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文化源遠流長,中藥藥材數不勝數,每一味藥材都有其獨特的功效和應用。中藥作為中醫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人類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許多中藥材因為其功效,被冠以“之最”的稱號,通過深入了解和研究“中藥之最”,我們可以更好地利用中藥的優勢,為人類健康服務,實現中醫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今天我們就來細說“中藥之最”,將“最好”的中藥,獻給最好的你。
清熱解毒之最——金銀花
別名:老翁須、金釵股、金銀花藤、過冬藤。
藥用部位:莖枝
藥材性狀:本品呈長園柱形,多分枝,常纏繞成束,直徑1.5~6mm。表面棕紅色至暗棕色,有的灰綠色,光滑或被茸毛;外皮易剝落。枝上多節,節間長6~9cm,有殘葉及葉痕。質脆,易折斷,斷面黃白色,中空。無臭,老枝味微苦,嫩枝味淡。
性味:寒;甘、微苦;
歸經:歸心、肺經
功能:清熱解毒,疏風通絡。
主治:用于溫病發熱,瘡癰腫毒,熱毒血痢,風濕熱痹。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30g;或入丸、散;或浸酒。外用:適量,煎水熏洗;或熬膏貼;或研末調敷;或用鮮品搗敷。
禁忌:脾胃虛寒者慎服。
芳香化濕之最——藿香
性味:辛,微溫。歸經:歸脾、胃、肺經。功能主治:芳香化濁,開胃止嘔,發表解暑。用于濕濁中阻,脘痞嘔吐,暑濕倦怠,胸悶不舒,寒濕閉暑,腹痛吐瀉,鼻淵頭痛。應用:1.用于濕阻脾胃、脘腹脹滿、濕溫初起。若濕阻中焦、脘悶納呆者,與佩蘭等同用;若濕溫出起,可配薄荷、茵陳、黃芩等同用。2. 用于嘔吐、泄瀉等。若感受穢濁、嘔吐泄瀉之癥,可配蘇葉、半夏、厚樸、陳皮等同用;若胃寒嘔吐者,可配半夏同用;如濕熱者,可配黃蓮、竹茹;脾胃虛弱者,可配黨參、甘草;妊娠嘔吐,可配砂仁同用。3. 用于暑濕癥。其治暑濕,不論偏寒、偏熱,都可應用,臨床經常與佩蘭配伍同用。4. 用于發熱惡寒、惡寒發熱、胸脘滿悶。配伍紫蘇、陳皮。此外,可治鼻淵,常可配豬膽汁等同用。
補血之最——當歸
別名:秦歸、云歸、西當歸、岷當歸。性味:甘、辛,溫。歸經:歸肝、心、脾經。功能與主治: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用于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虛寒腹痛,腸燥便秘,風濕痹痛,跌撲損傷,癰疽瘡瘍。酒當歸活血通經。用于經閉痛經,風濕痹痛,跌撲損傷。由于當歸對婦女的經、帶、胎、產各種疾病都有治療效果,所以中醫稱當歸為“女科之圣藥”。
補脾之最——山藥
別名:山藥、懷山藥 、淮山藥 、土薯、山薯、山芋、玉延。性味:甘、溫、平、無毒。藥用價值:根莖入藥,滋養強壯,治脾胃虧虛等,也可作副食品和釀酒原料。1、心腹虛脹,手足厥逆,不思飲食。用薯蕷半生半炒為末。每服二錢,米湯關定。一天服二次。2、禁口痢。治方同上。3、小便數多。用薯蕷(礬水煮過)、白茯苓,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水送下。4、痰風喘急。用生薯蕷(搗爛)半碗,加甘蔗汁半碗,和勻,一次飲服。5、脾胃虛弱,不思飲食。用薯蕷、白術各一兩,人參七錢半,共研為末,加水和糊做成丸子,如小豆大。每服四十至五十丸,米湯送下。6、濕熱虛泄。用薯蕷、蒼術等分,加飯做成丸子米湯送服。7、腫毒初起。用帶泥的薯蕷、蓖麻子、糯米等分,水泡過,研細敷涂即散。8、手足凍瘡。有薯蕷一截,磨泥敷上。
