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談擎說AI 作者:鄭開車
20年前,大眾汽車集團完成超500萬輛的單年全球產(chǎn)銷里程碑,與此同時,國內(nèi)一家電池制造商正在試圖以白板身份,把腳邁入汽車市場。
爽文式的開篇承載了一次真實逆襲,20年后,雜牌終成迪王,在獨屬于自己的500萬時刻里,船夫哥哽咽落淚。
而滄海桑田,另一邊的舊王大眾在新時代沖擊之下,2022年,全球銷量同比下降7%,已然跌至11年來的最低水平。
主體未衰但魄似離散,一眾核心數(shù)據(jù)里反復出現(xiàn)的下滑字眼,還足夠支撐大眾這位內(nèi)燃機巨人,在時代的十字路口前彷徨多久?
我們不妨從這位汽車工業(yè)舊王的新能源轉(zhuǎn)型往事里,抽絲剝繭,尋覓一番。
//大眾新能源的“原罪”
去年對大眾來說是劇變的一年。
2022年8月1日,大眾汽車集團董事會成員貝瑞德出任大眾汽車(中國)總裁兼CEO,在華十余年的馮思涵正式退出。
緊接著一個月后,大眾汽車集團也迅速換帥,CEO一職由保時捷CEO奧利弗·布魯姆接任,加盟大眾數(shù)年的赫伯特·迪斯隨之離去。
雖然關于馮思瀚和迪斯的離職,大眾似乎都并未詳細公開表示深層原因,不過在一些行業(yè)觀察人士看來,在這個時間點上接連換帥,背后是新能源時代大眾迷茫愈發(fā)加劇的縮影。談擎說AI認為,這背后的具體問題可以大致細化為以下三點:
一:CARIAD近年推展遲滯,嚴重干預了大眾的智能化發(fā)展及車型推新。
汽車進入電氣化時代以來,大眾在軟件領域的掣肘一直都被廣為詬病,CARIAD作為大眾押注智能化的核心軟件子公司,卻一直都被困在經(jīng)營不善的惡性循環(huán)中。
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巨大投入砸下了,產(chǎn)出卻一拖再拖,使得特斯拉等玩家占據(jù)主導權過久,今天儼然形成堅固壁壘。
具體來看,這些年因為CARIAD延誤,直接導致了保時捷、奧迪、賓利等眾多新能源車型推遲數(shù)年,有媒體披露,就像在電動Macan和Q6 e-tron的研發(fā)過程里,曾經(jīng)共出現(xiàn)過兩千多處疏漏,其中四分之三的鍋都來自CARIAD軟件開發(fā)掣肘,這也使得兩款車型上市跳票,導致大眾損失預計數(shù)十億歐元。
因此,有資深行業(yè)觀察人士認為,CARIAD在迪斯帶領下一直都沒有大的改觀出現(xiàn),也是其去年突然離職的關鍵所在。
二:ID系列作為迪斯時代推出的拳頭產(chǎn)品,直到今天影響力依舊有限,難以和特斯拉、比亞迪等新王抗衡。
談擎說AI曾在《“守不住”和“打不進”:大眾汽車駛入十字路口》一文中詳細闡述過,在迪斯帶領下大眾新能源轉(zhuǎn)型的迷茫與遲滯。
在當時的文章里,談擎說AI提到了關于2020年馬斯克試駕ID.3的一件小事,在試駕時,馬斯克不經(jīng)意點到了一個問題,即大眾ID.3的零百加速需要7.1秒,而特斯拉Model 3僅需要3.2秒。
對此,迪斯辯護道,這就是一輛主流家用車,不是跑車。
當?shù)纤共辉倮斫鉃槭裁醇矣密囆枰肓惆偌铀贂r,也許就已經(jīng)告訴了世人,大眾仍一定程度上沉浸在自己內(nèi)燃機時代的既定規(guī)則里。
新能源時代,本質(zhì)上需要技術力與創(chuàng)造力的扭結,需要對內(nèi)燃機時代的規(guī)則不斷去打碎和重構。
隨著今天“中庸”的ID系列問世數(shù)年,不慍不火的銷量面前,大眾已然需要一場更大的變革來撼動當前局面。
三:中國作為核心市場,大眾近年在華影響力逐步衰退,投入巨大卻未獲得相應產(chǎn)出,進一步加劇了其變革的迷茫與無力感。
首先要說明的是,從這些年的動作和決心來看,其實我們很難給大眾戴上一個“諾基亞時刻”的帽子。
就像早在2018年,大眾就宣布將在未來5年計劃投資500億美元在電動汽車領域,今年末其實也就恰逢這一誓言的兌現(xiàn)時刻。
誓言發(fā)出,從動作面來看,電氣化基建上大眾這些年儼然像是一家投資公司,從國際視角投資QuantumScape、QSV、Northvolt AB、Northvolt Zwei等一眾電池企業(yè),到在華控股國軒高科,再到重倉押注安徽新能源項目,大眾面對時代更迭的危機感肉眼可見。
