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印章材質的角度來看,可以將印史大致分為兩個時期:銅印時代和石印時代。元代之后,雖然石印逐漸流行起來,但銅印并沒有完全消失。明清時期,官方使用的印章多以銅制為主,只有極個別高官使用金、玉、銀等材質的印章。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印章的使用分為實用性和藝術性兩個方向。印章的藝術性逐漸由文人手中的石印負責,而官方公印則在規定的框架下一成不變,導致了藝術性的喪失。
銅印:是起源于青銅文化時代的古代璽印,最初選擇了銅作為主要印材,因為銅材料易于澆鑄和刻劃,也方便使用和保存。盡管石印在私人領域,特別是藝術印章領域迅速嶄露頭角,但銅印在官方印章體系中的地位一直穩固。陶印的作用最初是在陶器上做標記,表示所有權、制造者身份甚至監督部門。其遠古祖先可能與新石器時代末期在陶器上印刻圖案以增加堅固美觀性的陶拍子有某種聯系。從起源、材料選擇和制作便利性三個方面來看,泥陶在早期印章制作中應該是主要的選擇之一,甚至在銅印之前也有存在。
玉印:是中國最早制作和使用的玉制品,與深厚的玉文化相結合。古代中國玉器因其堅硬、溫潤、色彩美麗等特點在祭祀、禮儀、喪葬和裝飾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玉在精神文化方面也以其溫潤、廉潔、美好、高貴的特性被視為德行的象征,受到君子仁人的喜愛。因此,從戰國時期開始到明清時期,玉印在印章制作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尤其受到身份尊貴者的青睞。在古代官方印章系統中,玉印通常是帝后專用的印材,百官不得觸碰。漢代的玉印在藝術價值上最高,造型優美,受到篆刻家的傾心追求。
金印:作為貴金屬,在印章制作中較為少見。例如,在西漢時期,金印只限于少數貴族、高宮和部分歸順中央的少數民族的使用,出土和傳世都很少。無論是官方印章還是私人印章,金材料的使用都比較稀少。
壽山石印:因產于福建福州市北郊壽山鄉而名。它和青田石一樣,也形成于火山活動強烈的中生代,屬含水鋁硅酸鹽礦物。它是三大印石中最早為人們認識并使用的石材。福州幾座南朝墓中出土的石刻豬,證明壽山石雕至少有1500年以上的歷史。與青田石相比,壽山石硬度稍高,色彩品類更為豐富,傳說壽山石是當年女媧補天時身上佩戴的五色石散落人間而成。傳統上,壽山石可分為田石、水坑、山坑三大類。
田石中以田黃最為著名,為印石家族中的無尚上品,其瑩潤可人的石體內有類似蘿卜切開后的那種蘿卜紋。產量極少,清末民初每挖掘尚可得石一二,其時已有“一兩田黃三兩金”的說法,今已絕產。
與青田、壽山鼎足而三的當推“昌化石”,它產于浙江昌化縣,產量相對較少。從明代晚期,人們便開始把它用于治印,但從刻印的手感上講綿滯不暢,常常含有砂釘,堅硬而無法受刀。昌化品質相差懸殊,其中最佳者是幾與壽山田黃齊名的雞血石。其中以底子不同,又可分為數種,目前流傳的雞血石多為肉膏地,紅色艷深,結如雞血滴入石中。清末民初,大塊雞血石還能偶爾見到,近來越來越少。日本人極愛此石,不惜重金,以致佳者多流國外。
除青田、壽山、昌化三大名石外,印石還有巴林石、楚石、廣綠石、丹東石、萊州石等等,但它們或用量甚少,或發現使用甚晚,超出了“古代”的時限,就不再詳細介紹了。但這些印材都極少使用,實例寥寥。
其他材質如銀、瑪瑙、水晶、琥珀、煤精、木材等也有被用來制作印章。這些材質的印章在歷史中不常見,但都有各自的特點和用途。
總之,在印章的發展歷程中,各種不同的材質都曾被用來制作印章,每種材質都有其獨特的特點和歷史背景。從古代到現代,印章作為一種文化和藝術的表達方式,不僅在實用性方面有著重要作用,還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您對此有何看法呢?歡迎您在評論區告訴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