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這句話用來形容貓咪的社群關系,再合適不過了[1]。
貓咪的社會結構,受到人類很大的影響。
大量的研究表明[2][3][4][5][6]:
當家貓在野外生活時,如果食物資源分布比較很廣,無法在局部范圍支撐一個群體時,它們就會像祖先一樣更加的傾向于獨居,而且也能生活得很好。
但如果食物資源分布相對集中,能夠支持一群家貓生存時,它們就會組成一個相對穩定的社群結構,有著更多社會化行為,發生更多互惠行為。
一般來說,食物資源的豐富程度,決定了種群的大小。
家貓社群是母系的,由母貓之間的附屬、合作關系構成了一種簡單的社會結構[7]。
一個群體中,一只貓往往比其他貓表現得更有優勢,這便是通常所說的貓王[8]。
其他貓之間雖然也具有簡單的階級關系,但并不嚴格。
可能隨著位置、一天中的時間,或貓所從事的活動,尤其是喂食和交配行為,可能發生變化[9][10]。
每一只貓,都具有自己的領地,領地大小和地位有關。
雖然家貓的社會結構是母系為基礎的,但性活躍的公貓擁有最大的領地,可能與幾只母貓的領地重疊,可達到母貓的10倍,平均2~3倍左右。
不過母貓也會傾向于和多只公貓交配。
具體到每只貓咪的領地大小,往往和它們的棲息環境和食物獲取容易程度有關:
雖然每只貓,都會標記和嚴格守衛屬于自己的領地,但在它們的領地之間往往存在一個中立的區域。
在那里,貓可以互相觀察、問候,不會有領地沖突。
對于高度圈養的家貓來說,如果存在性競爭,由于領地狹小,可能會存在很絕對的等級關系。
而全體絕育過的收容所中的貓,由于沒有性競爭,等級關系則會進一步弱化[11]。
除此之外,對貓進行集中投喂時,它們的等級關系也會弱化。
對于城市中的家貓,我們觀察到的定期開會現象。對他們社群關系的維系,十分重要。
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社交需求。
家貓其實和很多人理解的獨居動物不同,在動物行為學上,家貓其實被普遍當做群居動物,它們具有諸多的社交需求。
首先,貓和貓見面時,會通過鼻子接觸來進行互相問候。
然后用朝上的尾巴表示友好,甚至用尾巴互相摩擦和纏繞,來表達親密關系[12]。
用舌頭在頸部和頭部互相梳理毛發,也是貓咪之間十分享受的互動。
雖然貓咪在自己的領地顯得比較獨立,但梳理毛發時卻會十分親近和配合。它們往往會主動彎曲脖子,暴露背部表面和頭部側面,來請求梳理毛發。
優先梳理毛發的個體之間,梳理毛發的互動,也會比非優先個體之間更加的頻繁[13]。
貓咪不同部位對人類撫摸的積極或排斥反應,正是和它們的社群行為高度相關[14]。
甚至在炎熱環境中,貓咪也可能把另外一只貓咪當“枕頭”睡覺。
這也顯示出,在食物充足的環境下,貓往往表現出更多社會關系的需求。
2、群體身份的確立。
貓咪會通過互相間摩擦身體,在頭部、身體兩側、尾巴進行持續幾分鐘的摩擦,來互相交換氣味。
這種群體行為,可以讓社群中貓產生共有的“群體氣味”。
定期開會摩擦,也是它們維持“群體氣味”的剛需[15]。
對于偶然闖入群體領地,沒有“群體氣味”的貓咪個體,它們則會表現出強烈的排斥和攻擊行為。
當然,其它的貓咪如要想要融入這個群體,也可以通過漸進式地互動,逐步取得信任,然后融入。但一般來說,這是一個比較困難的過程。
3、等級秩序
雖然家貓都有自己的領地,而且主要集中在家的附近,但它們的活動范圍往往很大。
貓咪外出時,與其它貓咪相遇是很常見的事情。
定期開會,可以確定等級秩序。
當貓的群體中,存在惡霸貓這樣的高攻擊性成員,社會秩序的確立可能發生更多暴力沖突。而對于性格溫和的群體來說,成員的等級確立,并不一定需要暴力。甚至經過短暫的對視,就可以確定等級關系。
