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納的千層底
人生要走許多路,也要穿許多鞋,唯有媽媽納的千層底最是不能忘卻。正如歌里所唱:最愛穿的鞋是媽媽納的千層底,站得穩走得正踏踏實實闖天下。
暑日里,天氣熱,天光大好,正是為納鞋底“糊褙子”的好時候。
糊褙子,是今年開始納鞋底的第一步,已經過了多半年,一家幾口人鞋就需要開始做準備了。收拾出幾件不能再穿的破布爛衫,洗凈曬干,結合前幾天在供銷社買回來的幾塊的確良布頭,能糊出六七雙鞋用的褙子了,孩子們和大人、老人,差不多就夠了。
毒日頭曬著,父親把一扇門板卸了下來,平放在了院子里的石頭上,母親端出早上打好的一盆糨糊,在門板上開始了她的藝術創作。用一把小笤帚沾上糨糊,均勻地涂在門板的平面,把布頭鋪在糨糊上,用手捋順壓實,平展展地。再鋪一層,然后再鋪一層,如此反復,結結實實直鋪上個七八層,糨糊用完,布頭用完,一點不浪費。
糊好的褙子在陽光下暴曬,水分迅速蒸發,一層一層布頭在淀粉粘性作用下緊緊地結合在一起。曬干后,糊好的褙子從門板上揭下,用手指敲擊發出嘎巴的脆響。
“剪鞋樣”是納鞋底的第二步。大人的鞋樣,母親都壓在一本厚厚的不知名的書里,珍藏在箱子底下,每當需要時才拿出來放在褙子上按樣剪下。小孩子每年每天都在長大,鞋樣不能固定,只能現做現量。
拿鞋樣在褙子上裁剪,這道工序不亞于一個大學生做一道復雜的高等數學課題。母親會認真仔細地排布,一遍一遍,排列組合,使褙子利用最大化,剩余廢料最小化。
剪下的鞋底褙子,每一片都用白布條糊上一個邊,看起來整潔,而不是布頭毛毛茬茬,然后三到四片摞到一起,上下左右齊齊整整,用線繃緊,一個毛坯鞋底子就完成了。
做完了前面幾個步驟,似乎已經看到鞋底的模樣了,其實真正費時費力的納鞋底工作還沒有開始。
納鞋底是一件非常辛苦的手工勞動,舊時,多由婦女來完成。每年的初伏到末伏的三四十天里,一是天氣太熱,二是地里農活相對較少,三是白天時間長,婦女們在得空時間里就要拿起手中的針和鞋底,納幾下。
聽見如此簡單,可是納出的每一個針腳都是出了很大力氣才能完成。鞋底毛坯厚且硬,納鞋底時,必須先用針錐子在前頭扎一個窟窿,穿著麻繩的大針從底面扎好的針眼穿過去,再從正面扎一個針眼,把麻繩穿過來。
針錐盡管比大針要粗許多,但是拔出針錐時,針眼會變小,大針穿過時并不是輕輕松松,還得用戴在指頭上的頂針頂住,使勁讓大針穿過。有時候,針尖穿過來了,針的后半部分擠在針眼里拽不出來,還得用鉗子夾住針尖往外拽。
針穿過來后,針上穿著的粗粗長長的麻繩,需要用力拽出,如果麻繩過長,則要拽好幾下。在麻繩全部拽過后,不能松松垮垮了事,必須用力拉緊,這樣,鞋底正面的針腳才能整整齊齊排列有序,都如同一粒粒黍米一樣緊緊地嵌在鞋底上。
每納一針,都得精心地完成這些動作,每一針都在考驗一個婦女的手功。如此重復,密密麻麻的針腳在鞋底上形成,直到一針針地納完鞋底的全部空間。
納鞋底非常講究針腳的布局,完成這項工作不亞于一個藝術家作畫,母親就是那個偉大的藝術家。母親一般先納鞋底的邊沿,順著鞋底邊沿的曲線納上兩圈。再納鞋底的前部腳掌部位,然后納腳心和腳后跟部位。
腳掌部位針腳的排列,后一行與前一行的針腳不對齊,密密麻麻,相互錯開;腳心部位穿著時受力較小,韌性要求不高,針腳就相對稀疏一些,可以納出心形或菱形圖案;腳跟部位受力大,且行走時有“拖”的摩擦,針腳要比腳掌部位還密些。
鞋底納好了,伏天也該過去了,繁忙的秋收就要到來了,母親將鞋底兩兩包好,放進箱子里,等待冬閑時再完成做鞋的后幾步。
一雙好的鞋底,每一部位的針腳都整齊有序,整體光潔堅硬,帶著媽媽的味道,用的材料都生長在土地上,疏密有致,能接引地氣,不會輕易滑倒,讓人們感到踏實。
向母親致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