軟件方向,CARIAD雖然這幾年成為了大眾轉(zhuǎn)型迷惘的眾矢之的,但其投入?yún)s同樣讓人咋舌,2020年,大眾為CARIAD砸下70多億歐元的預算,隨時間推移,其預算一度增至270億歐元,幾乎是今天兩個小鵬的市值,而且直到去年,CARIAD仍在高額虧損,單年高達21億歐元。
不難發(fā)現(xiàn),無論是電氣化還是智能化,大眾的焦慮和決心,用金錢似乎已經(jīng)足夠衡量,不過問題也很明顯,因為錢確實是花出去了不少,但產(chǎn)出實在有限。
似乎也是因此,在馮思瀚帶領的這些年里,迪斯曾嚴肅地點出了對于這些年中國市場“銷售欠佳”的不滿。
但即便一條漫長的彎路走過,大眾也只能繼續(xù)硬著頭皮向前攻伐,按規(guī)劃,大眾集團計劃在2023年到2027年內(nèi)投資180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3265億元)用于電池生產(chǎn)、中國市場的軟件及數(shù)字化,以及擴大在北美的業(yè)務等領域。
這一金額,將是大眾上一個五年計劃的近四倍。
流水的CEO,鐵打的氪金術,所以,這位愈挫愈勇的氪金大佬,下一站是哪里?
//CEO接力跑:一場停不下的“氪金馬拉松”
接下來,不妨把目光聚焦到距離我們更近的中國市場,談擎說AI把大眾這些年在華押注新能源的舉措劃分為兩場戰(zhàn)事,分別由往期馮思瀚以及今天的貝瑞德主導。
第一場,是馮思瀚在任時期的電氣化基建重塑之戰(zhàn)。
早在2017年,大眾和江淮就合資組建了江淮大眾汽車有限公司(現(xiàn)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聚焦新能源汽車的研發(fā)和生產(chǎn),擔任大眾在華第三家工廠的要職。
這家“第三工廠”的進展難免有些差強人意,因為2017年成立后的幾年時間里,正是新能源汽車在華發(fā)展突飛猛進的幾年,但直到去年末其首臺預量產(chǎn)車型才下線。
市場需求難支撐產(chǎn)能擴張是客觀事實,但即便如此,從2020年開始,在馮思瀚帶領下,大眾電氣化步伐開始加快。
2020年5月份,大眾中國接連出擊,一方面通過增資方式獲得了江汽控股50%的股權,隨后,大眾汽車集團進一步增持江淮大眾汽車有限公司股份至75%,牢牢握住安徽這塊的未來產(chǎn)能。
另一方面,則是拿到了國軒高科的非公開發(fā)行股票,成為其第一大股東。天眼查APP信息顯示,當前大眾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占國軒高科股本比例高達24.77%。
至此,這場以安徽為中心的新能源基建格局,大眾基本宣告落成。
10億歐元入局江淮混改,約11億歐元投資國軒高科,安徽新能源汽車項目不斷投入...
不難發(fā)現(xiàn),佛山MEB、安亭MEB的60萬產(chǎn)能顯然難以支撐一位巨人轉(zhuǎn)身,對新勢力們而言最難的產(chǎn)能問題,大眾中國在馮思瀚帶領下做到了迅速拿捏。
不過如果說游戲世界里氪金就能立地成大佬,但現(xiàn)實世界里,這卻往往是一個起點的開始。
因為今天來復盤的話,在銷量萎靡與大眾董事會逐漸被消磨的耐心面前,馮思瀚這些年的攻伐,頗像是開局點錯了技能點,產(chǎn)能和供應鏈迅速打點,但到了銷量提振這里,手里卻似乎已經(jīng)沒有了什么可打的牌。
時間來到2022年,隨著總部和中國區(qū)兩位新帥上任,大眾新能源的第二次戰(zhàn)爭也隨之拉開大幕。
對于中國區(qū)而言,在馮思瀚把產(chǎn)能嫁衣做好后,大眾的第二場,便是貝瑞德可以進一步帶領的智能化本土之戰(zhàn)。
如果說馮思瀚是跟迪斯一樣old school,那么2022年新官上任的貝瑞德,畫風就有些“放飛自我”,在上任后,貝瑞德時常活躍于微博等社交媒體,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就迅速與在華業(yè)界打成一片。
跟地平線余凱一起喝咖啡開ID,與王傳福一同觀摩騰勢D9,和文遠知行創(chuàng)始人韓旭、Momenta CEO曹旭東、小馬智行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彭軍等一眾業(yè)界大牛深入交流,以及近期刷屏的同何小鵬甜蜜合影...
