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以來,監管部門連續三次表達對醫療反腐的行動和決心,我國醫藥反腐風暴再次升級。8月以來,每天都有醫療系統干部落馬的消息被通報。公開信息顯示,本輪醫藥反腐不僅要嚴查醫藥代表,醫院也開始查科室、查醫生。數據顯示,截至8月12日,今年全國至少已有176位醫院院長、書記被查。近期,多名醫保領域的領導干部陸續落馬,全國醫藥領域反腐敗正快速向多個細分領域推進,駛入深水區。
不到一個月時間,就有多害176名醫院院長、書記被查,讓人觸目驚心。有理由相信,隨著醫藥反腐工作的持續深入和推進,還將有更多的院長、書記落馬,這個數字仍然有增加的可能。
數字越大,問題越嚴重。固然,醫療領域領導干部的批量落馬,體現了反腐的決心和魄力。無論哪一個領域,腐敗零容忍都是一直堅守且不可動搖的原則,過去不抓,不等于現在不抓,現在不抓,不等于將來不抓,千萬莫伸手,伸手必被捉。不少被查的醫院院長和書記,貪腐行為已經持續多年,有些甚至已經退休,自以為已經高枕無憂成功“上岸”,但仍然未能逃過這次反腐風暴。這就是在警示所有人,不要心存僥幸,出來貪,遲早要還的。
然而戳破醫藥領域的腐敗膿瘡,大量“蛀蟲”浮出水面,也正說明了一個不堪的事實:醫院不僅是救死扶傷之地,也可以是藏污納詬之所,醫藥腐敗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是一個帶有共性的嚴重問題。此次反腐風暴的烈度,與醫藥領域的腐敗深度和廣度是成正比的,上至院長、書記,下到科室主任、主治醫生,貪腐就像某種極具耐藥性的病毒一樣,以強大的滲透之勢,擊穿了層層防線,也擊穿了從業者的職業倫理。
需要強調的是,醫藥反腐風暴并不意味著對醫生這個職業群體的污名化,我們也不必因此降低對醫生的社會評價,恰恰相反,反腐風暴的意義在于正本清源,抓住醫藥系統的害群之馬,對行業進行刮骨解毒,畢竟涉嫌貪腐的只是這個群體中的少數人。但也要看到,正是這少數人,支配著醫藥領域的絕對話語權,也決定著了行業的清廉指數。
隨著反腐風暴的推進,“各大醫院書記院長被抓后痛哭流涕”的話題也沖上了熱搜。有人說,“坐牢一二十年再出來,到時候怎么養老”,有人說,“我痛恨我自己,做了那么多荒唐的事情,我要那么多錢干什么”……言辭之懇切,情緒之悲傷,令人動容。到了這個地步,他們的悔恨之情當然是真實的,但究竟悔的是什么,恨的又是什么,似乎值得一問。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不為。這么簡單的道理,這些身居高位的醫院領導干部不可能不知道、不明白,他們在進行一場瘋狂的賭搏,賭贏了榮華富貴,賭輸了一無所有。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們悔恨的也許只是被發現了,而非腐敗本身。
反腐不相信眼淚,因為他們今天流的眼淚,都是高昂醫療價格中的水分。民眾苦醫療高收費久矣,其中相當一部分就是貪腐成本。據澎湃新聞的報道,廣東中山某醫院院長被抓后,該院人均就醫成本降1400余元,這就是腐敗助推醫療高收費的最好證明。醫療行業的特殊性在于,它有很強的專業壁壘,信息嚴重不對稱,患者根本不知道醫療服務的成本結構,但與此同時,看病就得上醫院,醫療服務又是一種剛需。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制度約束,醫藥腐敗就會潛滋暗長。院長、書記的痛淚流涕背后,不知道是多少患者的欲哭無淚。醫藥腐敗,真可謂是謀財又害命。
醫藥腐敗必須嚴懲,但不能僅靠嚴懲,更重要的是構建堅實的制度高墻,防患于未燃。人性經不起考驗,在足夠大的利益面前,極少有人能經得起誘惑。以此反腐風暴為契機,強化一把手監督,建立和完善醫療系統的內外部監督機制,將藥品、醫院器械的采購流程公開化、透明化,都應提上議事日程并切實執法到位。尤其是民眾反映強烈的醫療高收費、亂收費的現象,更要發現一起,嚴查一起,這就是一封封舉報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