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什么是陌刀手呢?顧名思義就是使用陌刀的人,由于史料的湮滅遺失,陌刀長什么樣,今天的人們已經不得而知了。根據學者推測,所謂的陌刀是斬馬劍的加強版,為兩面刃刀,通長一丈,重達十五斤到三十斤左右,最終是隋末唐初割據兩淮的杜扶威養子闞棱所使用,由于其在以步抗騎的戰斗中有奇效,于是被唐朝邊軍引入到北部定襄,后來逐漸在唐朝軍中得到廣泛推廣,到了開元年間,唐軍中成立了專門的陌刀手的編制,據《太白陰經》記載一個盛唐兵團一般約為20000人,其中陌刀手2500人,步兵10000人,騎兵5000至6000人以及1000人左右輜重后勤兵。但是不要以為陌刀手只是揮舞著陌刀作戰,他們更類似于一支重甲步兵特種部隊,根據唐軍的編制,陌刀手的裝備堪稱豪華,沒人一套明光鎧,兩張弓,三十支箭,一柄陌刀一支長槍,圓盾一面,長短唐樣刀(橫刀)各一把。他們作戰的時候除了要使用陌刀手特有的“結陣如墻而進,人馬俱碎”之外,還要學會幾乎所有步兵兵種的技能,長槍戳刺、刀盾肉搏,遠程弓箭,甚至還要學會騎馬。行軍的時候裝備要么是用馬馱要么是用軍用馬車裝載,陌刀手行軍的時候都是騎馬行進。可是說是唐軍中戰斗技能要求最高、最全面的兵種。所以唐軍在選拔陌刀手的時候就及其嚴格,首先要求身高、體力上就要出類拔萃,不然穿著重甲揮舞著小三十斤的陌刀打一天,不用被敵人砍死也會累死,其次幾乎所有的步兵武器都要掌握,每個陌刀兵入伍之后僅僅培訓就需要至少兩年才能上崗。
李嗣業是陜西高陵人,身高2米多(七尺,唐尺一尺30cm左右),武功高強勇猛無畏,這種殺材天生就適合在軍隊中發展,在開元初年,他投身到安西軍中,由于作戰勇猛武藝高強很快就成了安西軍中的頭號兵王。后來唐軍中全面推廣陌刀手的編制,李嗣業就被公推為安西軍第一任陌刀將,帶領兩千五百陌刀手。這群彪形大漢,掄起三米多長的陌刀,那就是人形坦克集群,每次作戰只要他們投入戰場,必然所向披靡。由于他們太好用了,節度使夫蒙靈察每次作戰都帶著他們,李嗣業很快就積累了大量的軍功官至中郎將。
公元747年,安息節度副使高仙芝奉命征討小勃律,此戰需奔襲三千多里,于是高仙芝把安西的精兵強將全都帶走了,李嗣業和田珍也在征調之列,分別充任左右陌刀將。戰爭過程本文就不贅敘了,在我之前的文章《高仙芝,被李隆基當成耗材消耗的一代名將》中有詳細記錄。唐軍第一戰就是連云堡之戰,當時高仙芝帶領唐軍在黎明前順利渡過婆勒川逼近連云堡,高仙芝把李嗣業和田珍叫過來:“你二人聽著,午時之前必須破城,否則軍法從事。”