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72年山東大學正式創建考古專業算起,到2022年已有半個世紀的發展歷程。回顧考古專業50年的發展歷史,如果加上成立考古專業之前的時期,大體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準備階段
(1972年之前)
山東大學考古專業正式成立之前,曾經有一個較長的準備時期。遠的可以追溯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齊魯大學吳金鼎先生在城子崖遺址發現龍山文化,劉咸先生帶領山東大學文學院部分學生參加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在滕縣安上村的考古發掘。而直接的淵源則是劉敦愿先生1953年參加河南燒溝漢墓的發掘,1954年在山東大學歷史系開設“考古學通論”課程,而后不間斷地在山東各地開展田野考古調查。這些考古活動為在山東大學設置考古專業做了充足準備,并奠定了堅實的學術基礎。所以,醞釀已久的考古專業于1972年經國家批準正式創建,應該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起步階段
(1972~1977年)
1972年創建考古專業和成立考古教研室時,教師只有劉敦愿、蔡鳳書和李肇年三位先生。師資的嚴重缺乏是制約這一階段考古專業發展的主要障礙。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經劉敦愿先生多方聯絡,先后從校內外引入了李發林(1972年)、宋百川(1973年)和馬良民(1974年)三位先生,并從第一屆畢業生中挑選于海廣留校任教,使考古專業的專業教師增加到7人。因為教師的不足,這一時期的部分課程則臨時聘請校外的教師擔任,如北京大學的李伯謙、故宮博物院李知宴、北京圖書館的徐自強、徐州師范學院的嚴孝慈、鄭州大學的王兵翔、山東博物館的張學海、王恩田和朱活等先生,都來山東大學給考古專業學生講授過不同門類的考古和文物專業課程。
這一階段的山東大學考古專業只保持有一屆在校學生,上一屆畢業之后再招收新生。考古專業的學生人數也比較少,1972級只有10人,1975級增加到15人,并且招生范圍局限于山東省內。學生的考古發掘實習,除了第一屆學生在尹家城遺址(1973年)進行了小面積(100平方米)的短時間(共21天)獨立發掘,其他如泰安大汶口遺址的考古發掘實習,都是依托山東博物館和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山東隊等單位的考古發掘工地進行的。
這一階段隨著考古專業的教師隊伍逐漸擴充,校內外結合完成了兩屆考古專業學生的培養任務。在課堂教學和田野實習兩個方面為山東大學考古專業的后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發展階段
(1978~2001年)
1978年是山東大學考古專業發展的關鍵一年。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這一年從遼寧省朝陽市引進了1965年畢業于北京大學考古專業的徐基先生,并分別從北京大學、吉林大學和山東大學的應屆畢業生中分配來了任相宏、劉鳳君、張智奎和趙平文及調入李淮生(1979年)5位年輕人,從而使考古教研室的教師隊伍增加到13人,基本滿足了教學工作的需要。到1987年,先后又有欒豐實、王之厚(1982年)、許宏、崔大勇(庸)、楊愛國(1984年)、倪志云(1985年)、方輝(1987年)一批年輕人留校任教,使在職的教師隊伍人數增加到創紀錄的17名(1987年之前,李肇年、張智奎、趙平文三人先后調出考古教研室)。新石器時代考古、商周考古、戰國秦漢考古和魏晉隋唐考古等不同研究方向的學術梯隊基本搭建起來。同時,還先后調入張守林(文物修復和庫房管理工作)、張洪英(繪圖和資料室管理工作)和于保平(考古攝影)等負責考古教研室的技術和資料管理工作。