明線上的一次次會晤,其實就已經(jīng)拼湊出了大眾新能源在華第二次戰(zhàn)斗的雛形。
首先是公開項目,去年10月份,大眾汽車宣布,將通過CARIAD與地平線成立合資公司,加強在中國自動駕駛的區(qū)域開發(fā)能力,預計這家合資公司CARIAD將持有60%的股份,投資約合人民幣168億元。
今年上半年,則宣布預計投資合肥新公司約80億元,聚焦在智能網(wǎng)聯(lián)電動汽車的研發(fā)、創(chuàng)新與采購中心。
上個月,奧迪與上汽簽署了諒解備忘錄,當前仍在進行談判,不過未來奧迪或?qū)⑹褂弥羌旱募冸娖脚_。同樣是在上個月,大眾向小鵬增資約50億元,收購后者4.99%的股權,消息一時間刷屏。
諸如此類的緋聞式項目,同樣存在。
近期據(jù)財聯(lián)社報道,有內(nèi)部人士透露大眾旗下捷達品牌正在與零跑汽車洽談合作。知情人士透露,目前一汽方面已下發(fā)內(nèi)部文件,若雙方合作達成,一汽-大眾很有可能買斷零跑的某一技術平臺,未來捷達品牌將主攻經(jīng)濟型電動車市場。
對此消息,雖說當前雙方都為做出建設性回應,但在談擎說AI看來,從馮思瀚到貝瑞德,大眾在華的這場氪金馬拉松,意圖似乎已然要和盤托出。
具體來看,對于大眾而言,在卷到飛起的主流市場上,想要靠ID系列繼續(xù)歲月靜好似乎已經(jīng)很難玩得轉(zhuǎn),也因此,大眾必須加速。
未來有地平線聯(lián)手更深入探索本土化智駕能力,有小鵬G9的智能座艙技術加持,這對于幾年來都不慍不火的大眾新能源產(chǎn)品推新而言,無疑會注入一整套嶄新活力。
對于奧迪而言,如果說大眾今天最起碼還有MEB能打,但前者無論是“高處不勝寒”的J1平臺,還是被CARIAD坑慘的PPE平臺,再或者趕了大晚集的SSP平臺,今天無牌可打的新能源處境都頗為尷尬。
更不用提隨著奔馳、寶馬、奧迪里的A逐漸掉隊的聲音越來越多出現(xiàn),在這樣的節(jié)骨眼上,于戰(zhàn)略層面而言,奧迪想要慢慢栽樹的可行性已經(jīng)不高,和上汽合作,一定程度就是個能在近幾年沖一把的捷徑。
至于捷達,其任務自然是和內(nèi)燃機時代一樣幫助大眾把守下沉市場,性價比的牌顯然很重要,不過這一訴求與當前大眾手上的自研底盤技術并不太貼合,尤其是如果把MEB平臺廣泛用于捷達,也可能會在日后對大眾的基本盤消費市場產(chǎn)生不利影響,得不償失。
因此,若“緋聞”屬實,那么買斷式找零跑幫忙,不失為一步主抓性價比的優(yōu)質(zhì)思路。
總得來說,從江淮合作擴產(chǎn),電池江湖重度布局,到今天產(chǎn)品的底盤、智艙、智駕三手抓,幾年下來,大眾這盤靠氪金攢起來的局似乎已經(jīng)逐漸走到了閉環(huán)。
買買買雖說有悖“身體靈魂論”,但相較于陽春白雪式的精神追求,大眾眼下的焦慮顯然更應該被注視。
//撥云見山
貝瑞德來華后,把大眾的市場影響力重新拉攏回來,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任務。
暗線里的碎片拼湊后,我們看到了貝瑞德的野心與干練,明線之下,其今年以來同樣給到了新能源汽車在華銷量肉眼可見的煥新。
首先來看明線,面對不斷下滑的銷量怎么辦?今年大眾給出的答案似乎只有兩個字,降價。
面對今年2月份幾乎到了谷底的新能源銷量,大眾三月份就迅速拉了一波降價潮,據(jù)當時不少4S店透露,優(yōu)惠差不多在2萬-3萬,最高甚至有到3.4萬。
效果是有的,就像太平洋汽車數(shù)據(jù)顯示,2月份ID.3全國銷量僅有1062臺,3月份則很快拉到了3091臺。
所以,真的已經(jīng)贏麻了嗎?