由于連云堡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李嗣業立刻變身敢死隊長,一手揮舞著陌刀,一手揮舞著顏色鮮艷的戰旗,頂著吐蕃人拋下的滾木雷石帶著陌刀手們就往城頭猛沖,在吐蕃人還沒反應過來之前他就沖上了連云堡,將戰旗插在城頭,其他唐軍一見士氣大振,也跟著猛沖,吐蕃人一臉懵逼,一個身高兩米多全身重甲的大漢,一手揮舞著三米多長的大刀,一手揮舞著戰旗,瘋了一樣朝他們沖了過來,膽敢阻擋他的吐蕃兵都被他一刀兩段,吐蕃人是徹底被這個殺神嚇傻了,而且看著山下的唐軍馬上就要蜂擁沖上來了,于是他們扔掉刀槍旗幟轉身就跑。堅城連云堡竟然被李嗣業一個沖鋒就奪下來了。《舊唐書·李嗣業傳》中將連云堡記錄為娑勒城,守軍也從一萬夸張到了十萬,但是吐蕃人在這里駐扎十萬大軍幾乎是不可能的,糧草補給就會把他們拖死,于是我采用的是連云堡和一萬吐蕃人的記錄。之后高仙芝指揮唐軍攻破小勃律國,俘虜了小勃律國王、王后,然后派人砍斷了藤橋斷絕了吐蕃到小勃律國的通道,留下三千人防守小勃律國后班師返回安西,此戰高仙芝因公升任安西節度使,而眾將中李嗣業作為首功被封為右威衛將軍。
公元751年,李嗣業跟隨高仙芝討伐石國、突騎施取得大勝,李嗣業作為此戰的先鋒官,戰后論功行賞加封特進官,兼任本官。在高仙芝討伐石國的時候,石國有一個王子逃脫了,戰后他以唐軍濫殺并劫掠財寶為由,聯絡了昭武諸胡共同起兵對抗大唐,他們深知以自身的力量根本無法跟強大的唐朝對抗,當今世界可以大唐掰掰手腕子的只有吐蕃和阿拔斯王朝,于是他們派出使者聯絡阿拔斯王朝出兵共同對抗大唐。向來重視情報工作的高仙芝很快就知道了這個情況,于是他決定先發制人,于公元751年四月,帶領三萬大軍主動攻入阿拔斯王朝的領地,一路勢如破竹深入七百余里,攻到怛羅斯城(今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江布爾城附近),與阿拔斯王朝的主力相遇。雙方激戰五日不分勝負,唐軍陣營中的仆從軍葛羅祿部眼看唐軍不能速勝,就偷偷聯絡了阿拉伯人共同夾擊唐軍,第二天正在雙方激戰之際,葛邏祿人臨戰倒戈共同夾擊高仙芝,導致唐軍大敗,當晚高仙芝收攏殘兵僅有數千人馬,但是高仙芝如同輸紅眼的賭徒,讓部下整修兵甲準備第二天繼續戰斗,李嗣業趕緊向高仙芝建議:“大帥,您深入阿拉伯人的領地七百里,如今戰敗援兵由于距離過遠很難前來救您。如今阿拉伯人取勝,中亞的胡人各國一定會玩命的進攻咱們,到時候全軍覆滅,大帥您和我都成了敵的俘虜,誰來報效朝廷呢?不如連夜撤往白石嶺,然后回安西。”高仙芝答道:“你僅僅是一個戰將,干好你的本職工作就好了。我準備調集所有的人馬,明天跟阿拉伯人再剛一次,萬一勝了呢。”李嗣業說:“愚者千慮,或有一得。現在情勢如此危急,冒險一戰會有什么結果呢?”高仙芝覺得有道理,于是連夜從一條山間小路逃跑。屋漏偏逢連夜雨,中亞小國拔汗那的人馬剛好卡住了唐軍去路上,唐軍擁擠在小路上跟本無法前進,此時多虧了悍將李嗣業挺身而出,用一根大棒硬生生的打穿拔汗那國的軍隊,高仙芝才帶領殘部成功突圍。僅有千余人成功逃回安西。由于此次大敗,李隆基立刻解除了高仙芝的安西節度使的官職,調他入京接任右金吾衛大將軍,實際上是變相的解除了他的兵權,但是此時的李隆基還是很夠意思的,他沒有過分追究為他立下汗馬功勞的大將,而是讓他回長安做起了富家翁。高仙芝臨走之前向朝廷奏請了李嗣業的功勞,封李嗣業為驃騎左金吾大將軍。
