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過半,潞麻該收獲了
潞麻原本是長治山野里生長的植物,在很早時候,人類對麻就有了初步認識,用于生產和生活。然后經過數百年的生產實踐,古上黨人民逐步掌握了麻的生長規律和性質,大批引入田間種植。
潞麻剝皮可以紡繩、織布、制衣,廣泛用于生產生活。潞麻歷來為長治地區的主要經濟作物之一,早在唐朝前后,潞麻生產已行銷四海,被譽為“一熟天下賤” 。其特點是色澤潔白,皮薄性韌,纖維修長,柔軟光滑,是幾千年來紡繩制衣的主要原料之一。
印象中的農村,使用麻繩的地方太多了,打水的井繩,籮筐的掛繩,捆綁、抬拉用的粗細繩,甚至母親納鞋底用的纖細麻繩。那個年代,正月初一穿上一雙母親納的千層底布鞋,那就是幸福。方方面面,麻的用途無處不在。
麻株分為公母兩種,公麻叫花麻,基本無分叉,剝出的麻皮長,且細膩;母麻叫籽麻,麻稈粗壯,分叉多,剝出的麻皮短,且粗糙。母麻的果實小麻籽,主要用來榨油,油淡綠色,是長治地區農村最主要的食用油。榨完麻油后的渣壓成餅狀,是很好的肥料。
一般情況下,主要用于收獲小麻籽的潞麻在寒露以后才收割,打籽;而主要用于收獲麻皮的潞麻在大暑節氣就成熟了,進入收割季節。當然,也需要具體地塊具體判斷,適時收獲。收早了麻皮纖維細胞不充實,雖纖維柔軟,色澤秀美,但拉力差,產量低;收遲了不易脫色,品質降低。
農村種地多憑經驗,收麻也是。老百姓在觀看麻田里的花麻黃葉掉落,麻中、下部葉片變黃,頭部節間顯著縮短,稍部七、八寸處切拉不斷,麻田透亮時,便知道潞麻的最佳收獲期到了。
收麻時候,有的人用手連根拔,開始時還得心應手,一會兒就受不了了,更何況拔麻質量也不高。手拔麻雖能增加麻株基部一段長度,提高產量,但出力不均勻容易折斷麻桿,給以后去葉,打捆,曬麻,剝皮等工序帶來麻煩,還影響麻的質量,不如用工具好。
在長治市上黨區、長子縣的麻鄉,收麻時一般都用專門的砍刀和捎刀。大暑過后,潞麻長到了一丈多高,老百姓就找出放置了一年的砍麻刀和捎麻刀,整理安裝木柄,或揳緊松動的柄,試一試是否稱手,并到磨石上反復磨刀,一定要讓工具鋒利,使用起來事半功倍。
砍麻一般采用下蹲姿勢,左腳向前跨出,小腿垂直于地面;右腿彎曲,呈重疊狀態,右腳支撐于臀部。據麻鄉農民說,這樣的姿勢能使人體保持穩定,雙手伸縮擺動自如,便于下蹲砍麻。男人們蹲著身子,騎著麻壕,緊握麻刀,從根部將那些比人還要高過許多的麻稈一把一把砍斷,整整齊齊、一堆一堆地放倒在地上。
砍麻一般右手執刀,揮起的砍麻刀刃部要砍在麻稈的下端與土壤結合的位置。砍麻時不能橫著砍,砍刀要斜劈直下,一刀砍二、三棵,刀入土1寸,帶麻根半寸, 這樣每畝可增收一部分麻皮。砍斷的根茬斷面為斜茬,砍過麻稈的地方以不顯露麻稈的根茬為佳。
砍麻之前,要先拔去小麻、折麻和干麻。正是暑假期間,在家的孩子是拔小麻的主力軍。三五孩子鉆在麻地里,一邊拔小麻,一邊嬉戲耍鬧。砍麻季節,女人也不得閑,她們在等男人砍下麻桿后,進行捎麻。揮舞如劍一般的捎麻刀,將麻稈上密密麻麻的葉子削掉。
捎麻時一般左手拿四五根麻稈,將麻稈倒置,麻根抬高,麻捎放低。右手執捎麻刀,使用時必須貼近麻稈,然后用力捎去麻葉,盡量做到刀與麻稈的平行,不能使麻的表皮受到損傷。
捎過的麻稈要蹲齊根部,整齊地碼放成在一起,大約堆放到百數根時,基本就可捆扎。要按粗、中、細和老、嫩分別攏捆。捆麻要用小孩子們拔下的小麻,編成像繩子一樣的長條,用以捆麻。捆麻一般在中午無露水時進行,每捆大小以雙手摟住略松即可。把兩頭捆緊,然后把捆緊的麻捆豎起來,根部向下,雙手卡緊麻捆向上抬起一尺多高,用力蹾下來,麻捆便豎立在地上。
在長治地區砍麻一般也叫殺麻,男人蹲著身子一路“殺”過去,“殺”過來,來來回回,不停地重復,從大早到大晌午,整整要蹲著走五六個小時。女人們也是在毒赫赫的太陽下捎麻一上午,不能拖了男人的后腿,等中午時男人就要來捆麻。
農民,粒粒皆辛苦,可見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