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熙元年(1425年)十二月十六日,明宣宗收到一封極其特殊奏疏,呈進者為遠在湖廣荊州的遼藩遠安庶人朱貴燮。他在奏疏中表示得蒙圣恩,使其獲得每年一千石食米的賞賜,因此想要赴京謝恩。
“辛巳……遼府庶人貴爕、貴煊奏:‘蒙賜食米一千石,請詣闕謝恩?!?/strong>”(《明宣宗實錄》)
明宣宗劇照
一般情況下,宗室庶人每年只有幾十石的養贍米,大事不了也就給個百來石??芍熨F燮這個庶人竟然得到了每年一千石的恩賞。要知道岷王朱楩(音pian2)、肅王朱楧(音yang3/4或ying1)這兩位太祖皇帝子嗣,歲祿也不過只有一千石而已,這讓他們情何以堪?更是讓歲祿僅有五百石的岷藩郡王們情何以堪?
所以朱貴燮這位遼藩前遠安王究竟犯了何事,才會被廢為庶人,又為何會得到如此優待呢?
身世之謎
朱貴燮(音xie4),生年不詳,為遼簡王朱植的第三子,明太祖朱元璋之孫,生母郭氏。永樂二年(1404年)四月初四,靖難成功的明成祖朱棣在冊封皇太子的同時大封宗室,朱貴燮被冊封為遠安王。
這位遠安王殿下身上,籠罩著好幾個待解的謎團。
一是他的生卒年。
王世貞在《弇山堂別集》中記載朱貴燮享年68歲,可《明實錄》沒有收錄他的生卒年,而《明史·諸王表》稱其死于成化二年(1466年)。結合《明實錄》中其妻鄭氏在成化三年(1467年)因朱貴爕死后歲祿住支,生活陷入困頓,向朝廷乞恩這一記載來看,《明史》的這一內容應當是正確的。
“(十二月)壬子,遼府奉國中尉豪墇生母鄭氏奏:‘故夫遠安王貴爕以罪降為庶人,歲仍給米一千石。夫故以后住支,家口無以餋贍,乞如先年給賜庶人貴烚妻曹氏例,仍賜食米千石?!?上命與六百石米鈔兼支。”(《明憲宗實錄》)
據此推算,朱貴燮應當生于建文元年(1399年)。奈何《明史·諸王表》算對了終點,卻沒算對起點,將建文元年當作了朱貴燮受封遠安王的年份。大多數網絡資料都引用《明史》的記載人云亦云,以至于混亂不堪。
遠安縣風光
二是嫡庶問題。
遼簡王朱植因受到皇帝四哥的猜忌,靖難之后不得不蟄居荊州,以造小人為樂。一番努力下來生了二十個兒子,和至少十三個女兒,乃太祖諸子中最能生的,老朱近130個孫子之中,超過七分之一出自他這一支。
朱植的正妻郭氏為武定侯郭英的第三女,于洪武二十七年(1397年)被冊為遼王妃。朱植諸子中,生于洪武三十年(1397年)七月的長子朱貴煐(音ying1)為嫡出,故一早被立為遼世子。
而次子朱貴烚(音xia4)生于當年十二月,與大哥的生日僅僅間隔5個月。天順二年(1458年),朱貴燮諸子在奏疏中稱朱貴烚為“庶伯父”。由此可以推斷朱貴烚為庶出。
按常理推測,身為庶次子的朱貴烚既然能承襲遼王爵位,那么朱植諸子中除嫡長子以外的其余子嗣必然都是庶出。然而未必。
發生在天順四年(1460年)的的一樁案子,揭示了朱貴燮與武定侯府的關系。當年四月,翰林院學士倪謙獲罪戍邊。倪謙為正統四年(1439年)己未科探花,天順三年(1459年)主持順天府鄉試時,因剛正不阿得罪了人,因而遭到整治。意圖科舉舞弊這種事自然不能拿到臺面上來說,于是將他出使遼藩的往事翻出來進行清算。
“初,謙為順天府考試官。其受業生章黼不中式,銜之。因惎令緝事者言謙嘗奉使遼府。遼庶人貴爕以其母與謙妻皆出武定侯郭氏。因饋謙,謀復王爵。謙還,庶人遣人詣謙。庶人壻玉、縉、遠亦詣謙,謀請儀賓職。謙為具奏稿,玉等得授職。庶人雖未得復爵。然亦德謙,寓物酬之?!?/strong>(《明英宗實錄》)
武定侯郭英劇照
這條罪狀透露出兩個重要信息:一是倪謙的夫人和朱貴爕的生母都是武定侯郭英之后,二是倪謙在朱貴燮復爵及其子女求封的過程中出過力。據此我們可以推測,朱貴燮的生母郭氏應當就是遼王妃,也即他是朱植的嫡子。朱貴燮諸子稱朱貴烚為“庶伯父”,也印證了這一點,若大家都是庶出,何須特地強調嫡庶。
為何老爹尸骨未寒就被廢?
