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鄰章
最近,觀察社交媒體汽車板塊,不難發現許多通過特斯拉完成粉絲積累的電動汽車KOL,轉而開始大力抨擊特斯拉——用特斯拉眾所周知的車機語音控制、地圖導航規劃等短板,給特斯拉貼上落后標簽,進而引導出國產技術趕超特斯拉的結論。
這種引導,在我看來多少有些一葉障目、自欺欺人。
誠然,特斯拉的這些問題的確存在。
但問題在于,能否能通過這些問題,就推導出所謂的特斯拉技術落后,被國產趕超的結論?
這顯然也是不能的。一個非常簡單的現實是:所謂的語音控制、地圖導航,是非常核心的技術嗎?這些技術對特斯拉而言,又究竟是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當下,業內的一大共識是——“自動駕駛技術”是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
而在自動駕駛這條賽道上,特斯拉則是非??壳暗墓尽诩夹g層面,其用在許多人看來非常簡陋的配置,實現了智能輔助駕駛技術的全球領先;而在技術探索層面,甚至可以說大家在某種層面都在摸著特斯拉探索的技術路徑過河。
在此現實下,你要說特斯拉這樣一家人工智能技術領先的公司,它搞不了、做不好語音控制,地圖導航規劃,恐怕也難以讓人相信。
那么特斯拉為什么目前沒能做好語言控制、地圖導航這些功能?
在我看來,或許是有這樣幾方面的原因。
一是技術側重點問題。
一大現實是每家公司在某一階段都有自身的技術側重點,技術側重點的不同,也必然會導致資源投入分配比例的不同。而目前特斯拉的技術側重點,是在主被動安全、高階智能輔助駕駛FSD、超算建設、成本控制和三電能耗控制等方面,而非語音交互等智能座艙層面,傾注的精力著力點不同,自然也會帶來不同的技術落地成果。
二是現售特斯拉產品規劃時間較早。
從現實來看,特斯拉現售主力車型(Model 3、Model Y)相對于國內友商產品而言,在時間上也是早了好幾年。而回到當時時間節點,用戶對智能座艙的需求并沒有現階段強烈。
并且還需要注意的是,特斯拉產品面對的是全球市場,而在其他市場,用戶對智能座艙的認知與需求,或許并沒有國內市場強烈。
當然,這也引出了特斯拉現階段在國內市場存在的一大問題——本地化程度不足。
現階段,對互聯網需求程度,可能國內市場屬于獨一份,但特斯拉在智能座艙層面,是否能夠增加相關功能配置的決定權,卻可能沒在國內研發部門手中。
這一現實,也導致了國內研發團隊對用戶本地化需求的滿足或許會滯后。
所以綜合而言,特斯拉目前在語音控制交互、地圖導航的能力短板,可能并不是特斯拉相關技術能力不足。
從某種層面來看,其實特斯拉在智能駕艙(語音交互)這一塊的現狀,與iPhone過往在續航能力上被國產廠商吊打,現階段在充電效率上被國內廠商吊打,有很多相似之處。
過往,iPhone因配置了較小容量的電池,導致iPhone的續航水平相對于給手機塞下大容量電池的國內廠商產品而言,是明顯的短板之一。
也正因如此,當時國內廠商也都將長續航作為PK iPhone的武器,以至于iPhone在友商發布上被輪番吊打,市場上傳導給用戶的認知也是所謂的“蘋果沒有能力做好續航”。
但蘋果是真的沒能力做好續航嗎?從后續結果來看,顯然不是這樣——自iPhone 13 Pro Max開始,由于蘋果在iPhone上增大了電池容量,這也讓iPhone在續航能力上,開啟了幾乎一騎絕塵的模式——現階段,國產廠商必須要用5000mAh及以上的電池容量才能勉強追平iPhone僅4300mAh的電池續航能力。
這一現實,足以說明在續航這件事兒上,并不是蘋果沒有能力把它做好,而是以前蘋果并沒有把精力放在續航這件事上。
而iPhone在現階段還在被國產吊打的充電效率這件事兒,亦是如此。
所以,我們也能很直觀的看到:被國產各種吊打的蘋果,在高端市場每年賣出超2億部;被國產各種吊打的特斯拉,無論在中國市場還是全球市場,依舊十分熱銷。
綜上:總結一句話,則是國產廠商們,我們可以把現階段特斯拉、蘋果存在的某些產品短板,當作是自己差異化競爭的優勢,但千萬別把現階段可能他們并沒有太在意的東西,當成是自己的技術領先,進而沾沾自喜。要知道,產品競爭是一條長路,不僅要爭一時的勝利,更要爭長遠的勝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