消食之最——神曲
別名:泉州神曲,范志曲,百草曲。
性味:苦,溫。《藥性考》:“微苦香甘。”②《綱目拾遺》:“甘淡,清香。”
歸經:入脾、胃、大腸經。
藥用部位:麥粉、麩皮和多種藥物混和后,經發酵而成的曲劑。
功效:健脾消食,理氣化濕,解表。
主治:傷食胸痞,腹痛吐瀉,痢疾,感冒頭痛,小兒傷饑失飽。
清痰之最——貝母
性味:川貝母苦、甘,微寒。
歸經:歸肺、心經。
功能:清熱化痰止咳
主治:痰熱咳喘,咯痰黃稠之證;又兼甘味,故善潤肺止咳,治療肺有燥熱之咳嗽痰少而粘之證,及陰虛燥咳勞嗽等虛證;還有散結開郁之功,治療痰熱互結所致的胸悶心煩之證,及瘰疬痰核等病。此外,川貝母與烏賊骨、甘草為散劑,即烏貝散,治療胃潰瘍有效。
使用方法:內服:3-10g;研細粉沖服,每次1-1.5g反烏頭。寒濕咳嗽不宜使用。
中成藥:秋梨膏、川貝枇杷露、養陰清肺丸、牛黃清肺散、鐵笛丸、至寶錠、蛇膽川貝膠囊、貝母瓜萎散。
藥膳:川貝冰糖湯、川貝釀梨。
退黃之最——茵陳
別名:綿茵陳、白蒿、絨蒿、松毛艾。
性味:性微寒,味辛、苦。
功能:清濕熱,退黃疸。
主治:用于黃疸尿少、濕瘡瘙癢、傳染性黃疸型肝炎。
祛風之最——獨活
性味:辛、苦,溫。
歸經:入肺、脾、腎三經。
功效:疏風解毒,活血祛瘀,止痛。
主治:用于痘瘡,跌打損傷,頭痛、腰痛等癥。
安神之最——酸棗仁
別名:山棗、酸棗子、別大棗、刺棗。
性味:性平,味甘、酸。
歸經:歸心、肝經。
功能:養心,安神,斂汗。
主治:用于神經衰弱、失眠、多夢、盜汗。
溫里之最——附子
性味:辛、甘,大熱;有毒。
歸經:歸心、腎、脾經。
功效: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
臨床應用:
1. 用于厥逆亡陽、脈微欲絕。若冷汗自出、四肢厥逆、脈微弱,或因大汗、大吐、大逆的功效,常配合人參、干姜、炙甘草等品同用。如果冷汗淋漓、亡陽厥逆者,用附子、人參外,須再加龍骨、牡蠣等固澀斂汗藥;如果大出血后引手足厥冷、汗出脈微,可以用參、附、龍、牡配合麥冬、五味子等同用,以回陽救陰。
2. 用于腎陽不足、畏寒肢冷,脾陽不振、腹痛、便溏。凡腎陽不足、命火衰微、畏寒肢冷、陽痿、尿頻之癥,皆可應用,多配伍肉桂、熟地、菟絲子、山萸肉等同用;如脾陽不振、脘腹冷痛、大便溏泄之癥,配合黨參、白術、干姜、炙甘草等藥同用。
3. 用于風寒濕痹、周身骨節疼痛等癥。與桂枝等品合用。
附子的解毒方法:
1、蘿卜搗汁一大碗,入黃連甘草各五錢,犀角二錢,煎藥至八分飲之,其毒即解
2、蜂蜜亦可解附子毒,急性中毒不適用
3、炙甘草、萊菔煎湯,解附子毒特效
止咳之最——杏仁
別名:杏核仁、杏子、木落子、苦杏仁、杏梅仁、杏、甜梅。
性味:甜杏仁性味甘、辛,苦杏仁性味苦、溫;
歸經:肺;脾;大腸經。
功效:宣肺止咳,降氣平喘,潤腸通便,殺蟲解毒;
主治:咳嗽,喘促胸滿,喉痹咽痛,腸燥便秘,蟲毒瘡瘍。
芳香開竅之最——麝香
別名:香麝、獐子、山驢子。當門子,臍香,麝臍香,四味臭,臭子,臘子,香臍子,遺香,心結香、生香、元寸香。
性味:辛,溫。
歸經:歸心、脾經。
功效: 開竅醒神,活血通經,止痛,催產。
重鎮安神之最——朱砂
別名:丹粟,丹砂,赤丹,汞沙,辰砂。
性味:甘,微寒;無毒。
功能:清心鎮驚,安神解毒。
臨床應用:
1.用于心神不寧,心悸,失眠。朱砂甘寒質重,專入心經,寒能清熱;重能鎮怯。所以朱砂既可重鎮安神,又能清心安神,最適心火亢盛之心神不寧、煩躁不眠,每與黃連、蓮子心等合用,以增強清心安神作用。亦可用治其它原因之心神不寧,若心血虛者,可與當歸、生地黃等配伍,如朱砂安神丸;陰血虛者,又常與酸棗仁、柏子仁、當歸等養心安神藥配伍;驚恐或心氣虛心神不寧者,將本品納入豬心中燉服即可。
2.用于驚風,癲癇。本品重鎮,有鎮驚安神之功。用治高熱神昏、驚厥,常與牛黃、麝香等開竅、息風藥物同用,如安宮牛黃丸;治小兒急驚風,多與牛黃、全蝎、鉤藤等配伍,如牛黃散;用治癲癇卒昏抽搐,每與磁石同用,如磁朱丸。
3.用于瘡瘍腫毒,咽喉腫痛,口舌生瘡。本品性寒,有較強的清熱解毒作用,內服、外用均效。治療瘡瘍腫毒,多與雄黃、大戟、山慈菇等配伍,如紫金錠;治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多與冰片、硼砂等配伍,如冰硼散。
注意:本品無毒,不宜大量久服。忌火煅,水飛入藥。不宜過量,久服,以免汞中毒。肝腎病患者慎用。
清熱之最——石膏
性味:辛甘,寒。
歸經:入肺、胃經。
功效:解肌清熱,除煩止渴。
主治:治熱病壯熱不退,心煩神昏,譫語發狂,口渴咽干,肺熱喘急,中暑自汗,胃火頭痛、牙痛,熱毒壅盛,發斑發疹,口舌生瘡。煅敷生肌斂瘡。外治癰疽瘡瘍,潰不收口,湯火燙傷。
藥物配伍:配桑葉,清宣肺熱;配桂枝,表里雙解;配白芷,清熱瀉火、消腫止痛;配知母,清熱除煩;配半夏,肺胃雙清、降逆化痰;配甘草,清肺止咳;配竹葉,清熱除煩。
用藥忌宜:脾胃虛寒及血虛、陰虛發熱者忌服。《醫學啟源》:“《主治秘訣》云,能寒胃,令人不食,非腹有極熱者,不可輕用。”
瀉火之最——黃連
別名:王連,支連,川連,雞爪連,雞爪黃連,光連,雅連,峨嵋連,嘉定連,刺蓋連,野黃連,鳳尾連
藥用部位:黃連,三角葉黃連,峨嵋野地連或云南黃連的根莖。
性味:苦,寒。
歸經:入心、肝、胃、大腸經。
功效:清熱藥,清熱燥濕藥
主治:瀉火,燥濕,解毒,殺蟲。治時行熱毒,傷寒,熱盛心煩,痞滿嘔逆,菌痢,熱瀉腹痛,肺結核,吐、衄、下血,消渴,疳積,蛔蟲病,百日咳,咽喉腫痛,火眼,口瘡,癰疽瘡毒,濕疹,湯火燙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煎水洗或浸汁點眼。
降氣之最——沉香
別名:蜜香,沉水香。原植物白木香又名:土沉香,女兒香,牙香樹、莞香、六麻樹
性味:辛苦,溫。①《別錄》: “微溫。”②《海藥本草》:“味苦,溫,無毒。”③《日華子本草》:“味辛,熱,無毒。”④《綱目》:“咀嚼香甜者性平,辛辣者性熱。”
歸經:入腎、脾、胃經。①《雷公炮制藥性解》:“腎、命門二經。”②《本草經疏》:“入足陽明、太陰、少陰,兼入手少陰、足厥陰經。”③《藥品化義》:“入肺、腎二經。”④《本草經解》:“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手太陰肺經。”
功效:降氣溫中,暖腎納氣。
主治:治氣逆喘息,嘔吐呃逆,脘腹脹痛,腰膝虛冷,大腸虛秘,小便氣淋,男子精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錢;磨汁或入丸、散。
用藥忌宜:陰虧火旺,氣虛下陷者慎服。
①《本草經疏》:“中氣虛,氣不歸元者忌之;心經有實邪者忌之;非命門真火衰者,不宜入下焦藥用。”
②《本草匯言》:“陰虛氣逆上者切忌。”
③ 《本經逢原》:“氣虛下陷人,不可多服。”
④《本草從新》:“陰虧火旺者,切勿沾唇。”
藥物配伍:配木香:補氣行氣。配肉蓯蓉:溫腎滋陰。
止痛之最——元胡
別名:延胡索、延胡、玄胡
