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學革命哪里起源,和中國人聰不聰明沒有什么關系。
有個基本的事實:人類科學技術,基本上都是在各種戰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300萬年前:人類掌握石器和長矛的使用,經過血腥兼并,到了5萬年前,只剩下智人一種。創造過古文明的人種,親緣差距也就4萬年左右。
公元前4000年開始的青銅時代,國家繁榮的背后是掠奪和奴役。
3000年前開啟鐵器時代,中華大地持續數百年的鐵血戰爭,讓在中國在隨后1000多年,科技、軍事、經濟等諸多方面全面領先全球。
但也是在這長達1000多年前的時間內,科技零星有一定的發展,但整體上來說,都沒有顯著提升。倒也鋪墊了一些科技革命和工業革命的基礎,例如火藥、航海技術、紡織技術等等。
雖然這1000多年,中國也出現了不少動亂時期。尤其是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但本質上都是游牧民族顛覆農耕文明。
首先,戰馬、鐵器的高度匹配,讓軍事發展幾乎沒有近代化的空間。
其次,你戰敗了是被游牧民族洗劫,戰勝了,你也從游牧民族那里得不到任何的好處。也就是說,無論戰勝戰敗,對于整個中華大地來說,生產資料和生產力幾乎沒有什么增量,絕大多數時候甚至是減少的。
至于明朝中期以后近兩億的人口,清朝后期4億的人口,基本上建立在美洲引進的玉米、紅薯、馬鈴薯等農作物的基礎上。
至于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本質上還是人口壓力和西方技術影響下產生的。沒有強大的外部壓力,和生產資料的涌入,是很難出現真正工業革命的。
我們再來看看西方是怎么樣的,15世紀中期之前,在黑暗的中世紀,他們的眼里東方這個龐大的帝國是普通傳說中的強大富裕的存在。此時的歐洲人,絕對不會認為人種比中國人更優秀。
中世紀以前歐洲的戰爭,對于中國人來說,大多數都是小打小鬧。他們的戰爭,自然也帶不來多少軍事力量的發展。然而兩技術卻徹底改變了這一切,那就是造船術和火藥。
這兩樣技術基本上都是在元朝傳入歐洲,并開始成熟掌握的。
當然,明朝的造船術和火器都還領先過歐洲一段時間,主要還是在于明朝成立的時候,展開了一場古典戰爭時期最大的一場水戰。
鄱陽湖水戰,朱元璋和陳友諒雙方兵力數十萬,創造了古典戰爭水戰的巔峰。從宋朝長期割據南方而逐漸卓越的造船術,自然也在明初達到了巔峰。
雖然明朝造船術發達,成就了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但也就僅僅停留在壯舉罷了。
無論中國的天朝上國觀,還是內部的自給自足、沒有外部生產資料需求的壓力,都讓明朝不會對外做出掠奪奴役的行為。
其實也正是,中國中原-江南一帶物產豐富,能在3000年富足自足,所以才能形成長期的天朝上國觀,難以形成對外的掠奪壓力。反而邊境長期被游牧民族掠奪。
而歐洲長期割據,小戰爭是常有的事情,但生產力有限,一開始也沒有什么大的變化。然而,造船術技術和火藥引進后,一切都變了。
大船可以進行遠距離的航海,而長期的海戰,哪怕早期十分粗糙的火器也比冷兵器更有優勢。一邊是明清之后,清朝國門被轟之前,東方大型海戰的停滯。另一邊,15世紀末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家率先掌握現今航海技術,進行海盜式的劫掠。
整個歐洲的大掠奪一方面帶來了豐富的生產資料,另一方面戰爭促進了近代火器的提高,買賣的大量奴隸,又能免費生產大量的物資,從而給歐洲國家國力的飛速提升。需求的空前增加,早期手工業自然而然也走了被機械替代的動力和基礎。
國力提升后,因為分配不均等問題,大國之間也矛盾升級,不斷發生戰爭,掠奪和戰爭再次帶來社會的變革。新興資產階級自然就逐漸主導了整個社會。
