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設為星標,精彩不失聯
對話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副館長
收藏傳承也是美好精神的傳承
中 國民營美術館從上世 紀90年代初開始出現,發展至今已經30余年的歷史。眾多民營博 物館、美術館為中國的美育事業添磚加瓦。于2020年底正式 開館的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是中國首個以“藝術教育”為主題的博物館。該館擁有5000余件館藏,匯聚了自元、明、清以來中國書畫精品,17-20世紀歐洲油畫大師佳作和當代中國杰出油畫作品,以及800余件上世紀30-90年代中國版畫佳作等。中國書畫方面包括董其昌、唐寅、文征明、朱耷、金農、鄭燮、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李可染等;油畫方面收藏有魯本斯、凡·戴克、雷諾阿、阿尼戈尼等大師的經典作品,以及徐悲鴻、顏文樑、倪貽德、沙耆、靳尚誼等人的佳作。正值暑期,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推出了一系列別開生面的公共美育活動,在此之際,藝術市場通訊與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的副館長宋新新女士進行了一次對談,她將與我們分享華茂集團的美育與收藏事業的故事與規劃以及民營博物館如何推動地方性藝術生態良性發展等內容。
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副館長宋新新女士
熱愛教育與藝術的赤誠之心
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佇立于浙江省寧波市錢東湖畔,是由華茂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簡稱華茂集團)投資建設。華茂集團的創建之初就包含了教育與藝術的基因,它創建于1971年,最初由出口外貿的竹編工藝品起家,后拓展出基礎教育領域的教具生產、建立民營學校等事業。如今的華茂已經成長為兼具教育創新、科技制造、國際貿易、房產開發、金融投資及健康醫療等于一體的綜合型實業集團。
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
華茂集團第一代掌門人徐萬茂先生,在收藏與辦學過程中,慢慢形成了建立藝術教育博物館的想法。他于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收藏事業,90年代末期華茂集團開始辦學,徐萬茂將收藏的藝術品開放給學生們參觀。開放藏品的初衷很簡單,他認為直接觀看大師們的真跡對學生們的教學有利。
在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建立之前,華茂集團已經擁有了一家在華茂校園內開放的美術館,“其實建立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是有一個暗線的。”宋新新與我們分享道,“華茂美術館的建立是一個‘緩兵之計’,2008年時我們就已經決定要創辦一所藝術教育博物館,但當時沒有確定好具體的場地規劃。”如今兩座展館已經在一個管理系統之下穩步運營,且都對公眾開放。
華茂美術館
宋新新認為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與普通美術館的區別在于華茂以“藝術教育”作為實施展覽與活動的根本錨點。“公共美術教育是一個比較費心、費力且費時的事情。”宋新新說道,公共美育在短期內并不能迅速地看到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因此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是以“年”為計算單位來運營公共美育事業。
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在開館時建立起規章制度、團隊建業務規劃等運營模式。次年開始向公眾開放藝術教育活動。2022年,華茂在摸索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公共教育運營模式。公教團隊會通過講授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推行美育。例如,版畫專題課程,從華茂館藏版畫藏品出發,接著進行黑白木刻、套色版畫、絲網印刷等相關的課題實踐,公眾在參與美育活動的過程中能夠了解東西方版畫歷史并創作藝術作品。這些公教課程潛移默化地向公眾傳播藝術歷史與理念,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在此期間也充分發揮自身的藏品、師資優勢來推動文化、藝術的傳播。
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公教活動“建筑工作坊:一起來設計學校吧!”現場
收藏傳承既是藝術品的傳承,也是美好精神的傳承
華茂的收藏體系在徐萬茂先生手中建立,由其兒子徐立勛接棒,建立起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如今徐立勛的兒子徐鈺程也十分熱愛藝術,對于藝術的熱情在家族中傳承與延續。宋新新提到,藝術收藏并不是一個三五年或是十年就能完成的計劃,華茂集團的藝術收藏以“代際”為計量單位,依靠代代相傳來推動收藏的豐富和完善。
徐萬茂、徐立勛與徐鈺程三代收藏家合影
宋新新表示,徐萬茂先生是一個非常尊重藝術與信任專業力量的人。華茂收藏體系最初是在油畫與書畫這兩個方面進行梳理與延展,遵循藝術家或是藝術作品在東西方藝術史上的定位以及教育與師承發展這兩個核心理念,如收藏中國晚清書畫名家吳昌碩先生的作品時,華茂會將吳昌碩影響的一批藝術家的代表人物的重要作品也納入收藏體系,從而建立一個系統性的師承脈絡。目前藝術收藏基礎體系已經建立,之后的收藏將會一直延續這樣的脈絡。