藥材形狀與質量:塊莖呈不規則的扁球形,表面灰黃色至黃棕色,有不規則網狀細皺紋,上端多數凹陷,有莖痕,底部中央稍凹陷呈臍狀。質堅脆,斷面金黃色至黃棕色,角質樣,有光澤。以個大、飽滿、皮細、質堅、斷面金黃色、角質樣、有光澤者為佳。
性味:味辛、苦,性溫。
功能:有活血散瘀,利氣止痛的功能。
主治:用于全身各部氣滯血瘀之痛,痛經,經閉,癥瘕,產后瘀阻,跌撲損傷,疝氣作痛。
用法:水煎服。
用量:煎劑:3~15克。丸散:0.35~13.5克。外用:適量。
止血之最——三七
別名:開化三七、人參三七、田七、金不換、盤龍七。
藥用部位:以根、根狀莖入藥。
性味:味甘微苦,性溫。三七“味微甘而苦,頗似人參之味。”“凡杖撲傷損,瘀血淋漓者,隨即嚼爛罨之即止,青腫者即消散。若受杖時,先服一、二錢,則血不沖心,杖后尤宜服之,產后服亦良。大抵此藥氣溫,味甘微苦,及陽明、厥陰血分之藥,故能治一切血病”。
歸經:歸肝、胃經。
主要功效:是名貴中藥材,生用可止血化瘀、消腫止痛,是云南白藥主要成分,同棵植物的花葉也能入藥,當茶飲。
三七花茶的功效:三七花茶具有食用方便、潤口、止渴等特點,主要功效跟三七相似,主要功效特點是:降血壓、降血糖、降血脂等。三七花可以像喝茶一樣每天喝幾杯,而且它還像普洱茶一樣耐泡!
補陽之最——鹿茸
性味:甘咸、溫。
功用:補精髓,助腎陽,強筋健骨。
主治:腎虛、頭暈、耳聾、目暗、陽痿、遺精、腰膝痿弱、虛寒帶下及久病虛損等癥。
禁忌:服用本品宜從小量開始,緩緩增加,不宜驟用大量,以免陽升風動,或傷陰動血。陰虛陽盛者忌用。
補陰之最——女貞子
別名:女貞實、冬青子、白蠟樹子、鼠梓子。
性味:苦甘、平。①《本經》:“味苦,平。”②《別錄》:“甘,無毒。”;
歸經:入肝、腎經。①《本草經疏》:“入足少陰經。”②《本草再新》:“入肝、肺、腎三經。”
功效:補虛藥,補陰藥
主治:補肝腎,強腰膝。治陰虛內熱,頭暈,目花,耳鳴,腰膝酸軟,須發早白。
用藥忌宜:脾胃虛寒泄瀉及陽虛者忌服。《本草經疏》:“當雜保脾胃藥及椒紅溫暖之類同施,不則恐有腹痛作泄之患。”
生津之最——石斛
別名:林蘭、禁生、杜蘭、金釵花、千年潤、黃草、吊蘭花
藥用部位:莖
性味:微寒;甘;
歸經:歸胃、腎經。
功效:益胃生津,滋陰清熱。
主治:用于陰傷津虧,口干煩渴,食少干嘔,病后虛熱,目暗不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鮮品加倍),宜久煎;或熬膏;或入丸、散。
禁忌:熱病早期陰未傷者,濕溫病未化燥者,脾胃虛寒者(指胃酸分泌過少者),均禁服。
溫痰之最——半夏
性味:性溫,味辛;有毒。
功能: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
主治:用于痰多咳喘、痰飲眩悸、內痰眩暈、痰厥頭痛、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癥;生用外治癰腫痰核。
臨床功效:
1. 用于痰多咳嗽。用半夏的地下部分制成半夏露糖漿,用于痰濕壅滯、咳嗽氣逆等,與陳皮、茯苓等配伍;治痰多咳嗽,又常與貝母配伍應用。可用治寒痰,宜與白芥子、生姜等同用;因其化痰力佳,故亦可治熱痰與風痰,治熱痰可與瓜蔞、黃芩等配伍;治風痰,宜與天南星等同用。
2. 用于胸脘痞悶,胸痹,結胸。痰濕內阻、胸脘痞悶者,可配陳皮、茯苓等同用;如寒熱互結,可配黃芩、黃連、干姜等。此外,又常用于胸痹疼痛,配瓜蔞、薤白等同用;治結胸可與瓜蔞、黃連等同用。
3. 用于癭瘤瘰疬、瘡瘍腫痛、梅核氣等。治癭瘤瘰疬痰核,與海藻、昆布、貝母等配用。癰疽未潰者可用生半夏配生南星等同研,調醋外敷,有散結消腫的功效。用治梅核氣,可配厚樸、紫蘇等。