一般來說,打破目光接觸率先走開的那只貓,代表者服從另外一只貓。
從這個邏輯來說,當你和自家貓對視的時候,你率先把目光移開了。
或許在它心中,它的地位就已經比你更高了。
通過開會確定等級秩序后,最大的好處就是在日常活動中,偶然相遇,低等級的貓表現出臣服,從而可以避免更多的沖突。當然,低等級貓一般也會積極避免與高等級貓的近距離接觸[16]。當然,高等級的貓也不會輕易侵占低等級貓的領地。
雖然等級秩序也有利于資源的分配,但在食物足夠充足時,優勢貓也并不一定會優先取食。而在交配上,可能因為母貓具有主動選擇性,強勢公貓也并不一定表現出更多交配成功的結果[17]。
自然界的其它小型貓科動物,一般保持著高度獨居的生活狀態。
為什么貓會呈現出這樣特殊的社會結構呢?
這與人類數千年的生活,是離不開的。
在人類和其他家畜附近的漫長馴化時,導致了貓的共生社會適應。
都說貓性格孤僻,但它們也可能會對人類或其他動物表達出較深沉的感情。
在人類發展農業之后,糧食的集中養活了大量的老鼠。作為老鼠的天敵,它們也被自然而然吸引,生活在了人類附近。
食物資源的集中,讓它們不得不產生更多的領地沖突。
而解決這種沖突的最佳方式,就是形成一種全新的社群結構。
特殊的社群結構,不僅有利于內部資源的分配,也利于整個貓群對所在領地資源的壟斷。
作為哺乳動物,天然的母子紐帶,自然也讓新形成的社群結構,以以母系為基礎來建立。有著親緣關系,或者熟悉的母貓之間,也會表現出對幼崽的合作照顧[18]。
親子之間的照顧和親昵行為,也有利于它們在脫離母子關系后,在更大的社群關系中,通過相似的親昵行為維持社群結構。
貓的成長,具有典型的學習過程。
在小貓僅僅四月大的時候,就會開始向母貓學習狩獵技巧,以及其它行為。但實際,無論小貓還是成年貓,都是優秀的觀察學習者。它們可以簡單地通過觀察另一只貓的行為,來學習非物種典型行為(與遺傳無關的行為)的任意任務。
當親代照顧中的小貓,逐漸成長為一只成年的社會貓,從母親那里學習的社會行為至關重要。對于群居生活的貓,母貓與其它個體的親密行為,也會被小貓學習,從而更有利于它們發展社群關系[19]。
所以,因為成長經歷的不同,其實一個貓群里的貓,性格和行為也各不相同。一些貓可能表現出更頻繁的社交行為,有的貓則可能會更加傾向于獨立。
一只貓是否樂意與人類互動,甚至也受到它們母親的影響。
當小貓看到母貓與人類廣泛接觸,且在人類面前表現平靜,那么小貓就更容易與人類相處。但如果從小沒有看到母親與人類接觸,那么它們便很難和人類相處[20]。貓饑餓時發出的聲音,也是一種適應性進化,尤其是它們的聲音和人類嬰兒聲音十分接近,從而讓人類難以忽視[21]。
雖然野化的家貓,往往可以通過社會化訓練來適應人類社會。但一般認為超過4個月(建議通常在七周到四個月大的范圍內),將很難再社會化。成年貓,則基本很難再完成社會化[22]。
由此也可以看出,它們獨立與否,往往是對后天環境的適應結果。
總的來說,在食物足夠充分的社群關系中,貓與貓之間的關系會更加的平等。貓咪定期開會,最主要的作用,還是維護社群關系。然而貓咪之間的社群關系,對于它們的生存來說,其實并不是必要的。這種社會關系的形成,離不開人類社會的影響。
參考
- ^Crowell-Davis S L, Curtis T M, Knowles R J. Social organization in the cat: a modern understanding[J]. Journal of feline medicine and surgery, 2004, 6(1): 19-28.
