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童年時光的校園學習經歷,總會對粉筆末飛揚的場景記憶猶新。一張黑板、一支粉筆、三尺講臺,這便是過去老師授課的樸素課堂。雖說充滿了青春回憶,但坦白而言,無論在教學效率、質量和體驗上都存在明顯的弊端。
如今再走進課堂,一切早已煥然一新,變成智慧教室的模樣。電子屏幕、虛擬教具的使用顯著提高了教學效率,靈活多樣的互動方式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同步課堂帶來的教學資源遠程共享促進了教育公平。得益于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教育數字化轉型在全球范圍內都成為備受關注的焦點,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
以數字技術賦能教育變革,教育數字化轉型是關乎國計的重大戰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21年發布的《一起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為教育打造新的社會契約》報告中,高度肯定了教育數字化轉型在教育變革中的戰略意義。在2022年9月舉辦的“教育變革峰會”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教育數字化轉型作為五大議題之一,并指出,各國應當加強投資和行動,抓住數字革命的有利契機,充分利用數字技術的優勢,轉變教育和終身學習,使其更具包容性、公平性、有效性和可持續性。
教育是國家經濟發展和綜合國力提升的基石與支撐,縱觀全球,世界很多國家已出臺教育數字化發展戰略,以數字技術賦能教育變革。這種變革不止于實現上述所提及的智慧教室的轉變,而是促使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學過程、校園服務、治理決策等發生更深層次的系統性變革。反過來說,這更需要促進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系統推進,乃至重構與重塑,最終實現智慧教育的目標形態。
當然,要實現智慧教育并不容易,需要邁過三道關鍵門檻。
第一,是否能夠匯聚“全場景教育資源”,推動各種教育類型、資源、要素等多元結合,構建集約化的教育資源服務體系和現代化教育治理體系;
第二,是否能夠支撐實現全方位的開放協同,發揮政府、學校、企業及全社會的各自優勢,相互補充、共建共享,合力推進教育數字化全面轉型;
第三,是否能夠實現全周期運維運營和持續演進,不斷創造新業務、新場景、新服務,實現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續發展。
智慧教育不是一時一地的局部創新,而是跨越物理邊界、打破時空限制、深入教育教學全流程、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的教育新形態,這需要全面融入數智化技術,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在此方面,華為提出的“數字教育共同體”革新教育數字化理念,構建新體系、新平臺、新模式,為智慧教育發展擘畫新藍圖,注入了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新生機與活力。
數字教育共同體,擘畫教育數字化轉型新藍圖
數字教育共同體旨在通過多方協同推進教育行業數字化,支撐實現全面感知、全面聯接、協同演進、智能進化的高質量發展。其核心愿景在于以師生為中心,完善智能教學應用,提升教學的質量、效率和體驗。
之所以說數字教育共同體為教育數字化變革帶來深刻改變,關鍵原因在于其解決了上述教育行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面臨的三大挑戰。
首先,在匯聚“全場景教育資源”方面,數字教育共同體打破數據孤島問題,為實現數據驅動的教育升級提供了平臺支撐。舉例來說,傳統的教育模式大多是基于成績、考勤記錄等單一信息進行教學決策,存在明顯的不足。數字教育共同體則不同,它能夠推動更多的信息匯聚、挖掘、分析、監測評價等,進而發揮數據的核心作用。例如,通過實現教學環境、教學和科研設備的廣泛聯接與交互協同,幫助教師實現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為推進教育數字化治理賦能。
其次,在支撐實現全方位開放協同方面,數字教育共同體致力于協同政府、學校、企業、社會組織各方力量,推動教育數字化協調發展。其追求共識、共建、共治、共贏和共享,即要達成探索數字教育的共識、共同推進高教/普教/職教/科研領域的數字化建設、共同完善數字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共同構建合作共贏的生態,一方面協同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理論研究、技術攻關、實踐創新,另一方面共同享受數字化帶來的成果與價值。
再者,在實現全周期運維運營和持續演進方面,數字教育共同體致力于打造成為一個協同發展的有機整體,以良性互動的發展體系整體推進教育管理與業務流程再造,通過以數據治理為核心、數智技術為驅動,推進數字教育在業務、場景和服務上的持續運營創新,形成智慧教育新生態,促進數字化轉型可持續發展,持續提升教育水平和質量。