新興資產階級不僅僅掌握生產資料、國家經濟,本質上他們還掌握了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文藝復興,本質上是生產力發展所導致的話語權的變革。
站在事后諸葛亮的角度,西方人說近代中國人沒有產生科技革命,是因為古代中國只專研技術的運用。
在我看來,這僅僅只是表面邏輯。底層邏輯,還是數千年的古代中國社會,根本就沒有西方大航海之后,生產資料和生產力的高度集中,帶來的強大的社會沖擊。
也從來沒有出現過,掌握技術的階層掌握國家命脈的時代。如果戰國后大一統,真的變成了墨家掌權,可能中國后來的發展會是完全的截然不同。
當然,墨家本身的局限性,也注定了它們難以掌權國家,這也是死結。
2000多年前的古哲,中西并沒有多大的區別。沒有大航海之后的一切變化,西方先哲根本沒有如今的地位。站在事后諸葛亮的角度,去尋根溯源,任何一個偉大的后裔,都有足夠多的理由,把自己的先賢塑造得足夠的偉大。
不僅僅是話語權問題,哪怕僅僅挖掘成功的原有,也總是能夠挖掘出他們先賢偉大的理由。
從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西方資產階級通過技術革命掌握權后,整個社會的戰爭,自然而然地發展成了經濟戰爭為主,軍事戰爭兜底。
說穿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本質上是經濟戰爭中多利益追求一次次攀升,所帶來的剛需。
同時,整個社會的大發展,同樣和軍事戰爭有關。
一戰二戰對于金屬材料技術的促進、現代通訊技術的促進,冷戰時期對于航天,電子革命促進,新材料的促進……還有一次次經濟戰爭,對社會一次次的沖擊和變革。
可以說,沒有人類的一次次沖突和戰爭,就沒有現代科學。
在西方經歷一次次科技革命的時候,明清時期的中華大地內部,是完全缺乏這樣沖突壓力的。清朝被推翻后,雖然我們認為民國時期稀爛,但其實民國的尖銳沖突和戰爭,本質上也讓中華大地完成了從農耕到早期工業的鋪墊。
而建國之后,無論中美相關的邊境戰爭,還是蘇美冷戰之類的外部戰爭壓力,還是內部生產資料和生產力前所未有的集中,生產力提升的空前需求,都是中國在短短幾十年完成西方兩百年工業進程的必要條件。
而中國諸多現代技術的飛速追趕,或者彎道超車的背后,都是各種經濟戰爭、制裁、沖突,技術、資源戰爭……無論手機、芯片、計算機、高鐵、航空、航天、汽車、衛星、醫藥……沒有哪一個技術,不是在內部有著強大需求,而在外部搏殺出來的。
戰爭的本質是人與人之間的沖突,實質是一種競爭關系。
本文回答提到軍事戰爭促進人類發展,僅僅表述的是競爭帶來人類社會的發展。并不否定,一些戰爭對人類社會的破壞性。
其實就像我們現在常常提到的內卷一詞一樣,適當的競爭是有利于社會發展的,但到了高度內卷的地步,自然是不利于社會發展的。但整個社會,如果沒有競爭,那也是無法發展的。
其實所謂共贏的本質上,也是在競爭范疇內。競爭的是額外產生的生產價值。分配不均,同樣可能再次產生戰爭沖突。
西方社會從中世紀開始的對內對外的高度競爭,通過掠奪、科學技術發展,讓整個盤子都在越做越大。
單純從科技的角度來說,其實有著長達300多年的正向刺激。再加上出現了牛頓等天之驕子,給早期的科學理論打好了堅實的基礎,自然讓后來科學技術的發展,一開始就走在了正軌上。
但我們也必須得知道,牛頓這樣的天才,也必須在那樣的背景下才能誕生。
你問中國那個時候,為什么不產生牛頓,無異于問明朝內閣為什么不會產生巴菲特。
本回答本來只想簡單寫寫的,最后越寫越多。其實,我最后想說的是,根本沒有必要因為中國近代沒有引領科技革命,就妄自菲薄,或者感到自卑,甚至認為種族不行。
100年前的人這么想,是時代局限性。現在如果還這么想,那就太自卑了。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動態的,無論西方的科技發展,還是東方的科技發展,都需要動態的來看。僅僅因為軍事、經濟、科技的現狀,甚至僅僅只是過去的狀態,就去判斷一個人種的優劣,是極其片面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