- ^Dards J L. The behaviour of dockyard cats: interactions of adult males[J]. Applied Animal Ethology, 1983, 10(1-2): 133-153.
- ^Macdonald D W, Yamaguchi N, Kerby G. Group-living in the domestic cat: its sociobiology and epidemiology[J]. The domestic cat: the biology of its behaviour, 2000, 2: 95-118.
- ^Macdonald D W. The ecology of carnivore social behaviour[J]. Nature, 1983, 301: 379-384.
- ^Macdonald D W, Apps P J. The social behaviour of a group of semi-dependent farm cats, Felis catus: a progress report[J]. Carnivore Genetics Newsletter, 1978, 3(7): 256-268.
- ^Mirmovitch V. Spatial organisation of urban feral cats (Felis catus) in Jerusalem[J]. Wildlife Research, 1995, 22(3): 299-310.
- ^MacDonald D D, Ingersoll C G, Berger T A.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consensus-based sediment quality guidelines for freshwater ecosystems[J]. Archives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2000, 39: 20-31.
- ^Baron A, Stewart C N, Warren J M. Patterns of social interaction in cats (Felis domestica)[J]. Behaviour, 1957: 56-66.
- ^Voith V L, Borchelt P L. Social behavior of domestic cats[J]. Compendium Small Animal, 1986, 8(9): 637-646.
- ^Bonanni R, Cafazzo S, Fantini C, et al. Feeding-order in an urban feral domestic cat colony: relationship to dominance rank, sex and age[J]. Animal Behaviour, 2007, 74(5): 1369-1379.
- ^Jaro? F. Cats and human societies: A world of interspecific interaction and interpretation[J]. Biosemiotics, 2016, 9(2): 287-306.
- ^Overall K L, Rodan I, Beaver B V, et al. Feline behavior guidelines from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Feline Practitioner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Veterinary Medical Association, 2005, 227(1): 70-84.
- ^Wolfe R C.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the free-ranging domestic cat (Felis catus)[M]. University of Georgia, 2001.
- ^Soennichsen S, Chamove A S. Responses of cats to petting by humans[J]. Anthrozo?s, 2002, 15(3): 258-265.
- ^Bradshaw J, Cameron-Beaumont C. The signalling repertoire of the domestic cat and its undomesticated relatives[J]. The domestic cat: The biology of its behaviour, 2000: 67-93.
- ^Knowles R. Correlation of dominance based on agonistic interactions with feeding order in the domestic cat (Felis catus)[D]. University of Georgia, 2003.
- ^Natoli E, De Vito E. Agonistic behaviour, dominance rank and copulatory success in a large multi-male feral cat, Felis catus L., colony in central Rome[J]. Animal Behaviour, 1991, 42(2): 227-241.
- ^Frank S A. Foundations of social evolution[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8.
- ^Curtis T M, Knowles R J, Crowell-Davis S L. Influence of familiarity and relatedness on proximity and allogrooming in domestic cats (Felis catus)[J]. American journal of veterinary research, 2003, 64(9): 1151-1154.
- ^Rodel H. Faktoren, die den Aufbau einer Mensch-Katze-Beziehung beeinflussen[D]. Verlag nicht ermittelbar, 1986.
- ^McComb K, Taylor A M, Wilson C, et al. The cry embedded within the purr[J]. Current Biology, 2009, 19(13): R507-R508.
- ^Slater M R, Miller K A, Weiss E, et al. A survey of the methods used in shelter and rescue programs to identify feral and frightened pet cats[J]. Journal of Feline Medicine and surgery, 2010, 12(8): 592-60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