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2月13日,冬雨霏霏,寒風瑟瑟,89歲高齡的鄧小平冒雨視察楊浦大橋。在身邊人的攙扶下,鄧小平緩緩登上剛剛建成的楊浦大橋,靜靜眺望著不遠處的浦東,望著這個80年代還阡陌縱橫未經(jīng)開發(fā)的地方,鄧小平感慨萬分,隨后對身邊人說了這樣一句話:
“喜看今日路,勝讀百年書。”
“喜看今日路,勝讀百年書。”顯然,同行的鄧榕聽到這樣的話有些詫異,隨即湊身在父親耳側(cè),提高著聲音說道:“四十多歲了,還是第一次聽見你作詩。”鄧小平笑了笑,而后對在場的大家解釋了起來:“這不是詩,這是我內(nèi)心的話……”
我們知道,中國的改革開放始于1978年,但在一開始,我們對外開放的經(jīng)驗并不充足,很多事情也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再加上資金不足的原因,那個時候被賦予改革開放后衛(wèi)角色的上海,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承擔了與其他城市相比,更加沉重的歷史責任。
有數(shù)據(jù)表明,上海雖然是我國改革開放最早的一批城市,但從1981年到1988年間,其經(jīng)濟增長速度卻連續(xù)七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國民生產(chǎn)總值第一的位置在后來更是被江蘇取代,不僅如此,外貿(mào)出口的冠軍也讓給了后來居上的廣東。那么,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呢?
其實,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上海與今天相比,城市面貌其實是有著非常大的差別的。如果從空中俯瞰下去,上海到處都是一片敗落的景象,破舊的廠房、落后的設備、狹窄的市場、阻塞的交通,城市污染現(xiàn)象也一度因為經(jīng)濟的發(fā)展,變得十分嚴重。
有數(shù)據(jù)表明,上海當時的人口密度大概為每平方公里4.1萬人,這不管在當時還是今天來看,都是極為罕見的,不僅如此,上海當時人均擁有道路只有東京的三分之一,人均住房只有6.5萬平方公里,而人均綠地更是不足一張報紙的大小。
顯然,80年代的上海雖然經(jīng)濟發(fā)展了,但城市面貌并不盡如人意,城市人均幸福指數(shù)也絕對算不得高。于是,為了重振上海的面貌,開發(fā)浦東的設想被提了出來,而為了促成這一偉大設想的落地實施,鄧小平在其中發(fā)揮了重大作用。
要知道,上海與其他經(jīng)濟特區(qū)不同,它不僅是中國特大型中心城市,某種程度上更是中國經(jīng)濟和財政的支柱,不管在這里嘗試任何大的動作,稍有不慎,便有可能改變造成不可設想的后果。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上海在當時那個時代,后期的改革步伐在全國而言,很長一段時間都處在后列。
對于上海,鄧小平有著很深的情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座城市凝結(jié)著他畢生的期望,年少時,這是他第一次乘坐游輪遠赴國外,第一次開眼看世界的起點。從1988年開始,鄧小平連續(xù) 7 年在上海過春節(jié),期間,他在上海停留的最長一次時間,是 72 天。
1991年,鄧小平的專列再次出發(fā)來到上海,在視察途中說了這樣一段話:
“要克服一個怕字,要有勇氣,什么事情總要有人試第一個,才能拓展新路。試第一個就要準備失敗,失敗也不要緊,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點,膽子更大一點,步子更快一點……”
一直到1993年底,鄧小平登上楊浦大橋,心情激動地望著浦東,這是他最后一次來上海,也是最后一次到外地視察。可以說,在開發(fā)浦東乃至開放浦東的問題上,離不開鄧小平的特別關心極力促成,以及所有相關人員的齊心協(xié)力、迎難而上。正是有了這些力量的加持,上海才能擺脫八十年代的困局,在關鍵時刻抓住機遇,發(fā)展成為今天這樣的國際化大都市!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