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被嫌棄的中年人
前同事不久前去L記西南房企應聘,問他結果,他說:“面試過了,但卡年齡了。”
他幽幽嘆了口氣:“怎么感覺這個社會對中年人惡意這么大!”
做個補充,他其實還不到40。這個年齡,當年劉德華、黎明他們可是拿過“十大杰出男青年”獎的。怎么到了現實中,找份工作就這么舉步維艱?
“35歲職場枯榮線”早就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現在,35歲+的“中年”們,遇到的另一個現實困境,是經濟不景氣,各行各業裁員頻頻,讓原本就面臨困境的這些人,更加步履艱難。
我有個朋友,去年底因為行業收縮公司節約開支從鳳廠離職。他原本以為憑借自己多年的經驗,找份工作并不會太難。結果愣是歇業了大半年才再就業。
他的入職過程一波三折,本來,以他的作品、經驗,在眾多應聘者中絕對可以脫穎而出。然而,到了篩選人的關頭,老板說了句:“不要年齡太大,不要工資太高。”又讓他的入職陡生變數。最后,還是用人部門仗義直言:“年齡大怎么了嘛,年齡大就不能做事了。”才終于讓HR把OFFER給了他。當然,代價是工資也因此大幅縮水。
入職后,他的實力很快得到了公司領導的認可。
談及此事,這位朋友不無感慨。老板所說的“年齡不要太大”,可能只是當時一句無心之言,但是卻被公司人力當成了金科玉律。幾乎就用一道高高的門檻把他擋在了門外。
就像35歲年齡限制,源自當年公務員招聘的條款,無意間竟也成了企業錄取的一道潛規則。
公務員入職后,單位要負責他到老,有巨大的醫療、養老成本,單位設置門檻還可以理解。一般的企業都是合同制,35歲+正富盛年,又上有老下有小不敢跳槽穩定性極佳,你說企業還做年齡限制有何必要?
找工作的風波讓他不由懷念起當年行業興旺時,不愁跳槽找下家的黃金時代。那時,大家有一句戲言——餓死穩定的,撐死跳槽的。由于用人需求旺盛,幾乎每跳一次,都能帶來薪資的明顯提升。
才幾年時間,好像變了一番天地。本來市場上工作機會就少了,自己又成了被嫌棄的中年人。市場上等待工作的年輕人一大把,水平差點但工資要得低,老板因此更有了殺價的底氣。
除了找工作受歧視,35歲+連住青旅都不被待見了!
近日,喜歡入住青年旅舍的某網友在社交平臺上發帖吐槽,稱北京市內多家青旅拒絕接待35歲以上的中年人,“平臺上不少商家拒絕35+入住,好容易找到了一個沒有備注這個要求的,通電話的時候,居然也提了這個條件。”
后來,記者聯系了北京多家青旅,發現年齡限制的情況確實存在。一名商家表示:“不接待35歲以上顧客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生活習慣不一樣,不方便管理。”(7月11日上游新聞)
這個新聞讓網絡輿論炸開了鍋。
有人質疑,為什么35歲+還要“貪便宜住青旅”。更多人則批評青旅拒絕35歲以上顧客的理由相當荒唐,站不住腳。
我曾經有過兩次住青旅的體驗。
第一次是2008年,在成都錦里附近。房間是男女混住的多人間,臨近睡覺,來了一位七八十歲的外國老太太。在我驚嘆的眼神中,她早已云淡風輕地卸下重重的背囊爬上床了。
跟她聊天得知,她來自德國,已經背包游好多年了。國外很多退休老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她也不覺得自己年齡是個問題。
綜合兩次青旅入住的經歷,說實話我個人并不太喜歡這種體驗。然而,我覺得某些網友“貪便宜住青旅”論,本身就是“何不食肉糜”式的傲慢。青旅的存在,本來就是為游客提供更經濟實惠的住宿選擇的。如果本身經濟不寬裕,住青旅并沒什么好羞愧的。還有些人,并不缺錢,則是喜歡青旅這種天南海北游客交融的氛圍,大家可以從中見到形形色色的人。
