與藝術家進行無實物新創作的同步,共同探索思維邊界并向外延展。后來,這個藝術項目的過程和檔案在北京的獨立藝術組織和項目空間——激發研究所中展出。
“Artist Dish培養皿計劃”項目線下展覽現場,激發研究所,2021,圖片來源:臨時策展小組
加入蜂巢當代藝術中心后,唐一菲策劃了日本藝術家皆藤齋的個展“黷”,正在展出的年輕藝術家張銘軒的首次個展“穴”;以及群展“皮膚地形”,呈現了藝術家蔡寶賢、曹舒怡、黎雨詩、裴彥清、任佳琳、陶伊的多元實踐。“無論是具有東亞文化根源特質的藝術家個案還是最新一代藝術家從自身身份和身體本源出發的綜合實踐,藝術家們都摒棄了被書寫的歷史和框架,以攜帶自身文化基因和社會屬性的經驗記憶結合虛構空間進行擲地有聲的探索。”回顧進入策展領域以來,唐一菲在與機構合作,獨立項目,畫廊空間的不同實踐中,將策展思維置于更廣泛的知識交流中,試圖打破對藝術領域的傳統預設并建立對話。
“皆藤齋:黷”展覽現場,蜂巢丨北京,2022,圖片來源:蜂巢當代藝術中心
策展人是和藝術家共同成長的。唐一菲認為,雙方的溝通與合作就像在談戀愛,比如把握介入創作的尺度和找到一種不同角色之間的認知平衡,有意識地相互激發。在談到這些年輕藝術家帶給她的感受時,唐一菲分享道“藝術家一定是非要做藝術不可的人”,如今年輕的藝術家們對“藝術家”這份職業也有著越來越清晰的認知和規劃。唐一菲認為,“至少有一點真的喜歡藝術”是一個藝術行業從業者能夠堅持從事藝術行業和工作地比較快樂的特質。
她還提到,策展人需要理解策展作為一種綜合實踐以及廣義上的更多可能性,策展并不止狹義上的策劃展覽——即布置展覽、闡釋作品等,也包括組織藝術項目或者事件——比如涉及公共活動、延伸討論、寫作出版等,這些都是策展的工作范圍。唐一菲分享道,展覽分為很多類型,不同的展覽與觀眾互動的預期和程度都各不相同。她不想策劃從上往下給觀眾傳授觀點的展覽,更希望通過藝術家的作品給觀眾提供一個支點來理解作品和藝術家,乃至敞開新的世界,保留藝術直覺性的感知。正如策展這份工作帶給她最大的感受——能夠看到更廣闊的世界,與藝術家、作品、展覽共情。
“皮膚地形”展覽現場,蜂巢丨北京,2023,圖片來源:蜂巢當代藝術中心
“八五美術新潮”后,中國當代藝術活動中開始出現了策展人角色,老一輩的策展人作為開拓者,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在唐一菲看來,前輩策展人(文化從業者)更多地是尋找大方向,他們的語境在時代的洪流中,偏向于討論宏大議題、思潮碰撞、革新改變,具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而對唐一菲個人來說,作為年輕一代的策展人,她更想從一些細微處撬動龐大之物。如今人們所處的時代多元且包容,個人的發聲非常重要。她希望每個人的聲音都能夠被聽見,這些聲音并不是被刻板地分類、貼標簽,而是能夠讓每個微小的聲音都得以找到它的位置。她嘗試通過自己的一些嘗試在蜂巢這個平臺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與蜂巢共同呈現更多好的展覽和項目。
當今的社會一直處于快速更新的狀態,藝術的發展也始終被時代影響著,唐一菲認為在這個時代已經不存在一眼可見性的大趨勢。個人的話語能夠吸引觀眾、引領趣味,就能夠成為一種趨勢。策展人是一種媒介,把藝術家、展覽、畫廊、機構等這些因素聯系起來,以創造話語來書寫新的框架。足夠幸運的話,這些框架會成為歷史,沒有那么幸運的話,也能夠在策展人、藝術家或是觀眾的個人記憶里成為一些經驗。
出品人: 董瑞
編輯:Tina Xu
撰文:洪遠
版式設計:劉宇翔
審校:小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