4. 用于胃氣上逆、惡心嘔吐。治胃寒嘔吐,可配合生姜或藿香、丁香等品;治胃熱嘔吐可配合黃連、竹茹等藥;治妊娠嘔吐,可配合灶心土等品;治胃虛嘔吐,可配人參、白蜜同用。
平肝之最——羚羊角
性味:咸、寒。
功用:清熱鎮痙,平肝熄風,解毒消腫。
主治:高熱神昏、譫語發狂、驚癇抽搐、目赤腫痛等癥。
禁忌:肝經無熱者不宜。
鑒別特點:質堅不易折斷。氣無,味淡。以角肉豐滿、色潤、有光澤、質嫩、無裂紋、顯有鮮紅血斑(稱全活羚羊)者為佳。
辛涼之最——薄荷
別名: 野薄荷(各地),夜息香、南薄荷(山東),水薄荷(云南),水益母、接骨草(云南昆明),土薄荷、魚香草(四川),人丹草,野仁丹草、見腫消(江蘇),蘇薄荷,蕃荷菜等。
藥用部位:全草入藥
性味:辛,涼。
歸經:歸肺、肝經。
功效:有發散風熱,清利咽喉,透疹解毒,疏肝解郁和止癢等功效,
主治:適用于感冒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無汗、風火赤眼、風疹、皮膚發癢、疝痛、下痢及瘰疬等癥,外用有輕微的止痛作用,用于神經痛等。在醫藥上廣泛用于驅風、防腐、消炎、鎮痛、止癢、健胃等藥品中。
攻下之最——大黃
性味:苦,寒。
歸經:歸脾、胃、大腸、肝、心包經。
功效: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
主治:用于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外治水火燙傷;上消化道出血。酒大黃善清上焦血分熱毒。用于目赤咽腫,齒齦腫。熟大黃瀉下力緩,瀉火解毒。用于火毒瘡瘍。大黃炭涼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熱有瘀出血癥。
涼血之最——犀角
別名:低密(《綱目》),烏犀角(《證治準繩》),香犀角(《現代實用中藥》)。
性味:酸咸,寒。①《本經》:味苦,寒。②《別錄》:酸咸,微寒,無毒。③《藥性論》:味甘,有小毒。
歸經:入心、肝經。①《本草蒙筌》:入陽明。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心、肝二經。③《本草匯言》:入手太陰、少陰,足厥陰、少陰經。
功效:清熱,涼血,定驚,解毒。
主治:治傷寒溫疫熱入血分,驚狂,煩躁,譫妄,斑疹,發黃,吐血,衄血,下血,癰疽腫毒。
理氣之最——枳實
別名:枸頭橙、臭橙、香橙。
性味:苦、辛、酸,溫。
歸經:歸脾、胃經。
功效:破氣消積,化痰散痞。
主治:用于積滯內停,痞滿脹痛,瀉痢后重,大便不通,痰滯氣阻胸痹,結胸;胃下垂,脫肛,子宮脫垂。
1、慢性胃病,胃下垂:枳殼15克,野山楂9克,水煎去渣,一日2次分服。
2、肝胃氣痛(包括神經性胃痛):枳實、橘皮各6克,甘草3克,開水沖泡,一日3次分服。
3、奔豚氣痛(包括腸蠕動不安):蘇枳殼焙燥研細末,以米湯送服,每服3克,一日3次。
4、產后子宮下垂或脫肛:蘇枳殼12~18克,黃芪、甘草各6克,水煎,一日2次分服。
5、小兒脫肛:幼小青嫩的枳實,焙燥研細末,以糖水送服,每服1.5克,一日3次。
6、脫肛:枳殼30克,赤石脂(煅研包)、升麻各6克,黃耆12克,水煎,1日2次分服。
舒肝之最——郁金
別名:玉金,姜黃、毛姜黃。
性味:辛、苦,寒。
歸經:歸肝、心、肺經。
功效:行氣化瘀,清心解郁,利膽退黃。
主治:用于經閉痛經,胸腹脹痛、刺痛,熱病神昏,癲癇發狂,黃疸尿赤。
宜忌:陰虛失血及無氣滯血瘀者忌服,孕婦慎服。
【開方服藥請找專業醫生進行咨詢,切勿自行抓藥服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