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山秀水中刻畫,這是人類共同的文化傳統(tǒng),早在文字還沒形成時,史前人類就喜歡在巖石上刻畫各種生活場景,有了文字后,大家每到一處適合的地方,就喜歡題詩刻字,寫得好的叫做摩崖石刻,被稱為文化遺產(chǎn),寫得不好的叫做亂涂亂畫,進(jìn)行批評教育。而且因?yàn)槿祟惾壕鄣纳鐣裕源蠹姨貏e喜歡跟風(fēng),如果一個地方有名人題詩刻字了,后面的人也會蜂擁而至不惜墨寶,時間久了,就成為了歷史悠久的文化古跡,而肇慶的七星巖摩崖石刻,就是這么一處。
嶺南有著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同時在上千年的歷史中,又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所以代表著文化藝術(shù)的摩崖石刻,在廣東也是屢見不鮮。
廣東有多少摩崖石刻?這個我不知道,但七星巖、丹霞山、龍龕巖、賢令山、葫蘆山、鼎湖山、羅浮山、蓮花峰、碧落洞、通真巖,基本上可以算得上是廣東排名前十的摩崖石刻。
肇慶是西江邊一座自然風(fēng)光絕佳的城市,而七星巖更是城市的名片,堪稱是肇慶城區(qū)最珍貴的自然遺產(chǎn)。
這處國家5A級景區(qū),因七座石灰?guī)r峰排列狀如天上北斗七星而得名,在城市中心,居然同時擁有峰林、溶洞、湖泊、碑刻和寺觀等景觀。
七星巖雖然位于城市之中,但總面積很大,達(dá)到了8.23平方公里,包括水月巖云、星巖春曉、天柱摘星、星巖煙雨、玉屏疊翠、千年詩廊、水中林趣、臥佛含丹、仙鶴呈祥、石洞古廟等多處景點(diǎn)。
由于面積大,景點(diǎn)多,加上還能坐個船、爬個山什么的,所以七星巖一般都要安排一天左右的時間游玩,走馬觀花也要安排個半天左右的時間。
加上有些攝影愛好者還要在特定的時間拍攝“臥佛含丹”景觀或者丹頂鶴等等,所以七星巖還不是來一次就夠的景點(diǎn)。
今天就帶大家走馬觀花看看肇慶市最值得一去的景點(diǎn)七星巖,而其中重點(diǎn)就是廣東省最值得一去的摩崖石刻七星巖石刻。
說起七星巖,不能不說七星巖牌坊,這不僅是七星巖,也是肇慶市的標(biāo)志性建筑,建成于1958年,混凝土仿古建筑,如今已經(jīng)成為肇慶市文物保護(hù)單位,牌坊上的“七星巖”三字為朱德元帥1959年2月題寫。
建議晚上來到七星巖牌坊廣場,夜色中的七星巖牌坊更加好看,而且每晚廣場都熱鬧非凡,還有三場音樂噴泉表演。
七星巖因?yàn)槠咦椒迮帕兴票倍菲咝嵌妹瑥臇|到西依次為閬風(fēng)巖、玉屏巖、石室?guī)r、天柱巖、阿坡巖、蟾蜍巖、仙掌巖,其中除了阿坡巖和蟾蜍巖外,均可登山。
幾座小山峰雖然都不算高,但一天爬下來也不容易,天柱巖是七星巖里最高的一座山峰,高約113米,由于山路狹窄陡峭,爬到山頂也要半小時左右。
七星巖共有摩崖石刻531處,散布于七星巖的各座山峰中,主要集中在石室?guī)r和玉屏巖。其中石室?guī)r內(nèi)外就有206則之多。
七星巖的摩崖石刻年代上至唐代,下至當(dāng)代,531則摩崖石刻中,其中唐代4則、宋代80則、元代13則、明代146則、清代117則、民國10則、當(dāng)代117則、年代不詳44則。
這些摩崖石刻文體計(jì)有詩、詞、歌、賦、對聯(lián)、題記等,最大一則有26.3平方米,最小一則有0.03平方米。
這些摩崖石刻文字有篆、隸、楷、行、草等各種書體,楷書最多,行書次之,還有兩幅崖畫。其中,正書239則、行書147則、行草22則、草書56則、篆書23則、隸書19則、八分書26則、楷體和行楷I5則,畫2則,還有藏文和羅馬文、希臘文等外文3則。
摩崖石刻中最有名的人物當(dāng)屬鐵面無私的黑臉包公,這副題刻記錄了一個時間、三個人名和一件事。宋慶歷二年,時任端州知郡事(大概相當(dāng)于肇慶市長)的包拯,即將調(diào)離端州回京,他陪同提點(diǎn)刑獄(大概相當(dāng)于省法院院長)周湛和錢聿兩位領(lǐng)導(dǎo)游覽了七星巖,并在此刻字記錄到此一游。
不過刻在門口的那處并不是原物,原版的包拯題刻在石室?guī)r洞東壁,也就是如今游船的起始處上方,不僅不起眼,而且十分難找到,所以景區(qū)就把它放大了刻在洞口。
石室?guī)r洞中遍布摩崖石刻,密密麻麻,錯落有致,集詩詞歌賦、游記史實(shí)、題詠碑文于一體,記述了肇慶的人文地理、自然環(huán)境、山川名勝、歷史大事、宗教信仰、廟宇建筑、巖石水土而至朝代更迭、滄海桑田。
在數(shù)百幅石刻中,你會看到很多熟悉的名字,例如這兩幅,分別是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和民族英雄鄭成功父親鄭芝龍的題刻。
此外,當(dāng)代的題刻中,也有陳毅、葉劍英等元帥的題詞,從唐代延續(xù)至今,故有“千年詩廊"之美譽(yù)。
除了摩崖石刻,七星巖還有一座宮觀不得不看,那就是位于湖邊的水月宮,這是一座重建于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的建筑。
水月宮前的兩頭獅子雕刻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原是安放于明清兩廣總督府門口的紅砂巖獅子,1965年移至此處,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了。
水月宮中的摩利支天銅像也是寫滿了故事。鄭芝龍是鄭成功的父親,明朝抗倭戰(zhàn)功赫赫,班師回到肇慶府后,被封為兩廣總兵,他自述在戰(zhàn)勝劉香的戰(zhàn)爭中看到“摩利支天見形空中”。
明崇禎九年(1636年),兩廣總督熊文燦傾資十余萬重修水月宮,并鑄摩利支天菩薩偕二天女三尊銅像于正殿以表彰鄭芝龍戰(zhàn)勝劉香。抗日戰(zhàn)爭時期,水月宮遭日寇飛機(jī)轟炸,銅像被肇慶人民巧妙地拆開三截藏了起來,未被日軍摧毀,但躲過了敵人,終究卻沒躲過自己人,1971年銅像被毀,現(xiàn)在的銅像是1986年用黃銅重鑄的。
在石室?guī)r和玉屏巖之間,還有一座七孔拱橋,這座看起來像是現(xiàn)代的橋梁,其實(shí)是1935年建,因?yàn)闃蚨丈系钠咝茄b飾,所以叫做七星橋。
七星巖是一處歷史遺跡不斷重疊的地方,匯聚了各個時期不同的歷史建筑,而七星巖摩崖石刻又是其中的代表,從唐朝開元十五年(727年),的《端州石室記》開始,一千多年來,歷經(jīng)多個朝代,記錄了豐富的歷史信息。七星巖在嶺南的諸多的摩崖石刻中,毫無疑問是頂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