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系列——秦末漢初風云錄開篇:
秦漢風云三十年,無數小人物崛起、大人物湮滅,風云變幻潮起潮落
連載系列——秦末漢初風云錄
第一章:秦二世胡亥
第一節:秦始皇吃了沒歷史經驗的虧
公元前211年,秦始皇三十六年,天降隕石,大隕石在地上砸出一個大坑,石壁上刻著六個大字——始皇死而地分。
很顯然,有人想通過亂力怪神來發泄對秦朝統治的不滿。
這樣赤裸裸的詛咒,秦始皇當然不能忍,隨即派人前去調查。
但查來查去都沒結果,這也難怪,沒攝像頭、沒測謊儀、連偵察手段都落后的兩千年前,能查出來才怪呢?
這不要緊,抓不到人,那就寧殺錯不放過,以隕石為中心,放眼望去能看到的村莊一個不留,不管男女老幼統統殺絕,這塊大隕石則就地焚毀,渣都不能留。
這就是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
秦始皇高調處理隕石事件,是想震懾天下人——逆我者亡。
但這似乎產生了反作用,這句“始皇死而地分”的不祥預言不脛而走,傳遍了帝國的每一個角落,它在告訴每一個反秦人士,“天要王秦”,也鼓勵著每一個反秦人士,“民間仍有義士在身體力行地反抗秦帝國”。
靠武力奪取天下秦始皇不會想到這些,在秦始皇看來,自己的實力是碾壓反抗者的,天下之兵器已經鑄成十二金人放在咸陽,自己又手握百萬虎狼之師,就算你敢怒,你也不敢言。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開始了他的第五次巡游,也是最后一次,“始皇死而地分”的預言,悄悄開始成真。
秦始皇帶上左丞相李斯,內臣趙高,還有自己小兒子胡亥,踏上了巡游之路。
胡亥是主動請求陪同一起前去,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胡亥這個舉動無疑是正確的。
皇帝日益衰老,出巡又是路途顛簸,路上有什么三長兩短,身邊的皇子無疑是近水樓臺先得月。
秦始皇一共有20多個兒子,胡亥是最小的一個,如果秦始皇真要考慮接班人,除非其他兒子都是平庸之人,而胡亥是天才,否則怎么也不會考慮到讓最小的兒子接自己的班,不管是皇族宗室還是朝廷大臣,這個輩分的皇子都沒有足夠的實力坐穩江山。
也許秦始皇覺得自己身體硬朗得很,沒必要考慮路上出現的意外。
秦始皇一路南下,觀云夢澤(相傳在湖北境內的一個湖泊),登九嶷山(位于湖南省南部)祭祀。
秦始皇這樣干,當然不是因為愛好山水,相傳舜帝南巡時,就干過類似的事情,所以秦始皇是在告訴天下人,我的功績堪比堯舜,現在當天下之主,你們就別有什么異議了。
接著就沿著長江下游一路巡視,總之,每到一處大江大湖大山,秦始皇都要搞祭祀。
周朝有“祭不越往”的傳統,就是說諸侯們只能祭祀自己領土的山神河仙。但秦始皇全天下搞祭祀,是在向每一個角落的臣民宣示主權。
清朝的康熙和乾隆數次南巡,也是一樣的道理。天下反動勢力猶在,只有皇帝親臨,才鎮壓得住。
儀式搞完了,秦始皇開始踏上歸程,就在這時,皇帝病了。
病急亂投醫,哪怕是皇帝也如此,身邊的御醫束手無策時,秦始皇就安排自己的貼身護衛蒙毅趕回咸陽,操辦望祭大典,祈求祖宗保佑。
沒錯,就是那個被搬上大銀幕、成龍主演的電影《神話》里的蒙毅。
而此刻,而蒙毅的兄弟蒙恬正在北方陪著秦始皇的長子扶蘇阻止游牧民族南下。
從這里可以看出秦始皇對蒙家的厚愛和信任,蒙氏兩兄弟,一個陪著皇帝,一個陪著皇帝的長子,這是多大的恩寵啊。
但這個時候讓蒙毅離開,秦始皇是出昏招了。
蒙毅是秦始皇最信任的貼身護衛,蒙毅離開了,一旦自己熬不住,要傳大位給某個皇子時,身邊就沒有信得過的臣子了。
當然有可能秦始皇此刻還是相信自己能熬過去,也相信蒙毅回到咸陽主持了望祭大典后,在祖宗的保佑下,自己就能好起來。
但哪怕是皇帝,也終究是肉體凡胎。
秦始皇的病情一天天加重,身邊人已經開始謀劃這位千古一帝死后的權力分配。
而這又得怪秦始皇了,即位那么久,兒子那么多,但就是沒立儲,而且還把自己的長子派到北方去,而不是鎮守首都咸陽。
