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訊 8月20日,山西建設中醫藥強省戰略研究項目啟動會暨山西中醫藥高質量發展戰略咨詢會在長治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名譽校長張伯禮;中國工程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腎臟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陳香美;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山西研究院院長黃慶學;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田金洲;長治市政協主席李敏;長治市副市長邢張朋及中醫藥領域專家學者和省市有關領導齊聚上黨,共話山西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大計。
山西作為中醫藥大省,資源稟賦深厚,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顯示,山西有中藥材1788種,其中植物藥1625種,動物藥133種,礦物藥30種,業界公認的道地藥材30余種。黃芪、連翹、黨參、遠志、柴胡、山藥、地黃7個品種質量和產量居全國前列,連翹、黃岑、遠志等優勢品種市場占有率高,分別占到全國的50%、40%、70%。
但同時,山西省中醫藥事業在動力、質量、結構等方面仍存在諸多發展瓶頸,從中醫藥資源大省邁向中醫藥產業強省仍有一段距離。
為助力山西省中醫藥強省建設,2022年,經分管省政府領導審定,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山西研究院設立了由“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國醫大師張伯禮院士領銜,陳香美院士、田金洲院士等院士重點參與的山西建設中醫藥強省戰略研究項目。該項目將研究建設中醫藥強省的總體戰略和分業態、分區域、分層級規劃布局,設計規劃優勢領域提質升級、薄弱領域重點扶持、所有領域發展壯大的實現路徑,提出全面建成中醫藥強省的政策建議。
會議現場,張伯禮指出,中醫藥強省建設要抓住要害問題進行解決。提高中醫診療服務能力方面,要“抓兩頭”“頂天立地”,其中,頂天要“高”,立地要“實”,即既要推進大型公立中醫院高質量發展,又要筑牢基層醫療衛生特別是鄉村醫療衛生網底。科技創新的重點在于成果轉化,山西要利用道地藥材稟賦,組織專題課題組,與農戶、企業、科研團隊等合作,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同時,藥材開發要向大向深推進,將產業優勢進一步轉化為效益優勢。
“實現中醫藥強省目標,應該從實際出發梳理問題”,陳香美以山西省1788個中醫藥品種為例指出,要梳理品種并明確其中重點,吸收西醫、西學中專家,進行循證醫學研究,以更好地服務于醫療決策。同時,陳香美指出,發展山西省中醫藥事業,一是要建立大數據平臺,在臨床統計學、藥學統計學專家指導下,以科學的數據為支撐,為現實決策提供依據;二是要完善人才培養譜系,除中藥師外,還應注重中藥栽培師、中藥劑師、臨床中藥師、臨床中藥制劑師等人才的培育。
田金洲指出,發展中醫藥事業,最終是為了滿足人民健康的需求。實現這一目標,要有清晰的發展路徑。一是要有政策作為保障,要明確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定位,并提供引導性及支持性的政策,提高中醫藥事業健康服務水平。其次,要創新發展模式,以中醫藥強省為“一體”,醫療、藥物、科研、教學為“四翼”,在此基礎上將科學技術作為重點進行突破,以臨床為導向開展科學研究。
“山西省中醫藥事業發展落后的關鍵在于創新,因此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重視人才及平臺建設”,黃慶學認為,要以產業鏈的思維推進山西省中醫藥事業發展,具體而言,要匯聚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服務鏈,協同政府、企業多方面力量,共同謀劃、攜手推進,推動中藥材資源大省邁向中醫藥產業強省。
李敏指出,近年來,長治大力實施中醫藥強市戰略,各類中醫藥人才數量穩居山西省首位,中藥材產業勢頭強勁,被國家農業部認定為“上黨中藥材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今年5月,又被確定為全國首批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15個試點市之一。下一步,長治市將以這次建設中醫藥強省戰略研究項目啟動暨山西中醫藥高質量發展戰略咨詢會為契機,增強歷史主動,夯實責任擔當,為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貢獻長治智慧和力量。
會議現場,山西省發改委、省衛健委、省科技廳、省工信廳、省財政廳、省農業廳等相關負責人就如何推進山西省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出謀劃策,共同為山西建設中醫藥強省破難題、探新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