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可謂今年暑期檔最熱門的電影之一。電影在出色的導演、精湛的演技、優質的特效等諸多因素加持下,為觀眾呈現出一場視聽盛宴。
電影《封神》主要改編自明代末年許仲琳寫作的神魔小說《封神演義》。小說自誕生以來就受到國人的喜愛,哪吒、妲己、楊戩的故事稱得上家喻戶曉,其衍生的各種文藝作品也常常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那么明清人到底有多喜歡《封神演義》?《封神演義》在明清是如何傳播的呢?這篇文章帶大家一探究竟。
《二郎神搜山圖》|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總的來說,《封神演義》在明清主要有三種傳播方式:文本傳播、戲劇傳播、說唱傳播。
文本傳播,是指以刊刻本的形式進行傳播。刊刻本即古代的印刷本,區別于手抄本。文本傳播需要接受者有一定的識字水平,它的傳播對象一般為知識分子。
由于《封神演義》寫于明朝末年,所以明代的刊刻本只有一種,是金閭舒栽陽天啟年間刊本。到了清朝,《封神演義》的刊刻本陡然增多,有三十余種,比如康熙年間就有善成堂、四雪草堂、清籟堂三個刊刻本。
刊刻本由書商出售,這種販賣行為是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活動,刊刻一本書的書坊越多,說明這本書受到越多的讀者歡迎。《紅樓夢》問世以來,清朝的刊刻本共有四十余個,由此可知,擁有三十余個刻本的《封神演義》絕對算是熱門書籍。
《大清一統志》(乾隆九年刻本)|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雖說文字版《封神演義》是最容易流傳于世的傳播方式,但明清的識字率畢竟不算高,因此無法覆蓋不識字的民眾。
但不論是識字的知識分子,還是不識字的白丁,都喜歡聽戲。因此,戲曲也是《封神演義》這部小說的主要傳播方式之一。
以《封神演義》為底本,改編的“封神戲”多種多樣。南曲戲文(簡稱“南戲”,與北曲雜劇相區分)中的“封神”傳奇,比如《封神榜》《封神天榜》《摘星樓》和《千秋鑒》等;雜劇比如《陳塘關》《翻天印》等。
匏葫蘆式三弦 |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依據《封神演義》改編的京劇數量也很多,陶君起的《京劇劇目初探》中一共統計出了二十九個,這二十九個劇目改編自小說的不同章節。
比如《陳塘關》是李靖與哪吒的故事,《進妲己》是蘇護獻女的劇情,《摘星樓》是紂王自焚的情節。這些劇目,有時以《全部封神榜》為名,連臺演出,有時也單折演出。
上述“封神戲”雖然在人名、情節等方面對原本小說有些許改動,但總體是以呈現更好的舞臺效果為目的,能夠迎合觀眾的觀賞趣味,吸引更多戲迷。
明清時期《封神演義》還以說唱文學的形式進行傳播。說唱文學在明清共分為兩類,一類是只說不唱的評話,一類是既說又唱、唱主說輔的彈詞等。
月琴 |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說唱文學這種表演性、口頭性很強的表達方式,很大地促進了《封神演義》這部通俗小說的傳播。
上述三種傳播方式,讓《封神演義》能同時被讀書人和平民老百姓接受,使得《封神演義》在明清得到了非常廣泛的傳播。
所以說,不僅現代人愛看《封神》,從明清開始,中國人就已經是“封神迷”了。
在“封神宇宙”中,你最迷的是哪個人物呢?
參考文獻:
[1]周博. 《封神演義》的成書及其在明清時期的傳播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7.
[2]李根亮. 《紅樓夢》的傳播與接受[D].武漢大學,2005.
【小提示】文中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僅為配圖表達。如有問題,請聯系【松蘭小學士】說明,萬分感謝。轉載文章需經【松蘭書社】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