安祿山謀反后兩京淪陷,李亨在靈武即位,李嗣業帶領安西萬余邊軍前往靈武聽命,安西軍的軍紀非常嚴整,所過之處秋毫無犯,這跟其他部隊形成了鮮明對比。香積寺之戰中李嗣業奉命統領安西、北庭兩只部隊,作為全軍的先鋒。郭子儀帶領朔方軍為中軍,王思禮為后軍。燕軍一方由安慶緒為統帥,帶領大將安守忠、李歸仁等出戰。這是冷兵器歷史上的巔峰對決,是妥妥的世紀之戰,唐軍一方15萬人,燕軍一方11萬人,雙方是當時世界上戰斗力最強的兩支軍隊,戈鋌鼓鞞,震曜山野。唐軍采取守勢,擺下長陣等待燕軍進攻,午時,燕將李歸仁帶領燕軍突騎率先發起進攻,先來了幾輪小規模試探,都被唐軍弓箭手射退,李歸仁突然發動大規模騎兵沖鋒,唐軍措手不及被燕軍突入軍陣,沖的人仰馬翻,陣型大亂,作為前軍主將的李嗣業一看燕軍竟然如此強悍,如不拼死奮戰恐怕要慘敗,他竟然脫了鎧甲光著上身就沖了上去,一邊高喊結陣一邊掄著陌刀接連砍倒幾十個燕軍騎兵,這些燕軍騎士都人馬俱碎,李嗣業的老部下們這才從慌亂中驚醒,紛紛集結到李嗣業身邊,這群巨人掄著三米多長的大刀結成陌刀陣,如墻而進朝著燕軍騎兵就殺了過去,李嗣業光著膀子在最前線親自拼殺指揮很快就穩住了唐軍已經被沖亂的陣腳。雙方自午時到酉時拼死廝殺了足足8個小時,尸骨如山,血流成河,雙方勢均力敵,雙方在傷亡了超半數人馬后,依舊是死戰不退,奮勇向前,沒有崩潰堪稱是奇跡。戰后統計此戰唐軍死傷7萬多人,燕軍被砍了六萬多顆腦袋被俘虜兩萬多人,戰況不可謂不慘烈。大唐取得慘勝,但是精銳的北庭、安西邊軍損失殆盡,安慶緒統領的燕軍精銳也幾乎全部折損。《資治通鑒·唐紀》中有記載:“自午及酉,斬首六萬級,填溝塹死者甚眾”。
隨后燕軍一路敗退,長安、虢州、陜州、洛陽一直退到鄴城才穩住陣腳。李嗣業跟隨郭子儀一路追殺直到收復洛陽,因功封開府儀同三司、衛尉卿,封虢國公,食實封二百戶。
公元758年六月,李嗣業以懷州刺史兼任鎮西、北庭行營節度使的身份參與了九節度使圍攻相州之戰,剛開始唐軍一路勢如破竹將燕軍團團包圍在鄴城之中。久攻不下郭子儀引彰水泡城。當時唐軍眾將在城外坐等燕軍不攻自破,人人都無戰心,每次燕軍小股部隊出城,眾將都消極避戰,至于李嗣業每次多打了雞血一樣嗷嗷叫著往前沖,后被亂箭射中只能臥床養傷,幾天之后突然聽到戰鼓聲,迷迷糊糊中李嗣業本能的從床上彈起,結果傷口迸裂造成了大出血,一代悍將就此殞命。
本文引用唐肅宗李亨對李嗣業的評價:“李嗣業,植操沉厚,秉心忠烈,懷干時之勇略,有戡難之遠謀。久仕邊陲,備經任使。自兇渠構亂,中夏不寧,持感激之誠,總驍果之眾,親當矢石,頻立勛庸。壯節可嘉,將謀于百勝;忠誠未遂,空恨于九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