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紅了
正是暑熱的當緊,立秋節氣卻悄悄地來了,他們說立秋這一天梧桐樹會掉下一片葉子,是為一葉知秋。
要說知秋,莫過于立秋一到,濁漳河兩岸邊的花椒剎那間就紅了。從濁漳河兩岸走出的孩子們,仔細聽了,你們的父親正在喊你回家摘花椒。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就從摘花椒開始吧。
立上秋,把晌丟。炎夏里,白天長,中午歇個晌,一為避暑,二為下午勞動儲備能量。立秋一來,花椒紅得醉人,紅得催人,家家戶戶摘椒忙,哪還顧得上歇晌,甚至連三頓飯都變得極不正常。
摘椒一般是先遠后近,也不是什么必須遵守的規律,只是七八月里,趁著學生放假在家,大小是個人,總能幫些忙,人多集中先把離家遠一些的椒樹摘完了,家邊的椒樹就婦女老人湊時間隨時都可以摘兩把。
早上天不亮,女人就起床做飯,男人收拾摘椒的家伙什,孩子們可以稍微多睡一會兒。工具準備停當了,香噴噴的一鍋南瓜小卷也已熟了,孩子們一聽召喚也迅速起床,絕不耽擱。話不多說,抄碗吃飯,一家子都透著一個默契,天剛麻麻亮,就已經走在通往花椒地的路上了。
在濁漳河兩岸的山谷里,滿山郁郁蔥蔥,蒼翠欲滴。溝底土厚的地里種上了莊稼,山坡高一些土薄的地里便橫豎種滿了花椒樹。窄窄的梯田隨彎就曲地繞著山嶺一彎一彎,一棵棵花椒樹參差不齊但錯落有致地就勢排列著,漫山遍野。
到達地里,天也就大亮了,旭日東升,向陽坡上一片金光,金光里是忙碌的摘椒人。
摘椒,按說不是個重苦力生活,男女老少都可以干。老的小的摘低一些伸手就可以夠著的樹枝,青壯年則搬個高凳子站在上邊摘高一些的地方。樹上掛一個裝花椒的筐子,一朵朵鮮艷欲滴的花椒,隨著一雙雙靈巧的雙手飛入筐中。
筐子其實很簡單,大部分就是用樹枝條圈一個圓圈,然后用舊布包裹成一個開口,底部也襯上舊布,就形成一個口大底圓的布筐,圓圈上綴兩條繩子,可以掛在樹上。有的聰明人,這也省了,直接拿一把雨傘,撐開翻過來,傘柄鉤子直接掛在樹上,天然一個摘椒好工具。也有人懶省事,往樹下鋪一層塑料布或油布紙,摘下的花椒直接仍在地上,完畢一收就可。
滿樹的花椒密密麻麻,紅彤彤的,一串挨著一串,不用尋找,不用挑撿,伸手就能摘到一嘟嚕。摘椒時主要是兩只手活動,一只手拉過樹枝,穩住,別亂晃,一只手用拇指和食指掐住花椒掰下,扔進筐子。摘完一枝,再摘一枝。
眼睛看著,小心別被花椒樹的刺劃破胳膊、手、臉,說是這樣說,摘一天花椒,誰又能保證不被花椒刺扎幾下,劃幾道的?
漫山遍野盡是摘椒人,嘴也可以不閑,大到俄羅斯與烏克蘭,小到東家長西家短,可以說可以聽,可以問可以答,可以唱可以和。樹前樹后,地上堰下,邊摘邊唱、邊聽邊摘。
盡管還在三伏天里,人們在驕陽下曬得汗流浹背,手上胳膊上被花椒刺扎得滋啦啦的疼,兩腿站得久了都打不過彎來,但是看在豐收的喜悅里,疲勞、炎熱早已忘了個干凈,一穗穗紅艷艷的花椒摘滿了筐子,苦中作樂的笑聲歌聲,幸福落滿了山坡。
臨近中午了,婦女們開始撤場,回家做飯,留下男人繼續干活。小孩子,走和留隨意,一般父親或爺爺會說,快跟你媽或奶奶回家歇歇吧,別中暑了。
女人回家途中拐進自家田地,摘把豆角,掰個小瓜,緊打緊回家做飯。如果椒地離家近些,一會兒男人就回家吃飯來了,如果椒地較遠,做好飯就送到地里,男人圪蹴在地頭岸邊,快速扒拉完午飯,立馬又站到了椒樹枝頭。有的家戶,早上出來時便帶好了干糧和水,中午就在地里啃著干糧,對付一口。
摘花椒的季節天氣多變,上午陽光毒赫赫地照著,中午就可能是一場大雨傾盆。也沒有什么專門的雨具,準備裝花椒的塑料布袋子,折一下戴在頭上就是絕好的雨衣,下小雨就不管他了,繼續摘花椒,如果是大雨,便找一個山崖石洞避一會兒。
雨過天晴,便立即回來搖晃一下樹上的水,繼續摘。剛下過雨,花椒樹、花椒串都是水漉漉,兩只手也是濕的,再一不小心扎破手,麻麻的水鉆進肉里,那滋味真的沒有一點酸爽,只有疼痛麻木,耐不住性子的年輕人甚至敢撂挑子,不干了。有厲害婆娘的,會被罵幾句:這就受不了了,還是個男人不?
有了這個“是不是男人”的梗,山坡上又有了一下午的笑聲,不知不覺中太陽漸漸地落下了西山,勞累了一天的人們也該回家了。肩扛手?,或袋子,或籃子,里邊盛著都是火紅的希望。
絢麗的晚霞灑落在山間路上,蕩漾在人們的臉上,痛著、累著,也幸福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