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戰國時期荀子和弟子們整理或記錄他人言行的著作。《荀子》一書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數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寫。他的文章擅長說理,組織嚴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強議論的氣勢,語言富贍警煉,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荀子據《韓非子·顯學》篇記載是孔子之后儒家八派中的一荀學派代表人物,是繼孟子之后的又一儒學大師,在吸收法家學說的同時發展了儒家思想。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
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
摘自《荀子·榮辱》
解釋: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會抱怨別人,掌握自己命運的人不會抱怨蒼天;抱怨別人的人則窮途而不得志,抱怨上天的人就不會立志進取。
感悟:荀子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其言“天行有常”,不信鬼神,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和“人定勝天”的命題。對于荀子而言,宇宙存在著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規律,人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
摘自《荀子·大略》
解釋:歲月不寒冷就無從知道松柏的堅毅挺拔,事情不危難就無從知道君子的志向遠大。
感悟:到了每年天氣最冷的時候,其他植物多都凋零,只有松柏挺拔、不落,這樣才知道松樹和柏樹是不會凋謝的,只有這個時候才能看出品格。
道雖邇,不行不至;
事雖小,不為不成。
摘自《荀子·修身》
解釋:道路雖近,不走就不能到達目的地;事情雖小,不做就不能取得成功。
感悟:做事要有務實精神,做任何事情都能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如果只靠空想、空談,是辦不成任何事情的。
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
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摘自《荀子·勸學》
解釋:沒有精誠專一的志向,就不會有明辨是非的智慧;不能專心一志,苦干一番,也不會有顯著的功績。
-5-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摘自《荀子·勸學》
解釋:蓬草長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色的細沙混進了黑土里,也會跟它一起變黑。
感悟:環境對人的成長、成才的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要受良好的教育、仁德的熏陶,才能健康成長。
-6-
君子耳不聽淫聲,目不視邪色,
口不出惡言。
摘自《荀子·樂論》
解釋:所以君子耳朵不聆聽俗樂,眼睛不注視女子的美貌,嘴巴不說出不當言論。
-7-
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
性偽合而天下治。
摘自《荀子·禮論》
解釋:天地和諧,萬物才能生長,陰陽相接,世界才能變化,人的天性和后天的禮義結合,天下才能得到治理。
-8-
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
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也輟行。
摘自《荀子·天論》
解釋:天不因為人憎惡寒冷就取消冬天,地不因為人憎惡遼遠就縮小面積,君子不因為小人吵吵嚷嚷就停止他正義的行為。
-9-
不知則問,不能則學,
雖能必讓,然后為德。
摘自《荀子·非十二子》
解釋:不知道的就要問,不會做的就要學,即使能做也要謙讓,這樣才能成為有德行的人。
-10-
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
是以日進也。
摘自《荀子·天論》
解釋:君子重視自身的努力,而不指望上天的恩賜,所以每天都能進步。
-11-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
摘自《荀子·天論》
解釋:天道是持久不變的,它并不因為堯而存在,也不因為桀而消失。符合治理它的規律來適應它,就獲得吉祥;用紊亂來適應它,就遭到兇災。
感悟:自然界的運行是有其自身的客觀規律,人世的禍福不由天定,而取決于人是否適應客觀規律。
-12-
言而當,知也;
默而當,亦知也。
摘自《荀子·非十二子》
解釋:說話說的得當,是明理和智慧的表現;不該說話的時候能沉默的得當,也是明理和智慧的表現。
-13-
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污。
摘自《荀子·非十二子》
解釋:君子以沒有好的修養為恥辱,而不以被人侮辱為恥。
-14-