秦始皇是吃了沒有歷史經驗的虧,往后的皇帝巡視天下也好,御駕親征也好,都會讓太子留在首都監國。
比如朱棣數次遠征漠北,帶其他皇子上戰場,唯獨太子留在京師監國。朱棣死在第五次征漠北回師途中,太子朱高熾順位稱帝,馬上就穩住了局面。
也不能怪秦始皇,沒有其他成功和失敗案例告訴他該怎么做皇帝,只能自己摸索,犯錯也是在所難免。
這病是真好不起來了,秦始皇開始交代身后事,讓趙高寫信給長子扶蘇,讓他從北方趕回咸陽出席自己的葬禮,接自己的班。
但奇怪的是,這封信竟然一直沒寄出去。
此刻,秦始皇身邊的人可能已經結成了同黨,秦始皇的身后事,由他們來安排。
巡游的隊伍里,除了秦始皇,丞相李斯最大,而趙高又遺詔的執筆者,這信發與不發,信的內容如何寫,已經由不得臥病在床的秦始皇說了算了。
秦始皇病逝后,主持大局的李斯秘不發喪,假裝皇帝還好好的,這也是穩重的一種表現,畢竟皇帝的死訊一旦傳開,各方勢力就會蠢蠢欲動,不利于帝國穩定。
而這時,如果李斯趙高遵從秦始皇遺愿,把尸體運回到咸陽后擁立扶蘇為新君,歷史的走向將徹底改變。
但從李斯和趙高的個人利益看,都不希望扶蘇即位。
趙高曾經犯了法,秦始皇安排蒙毅處理,蒙毅大公無私判了趙高死刑,但無奈秦始皇對這個內臣十分喜歡,舍不得,就赦免了趙高的死罪,繼續留他在身邊。
所以趙高跟蒙毅是有仇的。
而李斯這邊,李斯從一介書生爬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靠的是秦始皇的欣賞,而扶蘇欣賞的卻是蒙恬,一旦扶蘇當了新皇帝,自己就要失寵了。
所以李斯跟蒙恬是政敵。
如果扶蘇即位,毫無疑問蒙氏兄弟是最大的贏家,趙高和李斯哪怕不死,也會被邊緣化,從此遠離權力中心。
一方面是趙高和李斯可以篡改遺詔,一方面他們又不愿意扶蘇即位。
巡游的隊伍里,剛好又有皇子胡亥。
三人的利益達到一致。
李斯和趙高借死人秦始皇之手,假傳圣旨,立胡亥為天子,又修一封降罪的書信發往北方,要扶蘇和蒙恬交出軍隊指揮權并自殺謝罪。
如果此刻蒙毅還在秦始皇身邊,局勢還能扭轉,于公于私蒙毅都不會讓趙高和李斯得逞,而且蒙毅手握秦始皇近衛軍,李斯就算是丞相也是文臣一個。
但歷史沒有如果,讓蒙毅離開是秦始皇犯下的大錯。
降罪的書信傳到扶蘇手里,扶蘇這人嘛,心也太直了,含淚看完后就準備自殺。
蒙恬趕緊攔住,說你是皇帝的長子,我是鎮守北方的大將,都肩負國家重任,怎么可以說死就死,而且這書信內容也太離譜了,要死也要確認下消息是不是真的。
扶蘇說,“父親要兒子死,死就死了,想那么多干嘛?”說完就自殺了。
但蒙恬沒扶蘇那么沖動,他怎么也想不明白為什么皇帝要自己死,但蒙恬還是忠義啊,交出軍權,等待有關部門發落,并沒有擁兵自重。
其實這個時候,如果扶蘇和蒙恬把心一橫,不管書信是真是假,就是不從,別說趙高和李斯拿他們沒辦法,就算是秦始皇在世,也拿他們沒辦法。
蒙家世代為將,在軍隊頗有威望,扶蘇又深得關中百姓愛戴,他們聯手造反,成功率非常大。
但一個是忠臣,一個是孝順兒子,兩個都是道德上的好人,斗不過趙高和李斯這兩個陰險小人。
在爾虞我詐的政治斗爭中,誰的道德底線低,誰就更容易勝出。
使者把扶蘇自殺、蒙恬收押的消息帶回在往咸陽趕路的奪位三人組中。
如此輕松地就解決了胡亥稱帝的最大威脅,這奪位三人組不是一般的幸運。
對內能借秦始皇死人之口為所欲為,對外又干掉了扶蘇和奪了蒙恬的軍權,這時的奪位三人組已經是大秦帝國的實際操盤團隊了。
在咸陽操持完祭祀大典的蒙毅趕回巡游隊伍,但此時他已經無法與秦始皇見面,奪位三人借秦始皇之口隨便找了個理由解除了蒙毅的職務,等回到咸陽后,一并解決蒙氏家族的人。
就這樣,小人物趙高抓住了歷史機遇,憑借心狠手辣,一躍成為了與丞相李斯并肩的權臣。而原本與帝位無緣的胡亥也因為一次幸運的陪同出巡,皇位突然就砸到頭上了。
而本來接班執掌天下的扶蘇和其親信蒙氏兄弟,就這樣稀里糊涂地退出了歷史舞臺。
歷史總是充滿戲劇性,沒有什么是順理成章,偶然的歷史機遇,能成就一個人,也能毀掉一個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