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設為星標,精彩不失聯
長三角市場崛起
以上海為核心輻射杭州與南京
近日, 朵云軒、開拍國際、西泠印社、中貿圣佳等拍行陸續結束了長三角地區的大拍,相繼交出亮眼成績;在即將到來的9月還將迎來佳士得上海十周年拍賣。據雅昌藝術研究院(ARAA)與中國拍賣行業協會(CAA)聯合發布的《中國藝術品拍賣30年》研究報告,長三角地區30年的平均文物藝術品拍賣份額為19.75 %;2022年該地區市場份額較上一年度再提升了5.8%,為 21.53%。這些信息都在向外界傳遞著一個訊號,以上海為核心,輻射杭州和南京等地的長三角地區的市場潛力正在被激活。
歷史回溯
回看中國拍賣史,長三角是率先進軍拍賣市場的地區。1992年,上海朵云軒注冊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家藝術品拍賣公司,次年正式敲響了中國拍賣的第一槌,這一槌也開啟了中國藝術品市場高歌猛進的30年歷史進程。當時的朵云軒共上拍155件拍品,成交117件,成交率為75%,總成交額829.73萬元,大概只相當于今天一張很普通的張大千作品;而在當時,作為標王的張大千的《晚山看云》拍出了150多萬元,已經是那時的天價。
1993年6月20日靜安希爾頓酒店朵云軒首屆拍賣會現場(謝稚柳、程十發先生坐前排),圖片來源:朵云軒
2004年,杭州西泠印社拍賣公司成立,次年舉行了首次拍賣,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1200多人參拍,1236件書畫拍品共拍出1183件,成交率高達95.71%,1.96億元的總成交額,一舉成為長三角地區拍賣的最高紀錄。這意味著長三角地區的拍賣市場邁上了一個新的高度,同時也意味著除上海以外周遭地區的拍賣市場氛圍開始逐漸形成。
西泠印社2005年秋季大型藝術品拍賣會現場,圖片來源:西泠印社拍賣
長三角繁榮的經濟、深厚的民間收藏基礎、開放包容的社會環境等因素吸引了眾多藝術機構來此發展。2013年,佳士得作為中國大陸首家獲得拍賣執照并獨立展開拍賣業務的國際拍賣公司入駐上海,并舉行首拍,成交額為1.54億元。國際拍賣行的進駐為內地拍賣市場帶來更國際化的視野與更規范的行業制度。
佳士得2013上海首拍現場,圖片來源:佳士得
2016年和2017年,長三角地區拍賣份額顯著增長。由保利拍賣、華誼投資、天辰時代三方共同成立的保利華誼(上海),首拍便斬獲8.7億元的驚人成交額;翌年,內地四大拍行之一的匡時國際成立了上海分公司,上海匡時首拍更是交出9.4億元的成績單,驚艷四座。
佚名,《元人秋獵圖》,手卷,59×1240cm,成交價:63,250,000 RMB,保利華誼(上海)拍賣2016年首拍最高價拍品,圖片來源:保利華誼(上海)拍賣
2021年,長三角地區拍賣格局再次發生變化。上海市文物局、江蘇省文物局、浙江省文物局和安徽省文物局簽署《長三角文物市場一體化規范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建立全國首個區域性文物市場一體化合作體系,利好長三角藝術市場發展。同年,成立于廣州的華藝國際將新空間落戶上海,舉辦上海首季拍賣會,成交額超6000萬元;此番進軍上海的還有中貿圣佳,在上海首拍中收獲2.68億元的漂亮戰績;開拍國際也開啟了“京+N”的拍賣模式,在上海和杭州分別舉行了專場拍賣。
2023年,蘇富比將中國內地總部落戶上海,并揭幕上海蘇富比空間,承擔更多創新發展職能。在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戰略背景下,長三角地區已成為我國與國際藝術品市場的戰略鏈接點,以長三角地區特有的海納百川、創新求變的精神,帶動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壯大。
長三角地區時間軸(關鍵時間節點)圖表
當前格局
長三角地區的市場潛力正在被激活。根據雅昌數據,2022年全國共有694家(含暫停資質企業)文物拍賣企業,長三角地區約占20%。其中,上海74家,僅次于北京,位居內地拍賣企業數量第二。從成交額來看,上海、杭州和南京均躋身“2022年亞洲各大城市純藝術拍賣成交TOP10”榜單。
