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吃官嘗了
每次到武鄉或襄垣縣出差,愛人總是叮囑要買一些官嘗回來。襄垣西營的官嘗在長治幾乎是家喻戶曉的存在,或涼拌,或爆炒,無論怎么吃,都是一種饞著味蕾的人間美味。
官嘗是長治市襄垣、武鄉、沁縣、沁源一帶民間的夏令小吃,清涼透心,老少皆宜。官嘗制作過程也很簡單,蕎麥面舀入盆中,加少量食鹽,攪成稠糊狀,分盛數碟,上籠篜數十分鐘即可成型。蒸好后晾涼扣出備用,食用時用小刀切片,放入盤內、澆上鹵汁,口感濃郁;也可以切條,配以綠豆芽、青紅椒,下鍋爆炒,筋道爽滑,久吃不膩。
“官嘗”這個名字據說是起源于一個民間故事。宋元時期有位禮部尚書名叫李執中,他是襄垣縣人氏。有一年他奉旨回鄉,來到襄垣縣西營村,見有攤販在賣一種"黑皮麥團",就買了兩碗充饑解渴,食后連聲稱贊好吃。小攤販知道了他的身份后,次日為了炫耀,就在攤前豎起了一塊很大的招牌,上寫“官嘗”,意為當官的嘗過了。后來四鄰八鄉小攤販們為了打品牌多賺錢,也都把"黑皮麥團"改稱"官嘗",一直流傳至今 。
官嘗是用蕎麥面制作得來,蕎麥盛產于晉西北、內蒙古一帶。據史書記載,盛唐時期,我國從西域引進栽種,不過據考古發現,似乎全國各地都有蕎麥種植的歷史,甚至時間更早。蕎麥在長治地區的襄垣、武鄉和沁縣、沁源等縣也有廣泛種植,而且本地收獲的蕎麥粒大,皮薄,粉白,制成的食品,抗寒耐饑,營養豐富。
蕎麥還能壯體益壽,防病治病。據研究表明,蕎麥不僅營養全面,而且富含生物類黃酮、多膚、糖醇和D-手性肌醇等高活性藥用成分,具有降糖、降脂、降膽固醇、抗氧化、抗衰老和清除自由基的功能。
俗話說:頭伏蘿卜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蕎麥生長周期短,喜涼爽濕潤的氣候,不耐高溫、干旱、大風,畏霜凍,喜日照,需水較多,比較適合在北方無霜期短的一些地方種植。一般在立秋前后,最熱的三伏天氣種植。農諺還說:丑秋蕎麥白露花,寒露蕎麥收到家。
蕎麥適應性較強,對土壤條件的要求不高。在貧瘠的土壤里能長,在新開的荒地里能長,在那些坡地、洼地、灘地也能長。就是這種特性,讓人們喜歡。一般好地都在春天就種上了大秋作物,只剩些邊角小地顧不得種,才留到現在,正好補個缺,種些蕎麥。播種方式隨意,條播、點播、撒播,怎么合適怎么來,有條件了使用大型農業機械也行,效率更高。
不管你把它撤到哪塊地里,只要是屬于它的季節,只要有土有肥有水,它就能落地生根,就能長出糧食。蕎麥生長周期相對較短,生長速度快,所以對肥力的要求較高,是需要施較多肥的作物。
以前有偏見說蕎麥產量低,現在想來,其實主要原因是沒肥。整體來說,蕎麥對鉀肥的需求最大,其次是磷肥和氨肥,不同的生長階段對肥力及肥料種類的側重也不同,施肥時要根據具體的生產階段按需施肥,以保證生長所需的充足營養 。
不能說蕎麥是最后種植的,就像沒人待見的孩子,有人生沒人養,該有的田間管理一定不能少。人哄地皮,地哄肚皮。你不給它除草、灌溉和病蟲害防治,它就不給你產量,讓你白忙活一場,何苦來哉。
種植時要開展有效的保苗措施,遇旱,該鎮壓就鎮壓,保證土壤密實,以利底墑與種子親密接觸;遇雨,要防止地面板結,小苗頂不透,出不來,該耙地就耙地,不能嫌費事。
中耕要鋤地,一為除草,清除雜草減少營養被雜草搶去,更主要是疏松土壤,增加土壤通透性,蓄水保墑,提高地溫,能促進蕎麥苗快速生長。所以不能懶省事,以為除草劑一打,沒雜草就萬事大吉了。
蕎麥是需水較多的作物,開花灌漿期尤其重要,要保證在這一時期多澆灌,不能缺水;蕎麥是兩性花,異花授粉植物,如果蕎麥開花季節,此時恰好有放蜜蜂人經過,能在每畝地放幾箱蜂,那真是天助我也。蕎麥花遇到蜜蜂,蜜蜂可采到蜜,蕎麥之間傳粉自然完成,兩美其美。
蕎麥矮珠,多穗多花,花成白色,紅蕊,麥粒如心型。節已深秋,樹上葉子一片一片無風自落,田野里百谷凋零,卻不想此時蕎麥花開正艷,或雪白雪白,或粉紅淺紅,仿佛一片人間奇景。蕎麥花凋而不零,枯而不落,青果頂花生長,顆顆麥粒似心,如滴滴淚落。
蕎麥花開了,天涯游子思鄉也淚落。想起那一大片一大片雪白嫣紅,一小片一小片黑皮麥團,想起那美味官嘗,想起那澀澀的麥香……
平凡日子里,一碗爆炒蕎麥面官嘗中熱氣騰騰的鄉愁,彌漫在了氤氳的記憶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