國家恢復高考之后,山東大學1978年開始招收考古專業本科學生。此后,由送完一屆再招下一屆改為隔年招生,同時在校的本科學生增加到兩屆,每屆學生人數保持在20人左右,各類課程的設置也逐漸規范化。同時,從1982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
1978年考古專業畢業合影
從這一階段開始,山東大學考古專業的田野考古實習由以往的配合其他單位的發掘工作進行,改為由學校獨立向國家文物局申請和獨立進行發掘實習,這種做法一直持續到現在。這種做法的優點是可以根據學生實習的實際情況來安排發掘時間和工作進度,困難之處是需要獨立的經費支持,所以,學校層面的理解和切實支持非常重要。關于具體發掘遺址的選擇,一般在充分考慮滿足學生實習要求的同時,結合當時的學術課題和學術研究前沿,盡量將兩者較好地結合起來,既完成了培養人才的任務,又取得能夠推動學術進步的研究成果。如泗水尹家城、濟南大辛莊、鄒平丁公、長清仙人臺、沂源姑子坪等遺址的發掘實習,均取得較好的成效并有重要成果面世。1988年,山東大學還和惠民地區、鄒平縣合作,在鄒平丁公遺址附近建立了占地10畝的考古實習基地。特別是1989年《泗水尹家城》的出版,是在設立考古專業的大學中比較早地出版的學生實習考古發掘成果。而這期間發掘的丁公、仙人臺、雙乳山和洛莊漢墓等遺址,先后獲評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成績在全國高校中僅次于北京大學。
1981年 尹家城遺址 蔡鳳書先生為大家講解陶片
這一階段山東大學考古專業發展過程中的另外一個突出特點,是比較注重中外考古學者之間的學術交流和開展合作考古研究。例如:1982年蔡鳳書先生就作為教育部較早派出的訪問學者到日本京都大學訪問和學習兩年,加強了中日考古學者之間的聯系,推進了中日文化交流;美國學者林道夫在1979年來山東大學訪問一年,師從劉敦愿先生學習中國藝術考古;1984年美國哈佛大學張光直教授受國家教委的邀請來華,先后在北京大學和山東大學講學等。再如,1995年以來,山東大學和美國耶魯大學、芝加哥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聯合開展的魯東南地區系統考古調查和兩城鎮遺址的考古發掘,不僅使我們對這一地區史前和歷史時期的區域社會有了全新的認識,而且關于中國考古學研究的轉型及多學科合作研究的實踐等重大問題,均有實際的收獲和影響。
總之,這一階段是山東大學考古專業迅速發展并走向成熟的重要時期。不僅本科和研究生的培養有規可循,把室內和田野兩個課堂有機結合起來,還連續舉辦短期文物干部培訓班,培養了大批文物干部,為助力地方的文物考古事業做出積極貢獻,而且在考古學研究方面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進而在2000年獨立獲得考古學博士授權點。
2004年首屆博士畢業
成熟階段
(2002年以來)
2002年5月,在學校的支持下組建成立山東大學東方考古研究中心,從此我們不僅有了專門的辦公和研究場所,學校還撥付給一定數量的科研和實驗室建設經費,并連續出版大型學術輯刊《東方考古》,從而使考古學科開始走上相對獨立發展的快車道。2012年在東方考古研究中心基礎上成立的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作為一個完整的獨立研究機構,得到了學校更多的政策傾斜和有力支持,促進了山東大學考古學科的快速發展。
《東方考古》第21集出版
學科門類齊全。這一階段特別是后半期,考古專業的教師人數迅速增多,由最初的10人左右,增加到目前的50余人。研究方向也大大拓展,新增加了人類起源和舊石器考古、植物考古、動物考古、環境考古、人骨考古、水下考古、文物保護和修復、文化遺產保護和博物館學等分支學科。