吳昌碩(1844-1927),《花卉(四屏)》1900,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館藏
集團最初的收藏大多集中在古典、近現代的藝術佳作,近年來也開始涉足當代藝術領域。宋新新提到,如今當代藝術是藝術領域的不容忽視的板塊,博物館也一直關注著當代藝術的發展,特別是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今年9月份寧波籍當代藝術家丁乙的個展“故鄉與旅程”將會在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開幕。
藝術家丁乙,圖片來源:丁乙工作室
華茂秉承著“收藏為了教育,建館指在育人”的宗旨,不會限制藝術品的媒介形式、創作題材、年代或是國別。古代書畫、當代新水墨、西方古典油畫、現當代藝術、實驗先鋒的行為藝術或是如今風頭正勁的新媒體藝術都被納入收藏的考量之中,他們始終保持著開放的心態接納著各個時期的全球藝術佳作。在這個話題最后,宋新新還與我們分享道,華茂開始嘗試用技術的力量對藝術品進行數字化的保藏,希望建立藏品數字化管理系統,這個數字化管理系統也將運用到公眾美育的事業中。
菲力比諾·利皮(1457-1504),意大利,《圣母與施洗者圣約翰在喬凡尼諾·勃基斯特背景前》,1490,木板蛋彩畫,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藏
多方力量共同促進藝術生態良性發展
寧波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經濟發達的地區,它位于中國地區長江中下游,自唐宋以來便是我國重要的對外貿易口岸,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它也是中國近代較早開始開埠的港口城市之一。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燦爛的河姆渡文化遺址就發掘于寧波地區。寧波文化源遠流長,收藏之風由來已久。世界上最古老的家族圖書館之一,我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私家藏書樓——天一閣博物館也位于寧波。這些悠久的歷史與厚重的文化積淀是今日寧波文化發展與藝術繁榮的重要基石。
據不完全統計,寧波擁有大大小小50余家民營博物館、美術館。重視教育與文化的傳統已經寫入這個地區的血脈之中,近年來政府也通過實施政策方針、加大宣傳力度推動地區性文化、藝術生態的向好發展。官方或是民營的藝術機構形成矩陣,一同推動當地文化藝術事業的蓬勃發展。
“我認為寧波缺少一個以藝術為主題的藝術園區。”談到推動地區文化藝術生態更好發展的創新和突破措施時,宋新新這樣說道。北京的798藝術區、草場地藝術區,上海的西岸文化走廊、M50藝術創意區等,形成藝術聚集區為行業內的溝通提供交流的場所,也能夠為公眾的參觀游覽提供便利。她期望寧波之后的藝術產業發展能夠形成更具有凝聚力的社群體系。
東錢湖教育論壇藝術建筑群
作為寧波地區民營博物館的一份子,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希望通過藝術教育博物館這一新的“文化地標”,一方面向全球展示寧波的新形象,同時也能讓寧波市民與世界頂尖藝術“零距離”接觸,助力城市審美和文化品位提升,也希冀通過各類展覽活動讓藝術融入寧波的“毛細血管”之中,更好地賦能城市文化發展。
華茂團隊在去年開展了152場公教活動,基本一周就有兩場公教活動。宋新新認為,高頻率的公教活動的展開給寧波地區的帶去了既活潑又緊張的藝術氛圍。寧波地區公立、私立美術館在良性的地區藝術生態中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博物館、美術館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也成為地區常態,今年9月,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將會與寧波天一閣博物院聯動,向公眾呈現明末清初的書法大家姜宸英的書法手抄本展覽。
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開館新聞發布會,從右至左依次為 徐立勛 許江 龍永圖 宋新新
華茂積極致力于推動公共教育事業的發展。2020年,在華茂開館之初就參與發起了東錢湖教育論壇,論壇匯集政府人士、高校學者、一線教育工作者、企業家等跨界嘉賓參與探討了關于社會美育的話題。宋新新分享道,“20年前是中國民營美術館的初創階段,10年前是整個中國民營美術館的高速發展階段。如今我們已經進入第三個階段,新的訴求與新的發展也隨之出現。”
在這樣的情形下,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于2022年策劃牽線發起全國民營美術館創新發展論壇,邀請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張子康館長、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田霏宇館長、麓湖A4美術館孫莉館長、廣東順德的和美術館執行館長邵舒、震旦博物館執行館長黃圣智等中國博物館、美術館的翹楚將會一同探討中國社會美育事業的現狀、寇待解決的問題以及未來發展方向。論壇受疫情影響延期至今年11月。
2022年全國民營美術館創新發展論壇海報
藝術帶給人不單單是感官上的滿足,更多的是傳遞一種精神與價值觀。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以寧波為坐標,將會一直致力于推動地區乃至中國公眾美育事業的發展,傳承悠久的歷史文化,賦予藝術公眾屬性,推動藝術走進大眾。
*如無特別備注,本文圖片均來源于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
出品人: 董瑞
編輯:Tina Xu
采訪:洪遠
撰文:洪遠
版式設計:劉宇翔
審校:小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