在談擎說AI看來,以價換量這樣的短線行為確實是為了“挽尊”最有效的打法之一,但長期主義來看,這對于大眾ID系列而言,似乎是一件弊大于利的事情。
一方面,要么就只能持續(xù)降下去,就像特斯拉基于規(guī)模爆發(fā)來形成正循環(huán),不過從今天的產(chǎn)品競爭力、各國巨大成本差等多方面權衡后來看,對于大眾而言,ID系列想要靠持續(xù)降價實現(xiàn)規(guī)模爆發(fā)的正循環(huán)似乎并不會輕松。
另一方面,則是完全把降價當作短期行為,這似乎也是大眾的意圖所在,這樣的打法弊端無需過多贅述,就像今年3月份的一波降價過后,火很快就褪去,今年6月份,ID.3銷量再次來到了1819臺的低點。
不過也許是嘗到了降價的甜頭,7月份大眾的跳樓式官降多少讓人有些詫異,官方起售價為16.29萬元的ID.3,僅需12.59萬元就可以拿下,而且這一促銷將進一步持續(xù)到本月末。
其實大幅降價無可厚非,但時機同樣重要,就像大幅降價通常都會在產(chǎn)品換代夾縫期出現(xiàn),這樣做不光是能最后清一波庫存,而且不至于引起老車主太大不滿,更不用提,這對于把潛在客戶轉(zhuǎn)化為等等黨的問題,同樣能給到很好規(guī)避。
所以兩個月的跳樓甩賣過后,ID還能持續(xù)支棱住嗎?或者換個說法,真的會有怨種朋友會在官降近四萬結束后去喜提一臺ID.3嗎?
把本就不多的潛在客戶轉(zhuǎn)化為等等黨,這筆明線上的帳究竟是否劃算,也許很快就能揭曉。
在暗線里,若是對比馮思瀚與貝瑞德這兩次買買買的戰(zhàn)爭,不難發(fā)現(xiàn),這兩個時間點的大眾中國,存在一個很明顯的不同,那就是今天大眾中國區(qū)的自主權和決策權正在得到更進一步增強。
自主權不斷增強的優(yōu)勢顯而易見,但作為一家在華沿走合資路幾十年的車企而言,一個個新朋友上桌后,背后的伙伴關系或?qū)⑹且粋€很難不去考慮的新權衡點。
就比如近期大眾的合作里,除了沸沸揚揚的小鵬之外,我們其實能夠看到兩個細節(jié),一是較為低調(diào)的奧迪上汽簽署諒解備忘錄,二是“不予置評”的疑似買斷零跑某一技術平臺。
這背后似乎都指向了一汽這位大眾的老朋友,捷達由一汽做,奧迪在華市場的拳頭產(chǎn)品這些年也主要是一汽在打點,但新能源一戰(zhàn)本就把ID.3給了上汽,今天戰(zhàn)略布局時,又是前腳找上汽,后腳疑似找零跑,不禁讓人發(fā)問,一汽真的沒有技術嗎?
再或者小鵬與地平線,兩家在智駕技術上都有著很深入的布局,未來具體落實時,誰的腳能踩深一點?又要給誰分多少蛋糕?
甚至對于大眾在華的基本盤,有資深的大眾4S店銷售向談擎說AI表示,今天買大眾新能源車型的客戶增購和置換比例非常高,而且很大一個特征是本身就是大眾系車主,有德系品質(zhì)慣性。
那么未來拋開電池等硬件不說,智艙智駕等核心技術都本土化之后,大眾早年間的“德系”壁壘很可能也就隨之蕩然無存,就像搭載比亞迪三電的豐田一樣,這對于內(nèi)燃機時代的壁壘透支是客觀存在的。
一連串的問題背后,恰似西西弗斯式輪回,或許幫助馮思瀚時代撥云見日,貝瑞德前方那座高聳的大山,才剛剛露出眉目。
· 談擎說AI出品 ·
· 未經(jīng)授權 謝絕轉(zhuǎn)載 ·
·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哦 ·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