永樂十六年(1418年)五月,朱植上奏朝廷稱,第三子遠安王朱貴爕(音xie)帶著人偷偷跑了,去向不明,明成祖聞訊命人查訪。
“乙卯,遼王植奏其子遠安王貴爕同火者數人逃逸,上命有司尋訪。蓋貴爕為父所惡,欲詣京師告父陰事云。”(《明太宗實錄》)
兒子不顧藩禁,帶人私自逃跑,意圖上京檢舉揭發當爹的圖謀不軌。老爹在知曉兒子出逃后,不是私下派人尋找,而是直接上奏朝廷??梢姶藭r遼王朱植與朱貴燮父子之間,已存在難以調和的矛盾。
而一個“蓋”字更是用得非常傳神,既實現了為尊者諱,又點明了真相。明成祖在削藩的過程中,充分利用了各藩國內部的矛盾,通過平陽王朱濟熿(音huang2/3)掀翻晉王朱濟熺就是他的杰作。他本就看遼王朱植不爽,借此就會利用遼王家族的內部矛盾,復制晉藩故事實屬正常。
至于朱貴燮父子之間由什么深仇大恨,阿越估計還是與繼承權有關,老二朱貴烚雖然是庶出,可平時很會偽裝,因此深得老父親的歡心,而老三朱貴燮這個嫡子,卻頑劣不堪(或者說是老二要讓老爹看到他頑劣的一面),還在老爹面前詆毀老二,因此不為父王所喜。
遼王朱植劇照
自己雖然是嫡出,可架不住老爹喜歡老二啊,等他百年之后王位還不知道是誰的呢。而晉藩的權力交接也給了他勇氣。于是乎朱貴燮思來想去決定一不做二不休,打算進京去告發老爹謀反,借此將其掀翻在地,以便搶占遼王爵位。甚至朱貴燮的舉動,很可能就是四伯在背后鼓動的。
正因為有這種背景,事后朱貴燮并沒有受到什么懲罰。永樂十七年(1419年)九月朱貴燮成婚,王妃為中兵馬指揮鄭譚之女鄭氏。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貴爕再次不辭而別,直奔北京而去,這次還帶了弟弟巴東王朱貴煊。具體時間《明實錄》沒有記載,可據天順二年(1458年)他的長子朱豪堥(音mao2、mou2或wu3)在奏疏中所稱,這次赴京是給太宗文皇帝奔喪,朱植去世時已經走到河南裕州(今河南方城縣)。
真是這樣嗎?讓我們先來理一理這一年中與朱貴燮息息相關的幾件大事。
從這一說辭可以得知,朱貴燮出走時,遼王朱植還好好地活著。當年五月初八,朱植薨逝。六月初九,朱植的死訊傳到北京。也就是說他潛離荊州時,朱植還沒去世。以裕州到荊州的距離推測,他潛離的時間當在四月底五月初。
明成祖朱棣是馬上皇帝,戎馬一生,生命的終點也是馬革裹尸,駕崩于第五次親征漠北的回師途中,時間為當年七月十八日,地點為位于今內蒙古多倫縣西北的榆木川。由于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一直意圖奪嫡,故內臣馬云與大學士楊榮、金幼孜商議之后決定秘不發喪。
“辛卯,上崩。大監馬云等以六師在遠外,秘不發喪,密與大學士楊榮金幼孜議喪事,一遵古禮,含斂畢載以龍轝,所至御幄,朝夕上食如常儀。”(《明太宗實錄》)
所以皇帝駕崩的消息傳出,比去世的時間還要晚幾天,傳到荊州最起碼也得是七月底了。如此提前兩個月赴京的朱貴燮奔得是哪門子喪,這是在詛咒皇帝早點去死嗎?