數據來源:雅昌藝術研究院(ARAA)& Artprice,統計時間: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圖片來源:《中國藝術品拍賣30年》研究報告
1992至2022年間,長三角地區共有6家拍行位居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企業成交總額前20,分別是西泠印社(264.94 億元)、上海朵云軒(103.85億元)、上海嘉禾(95.53億元)、上海天衡(42.81億元)、南京經典(41.93億元)、上海匡時(41.07億元),它們貢獻了內地市場超15.22%的拍賣份額。
數據來源: 雅昌藝術研究院(ARAA),統計時間:199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注:本成交額統計僅包含樣本拍賣企業線下拍賣會,不含網拍數據,圖片來源: 《中國藝術品拍賣30年》研究報告
30年以來,長三角地區市場的成長有目共睹。去年3月,佳士得舉辦的“二十及二十一世紀藝術:上海晚間拍賣”成交額超2.2億元,其中巴斯奇亞的作品《領導者》以人民幣9416萬元刷新國際拍行內地拍賣單件拍品記錄;今年8月舉辦的西泠春拍以9.08億元圓滿落槌,回首2005年首次拍賣,當時的總成交額不足2億元,18年來提升了4倍有余;上海朵云軒2023春季拍賣會總成交額破3億元,與首拍相比,實現了逾35倍的驚人增長。
巴斯奇亞《領導者》,1982,亞克力 油畫棒 畫布,成交價:94,160,000 RMB,佳士得“二十及二十一世紀藝術:上海晚間拍賣”,圖片來源:佳士得
多元發展
深厚的文化傳統、濃郁的藝術收藏氣氛,充裕的民間資金儲備,奠定了長三角藝術品收藏的基礎。早期的長三角地區的拍賣以中國書畫為主,其中小而精巧,較為清麗靈秀的書畫尤為受到當地藏家的偏愛。南京經典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陳赟表示,南京目前依舊是傳統版塊是書畫市場的主流。在古代書畫拍賣專場上,青年藏家對于傳統藝術的收藏也有著濃厚的興趣。
隨著業態的豐富和市場的國際化,長三角地區的藏家呈現出越發多元和國際化的喜好。為了順應市場趨勢,滿足藏家需求,拍賣行紛紛推出現當代藝術專題拍賣,除了新晉拍賣行帶來現當代藝術品之外,過去專營中國藝術品的老牌拍賣行也紛紛新設現當代藝術板塊,比如朵云軒今年的春拍就呈現了“綺櫳萬象——現當代藝術專場”、西泠拍賣也在本季帶來了“現當代藝術專場暨顏文梁唯一對屏組畫《日月光華》專拍”、南京經典拍賣也于去年推出“大海航行現當代藝術夜場”等。
顏文樑唯一對屏組畫《日月光華》拍賣現場,成交價:22,310,000 RMB, 西泠印社拍賣“現當代藝術專場暨顏文梁唯一對屏組畫《日月光華》專拍,圖片來源:西泠印社拍賣
除此之外,長三角市場的活力還來自于當地年輕藏家的優質和活躍。這些年輕藏家分為兩類:一類是財富的繼承者,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因受到家庭的影響,較早進入拍賣領域開始收藏,對市場的接受度較高,再加上他們大多有學習藝術的相關經歷,從古代書畫到近現代、當代藝術都有所涉及,他們比較看重藝術作品的成長性,對拍賣價格也比較敏感。另一類是迅速成長起來的新貴,包括企業高管,科技、醫療、地產、金融、法律等領域的專業人士,這些高知人群受過良好的教育,有自己的藝術品味,喜愛與自己成長的時代有連結的藝術藏品。
在“上海蘇富比空間”舉辦的蘇富比Buy Now中國內地發布會,圖片來源:蘇富比
長三角地區創新、開放與精益求精的基因,為新的商業模式提供了優渥的土壤。比如,上海是內地最早將拍賣與藝博會聯動的地區,拍賣行通過在藝博會上預展實現品牌傳播和潛在客戶鏈接,并卓有成效。又比如,在今年開幕的上海蘇富比空間為內地拍賣市場提出了一種新的交易設想,它是一個功能豐富、開放多元的綜合性收藏生態空間,藏家群體及文化藝術愛好者不僅可以在此欣賞到跨門類的收藏臻品,亦將體驗周到的跨形式收藏服務。隨著當地藝術業態的不斷完善與成熟,在各方積極因素共同促進之下,長三角地區將迎來下一個市場高峰。
出品人: 董瑞
編輯:Tina Xu
撰文:Tina Xu、洪遠
版式設計:劉宇翔
審校:小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