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驚夢/文
東方衛視《開播!情景喜劇》第二季近日開播,關于情景喜劇的討論也不出所料的有所熱烈,到底什么樣才算是優質的情景喜劇?為什么曾經火熱的情景喜劇如今在市場上遇冷?諸如此類的話題也再次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關注。
個人以為,對于優質情景喜劇的評判標準至少是從三個層面展開的:第一既然這個類型叫情景喜劇,那么評判標準首當其沖就是笑聲。有沒有讓觀眾或是發自肺腑,或是會心一笑的,就是第一標準;第二個標準是它有沒有跟你的生活經驗、社會經驗發生共鳴共震,發生具體的勾連,讓你在看完它的第二天還會細細品味它;第三個標準就是它的內容是否實現了與時俱進和穿越時代,與時俱進并不只是簡單的網絡熱梗的堆疊,而是對時代特征的真實反饋與提煉,最終形成像《我愛我家》、《武林外傳》這樣時隔二十多年后依舊能在當下語境里煥發新生的經典。
至于情景喜劇為何會遇冷的問題,其實應該多從維度來看待。第一個我們要糾正一個概念,就是情景喜劇不是沒了,只是它不像原來一樣具有絕對影響力的傳播度,這其實跟現在媒介生態的變化有巨大的關系。原本我們所處的是被選擇的時代,原來的傳播平臺有著絕對的影響力,媒體占據強勢力度,不管是央視也好,還是各大上星衛視也好,在互聯網沒有那么發達的時候,這些主流傳播平臺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這些強勢平臺在晚間黃金時代的強檔播出,在國慶七天樂,暑假連環播的連環轟炸,當然會對于情景喜劇的傳播產生巨大的推動。
但現在是一個分眾時代,沒有哪個媒體能夠像以前那么有絕對的影響覆蓋面了。加上情景喜劇本身就有很大的垂類邊界,像《炊事班的故事》其實帶有軍旅題材性質,《我愛我家》可以算是家庭生活題材,《家有兒女》是少兒題材。還有就是方言類情景喜劇就有更加明確的邊界,《外來媳婦本地郎》是粵語的,《老娘舅》是上海話,它都有一個明確的邊界。所以,多種情形疊加之下,出現一部全民爆款的情景喜劇就難上加難。
另一個當然是網生內容對于收視習慣的改變,大家現在普遍都很著急,經常是五分鐘一部電影,三分鐘一集電視劇,刷視頻都要開著三倍速,包括現在也應運而生的短劇、微劇。包括抖音上有許多素人創作的小單元劇,一集短則一分鐘,長則三五分鐘,有人物、有關系、有主題、有劇情,那不就是一個小號的情景喜劇么?而且這些內容生態有它的優勢,一個是成本低,第二個是對市場的反映快,今天有啥熱點馬上就能跟上,后臺哪個內容火,哪個內容不火,馬上能夠做出反饋。這些恰恰正是傳統情景喜劇存在的短板。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情景喜劇不是在市場上遇冷,而是它生存的環境與形態變了。
當情景喜劇的生存環境與外部形態發生了變化,情景喜劇想要繼續生存發展,就必然也隨之適應做出變化。憑個人和某個群體是改變不了這個趨勢,那么就要適應這種節奏上的變化。只要在不違背原則基礎上,要考慮現在觀眾的需求和審美,別較勁兒。
個人在看完第二季《開播!情景喜劇》后有個不成熟的想法,也是由其中一組嘉賓的組合所觸發的靈感:大家都知道現在全新創造、孵化一個IP很難,那么有沒有可能在現有IP的基礎之上進行開發。以《開播!情景喜劇》為例,能不能借助這個“0713再就業男團”做一個“定制情景喜劇”,就像現在有很多的“定制團綜”一樣。因為從兩個方面來看,第一“0713再就業男團”有非常成熟的人物關系和鮮明的人物特點,第二他們已經有非常固定的受眾群體,現在只是需要內容的加持就能助燃一把。從這個邏輯來看,創作孵化的路徑是否就變短,成本是否就變更低了?
觀眾需要快樂與喜劇,創作者就需要沉心琢磨這個東西,當然不是說就是摘抄網絡段子,那就跟短視頻軟件上的賬號沒啥區別了。為什么說沉心做足內容,因為情景喜劇里依仗“文本”就是最基本最客觀的要求。現在變的都是傳播途徑與介質,好的內容永遠是可以穿越時代。當然,情景喜劇這種類型能否繼續更好的生存下去,還需要更多群體來關心,只有更多的資源投入,更多正反饋的產出,才會讓情景喜劇真正的重煥生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