荊州古城
朱貴燮的種種異常舉動表明,他這次進京應當是為控告父王,且很可能是奉旨告密。不成想遠安王兄弟在北京等來的不是四伯班師回朝,而他中途駕崩的消息。
新即位的明仁宗,因為飽受兩個弟弟的誣告之苦,故對這種行為恨之入骨,對兩個近在眼前的堂弟自然也沒給什么好臉色。九月初三,明仁宗以遠安王朱貴爕和巴東王朱貴煊“父死不奔喪”,下旨削去他們一半歲祿,作為懲罰。四月十一日,命遼簡王次子長陽王朱貴烚襲封遼王,等于是直接剝奪了朱貴燮的繼承權。十七日,進一步加大對朱貴燮兄弟的懲處,下旨將二人廢為庶人,發配遼簡王墳園安置。
“戊午,免遠安王貴爕、巴東王貴宣為庶人。敕曰:‘送終乃人子之大事。爾兄弟父薨不奔喪。五刑三千莫大不孝,國之正法,朕不敢私。今并削爵降為庶人,于簡王墳園居住。原受遠安王、巴東王冊印、封識付行,以副朝廷優容之意?!w二人前嘗誣告其父有不軌謀。至是,諭群臣曰:‘正風化當自家族始?!煊惺敲?。”(《明仁宗實錄》)
悠閑的庶人生活
通常而言庶人的日子并不怎么好過,可過厭惡朱貴燮的明仁宗在位僅僅八個月,新上臺的明宣宗號稱“小太宗”,對待宗室的態度幾乎與自家爺爺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于是乎朱貴燮的生存狀態有了巨大的改變,一個庶人竟然獲得了一千石的歲祿,在明代是為所未聞的奇事。
皇帝給予優待,雖然依然生活在墳園,可小日子過得應當還算滋潤。鑒于此,有人表示很不開心,他便是新任遼王朱貴烚。前文說過,朱貴燮被廢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誣告老爹和二哥有謀反之意,故而他與朱貴烚之間可謂是苦大仇深。朱貴烚本就是無惡不作的荊州一霸,上位之后自然不會讓朱貴燮好過。宣德五年(1430年),甚至爆出遼王多次帶人殺上門去,意圖加害朱貴燮兄弟倆。
遼簡王朱植墓園
正統四年(1439年),遼王朱貴烚因為昏了頭霸占親妹,被明英宗下旨廢為庶人,發配遼簡王墳園。隨即老四興山王朱貴燰(音wei1)晉封遼王,朱貴燮的好日子總算是來了。無所事事的朱貴燮學老爹以造小人為樂,前前后后生了不少子女。
正統十四年八月十五日,明英宗在土木堡一戰成名,北京方面在一番混亂之后擁立其弟郕王朱祁鈺為帝,是為明代宗。國難當頭,朱貴燮卻在整幺蛾子。
當年九月二十一日,朱貴燮奏稱,承蒙圣恩,自家成年子女都得以成婚,因此他打算帶著子女進京謝恩。按時間推算,這封奏疏應當是給明英宗的,結果因緣巧合的落到了明代宗手里,當此亂世,皇帝自然不會準許一個庶人進京的,直接回信止之。不過我們從中也能看到,不管是朝廷,還是遼王,對朱貴燮還是比較優待的。