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摘自《荀子·勸學》
解釋:這山如果藏有美玉那么它上面的花草樹木就會顯得特別的滋潤有光澤,深潭里能孕育出明珠的話那么山崖也不會變的蒼涼貧瘠。
-15-
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
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摘自《荀子·儒效》
解釋:沒有聽到的不如聽到的,聽到的不如見到的,見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實行,學問到了實行就達到了極點。
感悟:學習和認識事物是要循序漸進的,聞、見、知、行便是四個階段,只有通過篤行,才能真正認識和掌握對象。
-16-
非我而當者,吾師也;
是我而當者,吾友也;
諂諛我者,吾賊也。
摘自《荀子·修身》
解釋:指出我的缺點而批評又中肯的人,就是我的老師;肯定我,而贊賞又恰當的人,就是我的朋友;阿諛奉承我的人,就是害我的寇賊。
-17-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摘自《荀子·性惡》
解釋:人的本性是惡的,善良的人是通過后天努力達到的。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摘自《荀子·勸學》
解釋:不能堅持到底,即使是朽木也不能折斷。只要堅持不停地用刀刻,就算是金屬玉石也可以雕出花飾。
感悟:學習是一個漫長且艱辛的過程,必須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才能學有所成。
怒不過奪,喜不過予。
摘自《荀子·修身》
解釋:不能因為自己的憤怒而對他人做出過分的處罰,也不能在自己高興的時候給予他人特別豐厚的獎勵。
多知而無親,博學而無方,
好多而無定者,君子不與。
摘自《荀子·大略》
解釋:知道得很多而沒有什么特別的愛好,學習得很廣而沒有個主攻方向,喜歡學得很多而沒有個確定目標的人,君子不和他結交。
-21-
流丸止于甌臾,流言止于知者。
摘自《荀子·大略》
解釋:滾動的球體掉進凹陷處會停止,謠言傳到明白人那里就平息。沒有根據的話,傳到有頭腦的人那里就不能再流傳了。
感悟:切勿跟風,切勿隨便相信流言,流言止于智者。
-22-
精于物者以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
摘自《荀子·解蔽》
解釋:精通于某種具體事物的人,只能治理這一類事物;精通于道的人,卻可以治理各種事物。
-23-
不誘于譽,不恐于誹,
率道而行,端然正己。
摘自《荀子·非十二子》
解釋:不被贊譽引誘,不因為誹謗感到恐懼;按照道義行事,正直無私地改正自己的過錯。
-24-
淺不足與測深,愚不足與謀智,
坎井之蛙,不可與語東海之樂。
摘自《荀子·正論》
解釋:以淺陋的知識,不能料想到深遠的見解;愚昧的人,不能與他商討高深的學問;井底下的青蛙,不能與他共談東海遼闊的快樂。
感悟:夏蟲不可語冰,井蛙不可言海。
-25-
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
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
摘自《荀子·勸學》
解釋:君子學習,是為了完善自我;小人學習,是為了賣弄和嘩眾取寵。
-26-
大者不能,小者不為,
是棄國捐身之道也。
摘自《荀子·大略》
解釋:大事不會做,小事不去做,這是亡國滅身的道路。
-27-
身勞而心安,為之;
利少而義多,為之。
摘自《荀子·修身》
解釋:擁有良好品德的人,有些事情即使做了后會身體勞累,但只要能夠心安,就去做;有些事情即使做了也獲得不了多少利益,但只要符合道義,就應該去做。
-28-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摘自《荀子·勸學》
解釋:不去登高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去靠近深谷,不知道地有多深。
-29-
君子贈人以言,庶人贈人以財。
摘自《荀子·大略》
解釋:有學問有教養的人都是送別人一些激勵的話來作為禮物,庸俗的人都是送別人一些錢作為禮物。
-30-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摘自《荀子·勸學》
解釋:靛青從藍草中提取的,但比藍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比水冷。
-31-
人之生不能無群。
摘自《荀子·富國》
解釋:人要通過交往、通過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才能過社會生活。
-32-
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摘自《荀子·勸學》
解釋:眼睛不能同時看兩樣東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時聽兩種聲音而聽清楚。
-33-
與人善言,暖于布帛;
傷人之言,深于矛戟。
摘自《荀子·榮辱》
解釋:對別人說友善的話,比穿上布衣絲服還要溫暖;用惡語傷害別人,比矛、戟刺得還要深。
感悟:甜言蜜語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世界上最傷人的就是語言,說話是一門藝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