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大佛寺位于甘肅省張掖市山丹縣城西5公里處的瞭高山腳下,舊名“土佛寺”。始建于北魏(公元425年),距今1500多年。明英宗朱祁鎮曾親手為該寺題寫匾額“土佛”,土佛寺由此得名。歷史上大佛寺屢焚屢建,1998年再次重建,才有此狀。
2023年7月24日凌晨,山丹大佛寺發生火災。火災發生后,當地立即組織力量進行撲救。截至10時左右,明火已基本撲滅。
本文輯錄了《山丹縣志(1989-2013)》、《山丹縣志1989》、《道光山丹縣志》,等諸多古今山丹縣地方志中關于大佛寺的相關記載。
山丹縣志
(1989—2013)
第二十六編 旅游業
第五章 大佛寺風景名勝區
第一節 景觀
山丹大佛寺旅游景區位于縣城西5公里處,是以始建于北魏,后于20世紀90年代重建的大佛寺為主體,新建的佛城廣場和6平方公里的祁店水庫水面景規為補充的綜合游覽區,總面積 650 萬平方米。2011年山丹大佛寺被命名為全國首屆和諧寺觀數堂,2013年1月,景區被全國旅游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評為國家4A級景區。
大佛寺。又名“土佛寺”始建于北魏(公元425年)。距今約 1600 年。明英宗朱祁鎮曾為該寺題寫“土佛”匾額,土佛寺由此得名。該寺在歷史上屢遭戰火又屢次重建(1992-1998年重建),占地面積10000 平方米。書法家趙正題有“大佛寺”匾額。
大雄寶殿。又稱佛寶殿、正殿和大殿,是大佛寺的主體建筑。大殿重樓七層,通高39米,全木質結構,琉璃瓦蓋頂,內塑高35米的釋迦牟尼泥胎貼金坐佛1尊,坐佛呈講經說法狀,是亞洲最大的室內泥胎貼金坐佛,被佛教界譽為“天下第一佛”。大佛座下高達3米的蓮花座內,有一高約15米、長10米的通道。名曰“關煞洞”。
觀音殿。位于大雄寶殿左側。殿內是以“童子拜觀音”為主體的“十八羅漢、五十三參海島”立體彩色雕塑。有神態各異的大小佛像 150尊,分為天、地、海三層。
羅漢堂。分為東西二殿,共有羅漢500尊,均由能工巧匠以純黏土塑成,每尊高 0.5米,千姿百態,栩栩如生。
天王殿。殿正中供大腹便便、笑口常開的布袋和尚(彌勒化身),背后拱手執寶杵的護法神韋陀,兩旁四大天王手中各持寶劍、琵琶、傘、蛇,象征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地藏王菩薩殿。殿內供奉的是在九華山修行成佛的地藏王菩薩,左右兩旁是閔公父子,兩側站立十大閻君,墻壁上繪制十大閻君的18層地獄解說壁畫。
山門殿。殿堂式的山門,又稱為山門殿或三門殿。山門上方懸掛著由香港寶蓮禪寺著名佛教活動家圣一大師親筆題寫的“大佛寺”額。殿內塑有高3.5米,被民間稱為“哼哈二將”的兩尊寺院守護密跡金剛力士像。
佛城廣場。占地面積30000平方米,由七孔牌坊、游客服務中心、商品展示中心、千佛殿、水簾照壁和九龍沐太子等組成。
青石佛腳印。占地面積 36 平方米,為青石雕成。左腳象征福祿,右腳象征智慧,佛腳掌上的“卐”字紋象征火和光明。
七孔石牌坊門樓。又叫七慧門,高 12.8 米、寬 23 米,青石浮雕而成,七門八柱。牌坊正中刻著香港著名佛教活動家圣一大師所題的“大佛寺”三個字。牌坊中間的門稱之為空慧門,兩旁的六道門稱之為六度波羅密多門,門上分別刻有黃色字樣“布施、持戒、精進、忍辱、禪定、智慧”,是佛家六度。牌坊中間四柱金剛座上有四大天王雕像。牌樓上方有9尊雕像,柱頂中間雕有釋迦牟尼七世佛像,最左邊和最右邊的是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其余6尊雕像是佛祖生前的六位佛陀。牌坊背面正中刻著“佛國圣地”四個金箔大字。
牌坊門經幢。牌樓兩側各矗立3座八面石雕經幢。經幢基壇底座雕飾蓮花,幢身為云柱,云柱浮雕為海水、蓮花、祥云。上罩 3層八角佛龕,雕佛像 24 尊。
游客中心、旅游商品展示中心。坐落于廣場南北兩端,為明清風格仿古建筑。為游客提供購票、導游、休息和購物的服務場所。
