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出市場爆火的這一年,《樂隊的夏天》第三季踩著夏天的尾聲,來了。
在《樂隊的夏天》第三季開始制作之前,整個制作團隊一度陷入了仿徨與懷疑的情緒里——這個現象級音綜還有沒有必要繼續下去,開啟第三季?
但第三季終于還是如期而至,在這個濕熱還未退去的夏天,27 支成立于不同年份、來自不同地域、擁有不同經歷、展現不同風格的樂隊,從各地奔赴而來,在這個舞臺上,將自己唱給更大的樂迷群體聽。
如馬東所說,這三年來,我們每一個人都經歷了許多變化,許多內心的起伏,在當下這個時代,我們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音樂的撫慰。
“過去三年大家都過得挺糟心的,如果這種時候能有音樂,你以前沒聽過,但是能讓你越聽越舒服,可以帶來一些心理共鳴,就是特別好的事。”他說。
「《樂隊的夏天》第三季樂隊名單」?
??
只能進 不能退 扛不起 放不下
不得不走下去
我們半推半就的人生
沒有和你一樣被眷顧的未來
我們半推半就的人生
怎么過啊 怎么過啊
《樂隊的夏天》第三季深深抓住人心的第一首歌,是樂隊“康士坦的變化球”的《美好的事可不可以發生在我身上》。
這支成立于 2013 年的樂團,曾入圍第 32 屆金曲獎及第 12 屆金音獎最佳搖滾歌曲提名,名字引申自英文哲思“Constantly changing(唯一不變的就是永遠在變化)”,命運總是變化無法預測,與其哀傷不如隨遇而安,淡定而為。
歌詞里唱著對生活的無奈與接受,編曲卻又用近乎歇斯底里的吶喊與強烈的節奏展現出力量感,二者搭在一起有種特別的沖突美感,顯得不屈而猛烈,或許就是這種讓腐朽的一切都爛個徹底的激進,給陷在“半推半就的人生”里的人們,帶去了共鳴與安慰。
當我們問:“美好的事可不可以發生在我身上?”
是抱怨,是壓抑,是痛苦,是焦慮.
但也是不服,是呼喊,是承認了自己的脆弱之后,擦干眼淚,再次戰斗的勇氣。
這首歌在音樂平臺上的高贊評論說出許多人的心聲:“活著,美好的事總會降臨。”
主唱阿尼回憶起寫作這首歌的 2017 年,自己曾經歷一段艱難的時光。許多同輩已經當上了制作人,或是賺到不少錢,自己樂隊的票房卻“沒那么好”。被“同輩壓力(peer pressure)”壓垮的顯然不止阿尼一個人。
生活里一邊崩潰一邊咬牙堅持的人,不正是這個社會里沉默的大多數。
阿尼寫下這首歌,歌里一遍遍“怎么過啊,怎么過啊”的吶喊,是替自己,也替壓抑著的人們發聲,替他們承認自己的脆弱,
在這首歌每一次演出的現場,都會有人在臺下大哭。樂隊覺得這反而成為了自己的動力。阿尼說:“雖然我不知道可以幫到你什么,但如果能讓你哭出來,或許就是一大步了。”
如果說人人都是一座島,這些微小的力量,就是連接島與島的橋梁。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困境,你眼中“被好運眷顧的人”,或許也正經歷自己的掙扎,走出困境的路,最終要靠自己走。
但是就在此刻,我們都會在音樂里找到自己的出口。
在《樂隊的夏天》走過的數年里,一個個樂隊從幾乎無人知曉到家喻戶曉,也助推了樂隊演出進入更廣泛大眾的視野。
當一件事從小眾走向大眾,隨影響力而來的一定有討論、議論乃至批評。
這或許是大眾娛樂的宿命,但一個共識在數年中無疑達成了——這個舞臺為搖滾樂行業提供了優秀的創作空間和展示平臺。對那些新樂隊或者不夠知名的樂隊來說,這一季《樂隊的夏天》更是走向大眾不可或缺的契機。
就如同新學校廢物合唱團在《再見琳尼爾》的間奏里對著臺下的觀眾喊出的那句:“特別開心今年夏天能夠來到這里,這讓我覺得以前吃過所有的苦都是值得的!”
時隔三年回歸,《樂夏 3》淡化了競技與比賽,回到了本質——享受音樂。
無論是賽制和節目的剪輯,都淡化了“比賽”這件事。
音樂從來都不僅僅與藝術有關,它更關乎社會心態,關乎和這個時代的共鳴。
“真正打動觀眾的不是賽制,一定是節目傳達出來的情緒。”如馬東在節目預熱的發布會上回應《樂夏 3》賽制創新時如是說。
剛剛上線的第一期節目里,有老面孔,也有新朋友,有久別重逢的寒暄,也有初次見面的自我介紹,但緊湊的節奏和音樂部分的絕對篇幅無一不昭示著節目組在這一季節目的決心——將能夠帶來共鳴的音樂,介紹給更多的人聽。
又如“超級樂迷”高葉在演出開始前說的那樣:“讓我這樣不聽搖滾的人開始關心、喜歡搖滾,我覺得這就是樂夏的意義。”
很少有人知道,今年年初因為出演《狂飆》中“大嫂”一夜爆火的高葉,也曾經參與過《樂夏》第一季的現場錄制,節目組找出了她被拍到的鏡頭,當時在臺上表演的,是新褲子和 Cindy 合作的《艾瑞巴迪》。樂隊嘶吼著的一遍又一遍:“Everybody is here now!”仿佛也正映射著此刻:
所有的朋友都已經抵達
所有的酒杯都已經斟滿
所有的面具都已經放下
樂句從荒野里長出自己的枝椏
只帶著耳朵來參加這場聚會
音樂啊,別停下
互動時間
《樂隊的夏天》第三季每周五晚八點
在愛奇藝溫暖開播
留言說說你最期待的樂隊吧!
我們將從中送出五張愛奇藝會員月卡 :)
延伸閱讀
?
除了登上節目的樂隊,還有無數的樂手活躍在音樂節、在 Livehouse、在老板突發奇想要個歌手駐唱的餐廳、在貼了隔音棉的出租屋里,被看見的永遠是少數,還有大多數在自己的世界里創作、在大眾的視野里沉默。
我們曾記錄下其中四位音樂人的故事???
點擊可跳轉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