我有些疑惑,當年青旅招待老太太都不成問題,怎么35歲以上的顧客就不好管理了?恐怕核心原因,還是偏見作祟。
無論35歲+找工作難,還是35歲+住青旅被拒,背后的根本原因,還在于供求關系不平衡。
35歲+找工作難,是因為市面上,優質的工作機會稀缺。
中國改革開放40年,經濟成就有目共睹。然而,除了珠三角、長三角,大多數城市高端制造業不足,吸納高學歷人士的主力,還是中小型的民營企業,其中尤以服務業為主。高收入、好平臺的優質機會鳳毛麟角。市面上每年的大學生又以千萬級的規模增加。這些優質企業選擇多了,當然樂于設置了35歲的門檻。畢竟年輕人成本更低,更聽話,更能加班。
同理,35歲+住青旅被拒,恐怕也是因為青旅床位供不應求。
放開疫情后,全國各地都迎來了報復性旅游。現在經濟不景氣,普遍消費降級。年輕人更是囊中羞澀,因而流行“特種兵式旅游”,價格親民的青旅自然受到青睞。旅館年輕人都接不過來了,自然就對年齡卡起關來。
二、沉默的中年人
大家有沒發現,進入35歲+后,身邊的同學、朋友,大多會變得越來越沉默。
體制內的自不必說。同學群、朋友圈冒個泡都難。
體制外的,連曬娃的都越來越少,更遑論對世界發表見解。
同學聚會,最活躍的永遠是兩種人,體制內混得好的,體制外做生意成功的。總而言之兩個字——錢權!
其他的大多數,似乎沉默已然成為成熟的標簽!
前不久回家,哥哥到車站來接我。談起生活,他說兩年多,40多萬買的泵車基本回本了。每天隨時待命,沒日沒夜,就賺回了一輛車的錢。如果現在不干,車子大約折舊,只能賣個半價。
聽到這,不禁有些心戚戚焉。
作為一個鳳凰男,人到中年,才發現,即便讀了大學,其實依然在重復父輩、兄長的命運——不敢失業,不敢停下。
我們這一代,出生就是改革開放,大學正逢加入世貿的黃金歲月。我們好像是伴隨美好成熟的一代人。
可是,童年需要陪伴時,計劃生育正嚴(幸而我生在農村)。
大學畢業照工作時,學歷貶值。
成家要買房置業時,房價飆漲。
人到中年渴求穩定時,經濟下行、年齡歧視。
我絕對不想為了流量哭慘,我們當然首先是發展紅利的受益者。然而,在當下經濟低迷的大背景下,我們也是夾縫里生存,壓力最大的一群人。
我們中的大多數,走的都是循規蹈矩的路,直到中年,又大多迷茫該如何走前路。
想休息,每個人都背負重重的房貸、車貸,不敢。
想放松,上有老下有小,還有人鼓勵二胎三胎繼續造!
我們每個人的學生時代都曾幻想過自己的各種可能,到頭來,卻是面貌模糊的中年人!
中年危機是每個社會都會存在的共同話題。大洋彼岸的好萊塢,就拍了一堆諸如《美國麗人》、《重返十七歲》這種反映中年危機的電影。
中國獨特的社會現狀,是一個普通的中年人,因為社會現實問題,壓力已經夠大了,又存在著極不友善的年齡歧視。
日本的“終身雇傭制”再崩塌,大多數企業的雇員還是能有持續到老的安定感。
德國和北歐國家,則幾乎很少年齡限制一說。大部分普通人,都是有一份工作悠然地做著,該下班就下班,該休假就休假。
而中國,35歲+的人,除了你在體制內,或者已經做到了老板,不然都會面臨這樣的困局:
35歲找工作嫌老,60歲退休嫌早。
請問,最富有經驗,又最有穩定性的這群人,該去哪呢?
中國中年人一到30歲就陷入集體性的沉默,或許是無力的失語。
《小歡喜》中黃磊飾演的角色,遭遇挫折后說了一番話:
我特別難受知道嗎?我得當個令狐沖、楊過是吧,我起碼是個郭靖吧,成了岳不群了呢我!
(歡迎關注同名公Z號——隔岸觀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