佛文化卷軸。占地1280平方米,上面刻有佛教眾生的六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阿修羅道、人道、天道)。
千佛殿。建筑面積 423.75平方米,因殿內外供奉千尊佛像面得名。由高 26米的滴水觀音站相和承載地宮組成,總高 36米。地宮外墻由青石浮雕而成。室內供奉佛骨舍利一粒,佛像千尊。
天龍八部銅像。位于千佛殿兩側,是護法神、即天眾、龍眾、夜叉、乾達婆、阿修羅、迦僂羅、緊那羅。摩呼羅迦。
水簾照壁。照壁分別成“八”字形、各有平安門和幸福門,門洞石壁內外堆刻佛祖從出生到成佛最后涅槃的經歷。后面的三道景門相映面立,依次高過,形成水落。門兩旁各有花草組成的兩個記,又叫吉祥海云,是佛家的吉祥圖案。
水簾門經幢。底座是石雕蓮花座,幢頂為八邊形漢白玉鏤空石轂、經幢上端刻有云紋,柱身分別刻有經文、咒語、偈子。
如意放生池。在水簾門和九龍沐太子中間有座石橋為如意橋,橋的左右兩邊各置如意放生池一個。水清如許,碧波蕩漾。
九龍沐太子。由漢白玉雕琢的幼童佛祖像,佇立于蓮花座上,形體端莊,面容俊美,四周有九條龍仰頸噴水,沐浴著中央的太子佛。
第二節 開發建設
1993年,在縣政協、縣佛教協會和時任住持釋覺慧(民樂籍)大師的共同努力下,在香港寶蓮禪寺著名佛教活動家圣一大師的捐助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歷時5年,耗資1700多萬元重建的山丹大佛寺,于1998年8月9日正式開光。
2010年,縣委、縣政府將大佛寺文化旅游產業園區開發建設作為全縣文化旅游產業開發建設的重點工作對文化旅游產業園區進行創意設計,計劃五年分三期進行開發建設。投資8500萬元,建成縣城通景區水泥硬化道路共3條18公里,景區內道路2公里,水泥硬化和生態停車場5處1萬平方米,開通公交和觀光小火車專線。建成占地面積3萬平方米的佛城廣場和親水平臺,鋪筑寺內院落、廊道和臺階5000平方米,設置小石橋、石燈、石獅、石凳等景觀設施和廣場大型高桿燈4盞,并改造維修寺內殿堂、廊柱和粉刷彩繪裝修園區內部分建筑。
山丹縣志(1989)
第十六編 文化
第四章 文物古跡
第三節 古建筑
大佛寺(又名土佛寺)。位于山丹縣城西5公里的瞭高山。始建無考。明正統六年(1441年)復建。萬歷九年(1581年)重建。清同治年間毀于兵燹,光緒十三年(1887年)至十四年重修。原建筑群占地 7500平方米,堂殿近百間,大佛殿面闊五間七層均單檐,內置釋迦牟尼泥塑坐像,高39米,1971年全被拆毀。今建佛堂一座,硬山兩坡,外廊挑檐、斗拱、枋為鏤空雕花。書法家趙正題有“大佛寺”匾額。
道光山丹縣志
清道光十五年(夏歷乙未,公元1835年)
山丹知縣黃璟主編
《道光山丹縣志·卷三·地理·古跡》:土佛寺 。城西十里。正統中建,刊山為佛,加以涂繪,高四丈五尺,耳大[如]箕,稱土佛寺,詳見壇廟。
《道光山丹縣志·卷四·營建·壇廟》:土佛寺 ,一名大佛寺,城西十里許。明正統六年,太監王貴、指揮楊斌建。內佛像高一十三丈,覆以重樓七層,鑿山為之。濱州訓導陳敏碑記。景泰六年,僧智瑩勒石。萬歷九年,巡撫侯東萊重修,汝南吳同春有詩。常住(指住寺僧人)五壩、八壩田(堤岸、山腳圍繞的平坦農田)五十畝,輪助水利。
《道光山丹縣志·卷十·藝文·重修土佛寺碑記》: 先是鎮守甘肅太監劉公永誠,巡省于邊,瞻禮唱嘆,歸請于朝,賜額“土佛”。...銘曰:金天開化,自被西方。教傳中土,歷代顯揚。甘肅設鎮,鞏固金湯。山丹立衛,俗普循良。巨人表跡,震疊戎羌。鐫銘勒石,永瞻佛光。(陳敏著)
景泰六年乙亥六月,住持智瑩立,芝軒道人劉檜書丹。
《道光山丹縣志·卷十·藝文·詩鈔》
山丹土佛寺
明·吳同春
山丹西十里鋪,有土佛,坐倚山,高十三丈。耳可容人,指甲闊尺余,以五級閣衛之,亦偉矣。余過此題其額曰“虛無法象”,字徑二尺,因為言紀其事。
大覺當年度眾人,卻于天半化金身。
耳通潮汐聞空梵,目耀星辰照法輪。
世界相乘魔外影,因緣流轉劫中塵。
本來無處能容物,丈六須知不是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