完善培養體系。自2002年起,山東大學考古專業開始每年招收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考古學人才培養體系。2010年之后還增加了文物和博物館本科專業和文博專業碩士,招生人數也較之前一階段成倍增長。同時,在本科生的培養階段開始實施課堂、田野和實驗室三位一體的新教學模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實驗室建設。20世紀末期,隨著黃河和長江流域等主要地區考古學文化的時空框架和發展譜系逐漸建立起來,中國考古學研究的重心開始由以年代學為中心的文化史研究向古代社會研究轉移,我們曾稱之為中國考古學研究的轉型。為了更好地研究以人為中心的古代社會,就需要采用不同的科學技術方法來獲取更多的研究古代社會的資料和信息。所以,除了更加精細化地開展田野考古工作,建設不同類別的實驗室是獲取各種新資料和信息的重要途徑。2002年以來,山東大學考古專業陸續建立了植物考古、動物考古、環境考古、人骨考古、陶器考古、玉石器考古、各類文物保護等十幾個實驗室,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由教育部支持的國際聯合實驗室,有力地支持了考古學科的發展。實驗室的建設和使用,已經或者正在改變以往傳統考古學的固有觀念,賦予了考古學更令人向往的學術魅力。
田野考古工作。這一階段的田野考古工作,始終堅持精細化發掘和多學科合作的新思維。將魯東南地區的系統考古調查方法和兩城鎮遺址的聚落考古發掘理念,運用到濟南大辛莊、長清月莊、即墨北阡、章丘焦家、菏澤青邱堌堆和鄒城邾國故城等遺址的發掘和棗莊薛河流域的區域系統調查之中,并有所發展,培養了一批批較好地掌握了新的田野考古方法的后備力量,從而促進了中國考古學的發展。中外合作考古。前一階段山東大學和美國耶魯大學合作開展的魯東南考古調查和兩城鎮遺址發掘之后的室內研究,持續進行了20年之久,取得一系列豐碩成果。同時,進一步拓展了中外合作考古的范圍和內涵。例如:與日本九州大學合作開展的“山東半島地區的稻作農業及其東傳的綜合研究”項目,推進了關于東北亞地區早期農業和區域文化之間的交流和聯系的研究;與德國歐亞考古研究所的合作,不僅有具體的研究項目,如中國新石器文化的年代學研究等,還合作創辦了一期《中國考古和古環境》的英文雜志。在教學方面,利用臺灣立青文教基金的有利條件,先后聘請了10名不同國家的著名考古學家來山東大學進行短期講學,極大地拓展了考古專業學生的學術視野。近年來,隨著國際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山東大學組成的考古隊先后赴非洲肯尼亞和歐洲法國,與當地考古學者合作開展舊石器時代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已取得重要學術成果。
2005年日照聚落考古會議期間研究生與費曼教授合影
回顧山東大學考古專業50年來的發展歷程,其中蘊涵著幾代學者長時期的不懈努力和艱苦奮斗。本書所收錄的50余篇采訪稿件和回憶文章,主要來自在山東大學考古專業任教的老師和2002年之前的歷屆畢業生。他(她)們飽含著對母校的崇敬和感恩之情,從自己的心路歷程和親身經歷中,提煉和挖掘出許許多多感人的情節和故事。我相信大家閱后不僅會感同身受,又使我們好像重新回到了20年前、30年前和40年前的山東大學文史樓和小樹林,回到了我們曾經付出辛勤汗水、最初學習田野考古發掘技能的尹家城、東海峪、大辛莊、丁公、仙人臺、周河等考古發掘工地。
在慶祝山東大學考古專業創建50周年之際,我們特別緬懷考古專業的創始人劉敦愿先生、蔡鳳書先生和李肇年先生,以及為考古專業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宋百川先生、李發林先生等。關于他們在山東大學考古學科成長過程中的辛勤付出和重要貢獻,許多人在本書的訪談中有較好的詳細回憶和反映。
最后,祝愿山東大學考古學科在未來的50年,立足中國,面向世界,精誠團結,求實創新,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本文由 閆廣宇 鄭佐一摘編自 《溫故集》編輯組 編《溫故集:紀念山東大學考古專業創建50周年訪談回憶錄》 之 欒豐實序言。內容有刪節、調整。
(審核:孫莉)
978-7-03-075728-9
定價:188.00元
賽博古公眾號
微信號 : spkaogu
新浪微博:@科學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