在陜西西咸新區,智慧學鎮(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智慧學鎮)成為首個落地的數字教育共同體實踐,通過將現代田園城市理念與國際前沿“學鎮”理念相結合,以建設“校區、鎮區、園區、社區”四位一體的創新體、技術與服務的結合體、科技與產業的融合體為目標,華為助力其打造成教育行業創新樣板。例如,華為在為其提供核心網絡系統的同時,也開放了400+API,為智慧學鎮各項智慧業務的橫向擴展,打下了穩固的基礎,從而推動各種業務和應用的普及與深入,全方位滿足產學研等方面的需求。
“五個一”智慧教育解決方案,為全場景教育智慧打下基石
數字教育共同體擘畫出一幅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新藍圖,為邁向智慧教育提供了頂層設計參考架構。從藍圖到路線圖,如何走好落地的實施路徑?華為進一步打造了“五個一”智慧教育運行框架,即一塊屏、一張網、一朵云、一個平臺、一個入口,以ICT技術為骨,提供領先的智慧教育解決方案。
正如前文所述,電子屏幕逐漸成為智慧教室最顯著的改變,從多媒體教室到智慧課堂,以PC、平板電腦、電子班牌、會議終端、智慧黑板、校園LED大屏等各類顯示和交互終端正在重構教學體驗。“一塊屏”組成了智慧教育的末梢神經,也構建了人機交互的終端界面,是智慧教育基礎建設的重要部分。穆斯塔克巴爾大學選擇了華為智慧教室解決方案,采用華為智慧屏對傳統課堂進行升級改造,跨越了物理邊界,打破了時空限制,支持現場和在線混合教學。
網絡是教育數字化轉型不可或缺的關鍵基礎。在教育領域,華為通過“一張網”將有線網絡、無線網絡、辦公網絡、物聯網絡等有機整合,提升業務系統的承載能力,推進智慧校園建設。在巴拉圭,華為幫助巴拉圭教育部完成超過3000+所中小學的寬帶接入及校內無線網絡覆蓋,在滿足多場景教學需求的同時,支撐教育資源共享,縮減城市與農村教育差距鴻溝,提升巴拉圭中小學整體教育數字化水平;在洪都拉斯,華為為百年學府洪都拉斯國立自治大學構建數字化、智能化的新一代數字化校園網絡,聯接遍布全國的九個校區,讓學校無線覆蓋“0”死角。
推進教育信息化應用入云,云計算是構建智慧教育集約化、規模化發展的最佳模式。華為“一朵云”通過建設一朵統一標準、統一服務的智慧教育云,推進智慧學習、智慧教學、智慧科研、智慧評價、智慧管理及智慧校園一體化發展,打造“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智慧教育環境。蘇州大學與華為邊探索邊建設,打造了能力互動、數據共享的數字化、鏡像化、智能化“云中蘇大”,探索出全聯接、全感知、全智能的未來大學形態;在阿聯酋,作為國家研究和教育網絡(NREN)的運營機構,Ankabut與華為合作,基于華為HCS全棧混合云平臺在阿聯酋和中東地區建立了先進教育云,為大學和教育機構提供接入服務,加強了該國成為科研和教育領域的區域領導者地位,為阿聯酋的人才發展鋪就數字進階之路。
“一個平臺”則是公共教育數字平臺,實現跨云、跨網、跨設備、跨系統數據共享,支撐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等智慧教育應用,提升教學管研的質量及水平。武漢理工大學采用華為共享分布式存儲、互聯網絡(IP、RoCE、RDMA)、鯤鵬+X86混合HPC底座、鯤鵬大數據底座和AI底座,構建起了以超算、AI和大數據為一體的綜合科研平臺,加速高校科研創新;上海交通大學與華為展開深度合作,共同打造“交我算”數據密集型超算平臺,經過多年發展,“交我算”已建設成為國內高校領先的校級計算平臺,讓原先三個月才能夠完成的計算量,提升至僅需四天,計算效率迎來躍升,有效支撐課題組科研,以及全校逾萬人次的學生“云上實踐”。
“一個入口”構建校園智能運營中心(IOC)和校園超級APP,搭建全校運營統一管控平臺,能夠將教學、科研、管理和服務等業務綜合呈現,通過一個APP進入各類云端應用,能夠方便快捷地享受智慧教育的各類服務。澳門科技大學與華為達成戰略合作,推動創新環境和智慧校園建設,智慧校園統一服務平臺WeMust成為其智慧校園建設的一大亮點。WeMust將所有數據打通,建立“一數一源”規則與“數據交換中臺”,以多個“微應用”相關聯的方式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智能應用,覆蓋全校所有業務,將物理空間和信息空間有機銜接,讓師生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都可獲取資源與服務,WeMust成為澳科大師生暢行校園的必備APP。
華為扎根教育業務場景,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看得出,華為深耕教育行業的切入點不是某一個點,無論是“五個一”智慧教育解決方案框架,還是“數字教育共同體”理念,代表了華為不斷融合物理空間、社會空間和數字空間,在發展中不斷協同、共同構建持續迭代演進優化的能力追求,以達到全方位賦能教育變革、以數字化推動教育現代化的目的。
華為在教育行業深耕十余年,目前已服務于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超過2800個教育部委、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其中,全球QS100高校中有超過30所學校選擇華為作為數字化轉型伙伴。如此亮眼成績的背后,是華為智慧教育理念、技術、產品、生態到服務的行業認可和實力證明。
毫無疑問,作為數字時代的教育新形態,智慧教育與工業時代的教育形態有著質的差別,這包括核心理念、體系結構、教學范式、教育內容、教育治理上的諸多不同。作為一場教育變革,需要形成多元參與、開放共享、良性互動的可持續發展格局,更需要參與各方久久為功。華為扎根教育行業,深入業務場景,以全局創新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正為這場變革助力提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