朱貴燮除了造小人,還愛好讀書,文學水平還不錯,比如景泰二年(1451年)八月,他給明代宗獻詩一首,史書評價“詞甚凄惋”。當然獻詩也有其目的,他在一同遞交的奏疏中稱自己“子女眾多”,生活在蝸廬之中困頓不已,希望朝廷能夠贊助他們的婚嫁費用。
這次被拍馬屁拍舒爽了的明代宗沒有為難他,下旨朱貴燮子女婚嫁之時,每人賜予彩叚四表里,首飾銀二十兩,豬、羊各四,讓其自行選配行禮。
好日子過久了,朱貴燮又靜極思動。景泰六年(1455年),他跳出來對時任遼王朱貴燰指指點點,給他按了不少罪名。目的嗎,估計是想取而代之,畢竟他不僅是朱植在世諸子中最長者,還是唯一在世的嫡子,要不是當年明仁宗下了狠手,這遼王之位就應當是他的。
明代宗對此很重視,命湖廣巡撫、巡按聯合都司、布政司、按察司三司官員組成調查組進行調查,朱貴爕的謊言很快被戳穿,反倒是被查出自己屁股底下不干凈。皇帝對此很不滿,下了一道措辭嚴厲的敕書,警告他不要玩火。
“(五月)丁卯敕庶人貴爕曰:‘……假言事以陷宗親,因欺心而罹國法,請論爾過,以警將來。于法固當推究,但念宗室之親,姑從寬宥,俾圖自新。敕至,爾即痛改前非,遵守常憲。安分守己,毋仍故違。祖宗之訓有明條,朝廷之恩難再得。如或玩視,取罪非輕。爾其省之慎之。’”(《明英宗實錄·廢帝郕戾王附錄》)
明英宗劇照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蟄居南內多年的太上皇朱祁鎮,趁著弟弟病危,在石亨等人的支持下發動政變,重新君臨天下,改元天順。二次上位的明英宗自知得位不正,故通過大加封賞的方式為自己挽尊,以拉攏人心,宗室也因此得了不小的好處。當年八月,朱貴燮長子朱豪堥被封為輔國將軍,其余諸子得封奉國中尉,諸女得封鄉君,算是恢復了宗室身份。至于朱貴燮本人,則依然是一介庶人。這一過程中,倪謙應當是出過力的,結果成了自己被貶的借口。
明英宗的恩賞,讓遠安王家族起了得隴望蜀心思。次年閏二月,朱豪堥兄弟上疏朝廷,請求恢復朱貴爕的爵位。想要恢復爵位自然需要有說得過去的理由,于是朱貴燮的洗白之旅就此開啟,主要有兩點:
一是宣稱當年朱貴燮私自赴京是為“奔太宗皇帝喪”,因簡王去世時人在路途,因此并沒有受到消息。而前遼王、庶人朱貴烚“圖襲爵”,故意誣陷朱貴爕“不奔父喪”,才導致他被廢。對此阿越只能以“呵呵”二字應對。
二是當年陛下北狩之時,他們父子曾上奏朝廷,請求前去軍前效力,以便恭迎圣駕。土木堡對明英宗而言可謂是往事不堪回首,這幫人拿此說事可謂是哪壺不開提哪壺。而且阿越懷疑所謂的恭迎圣駕奏請,指的就是當年九月的那封赴京謝恩的奏疏。
廢遠安王朱貴燮為庶人,是明英宗祖父明仁宗朱高熾做得決定,他一個晚輩怎么會為了一個不相干的遠支宗室去推翻先帝的旨意。何況這幫人還不知死活的上來打臉,想什么呢?
“‘……其忠君報國之心如此,焉有知父薨而不奔喪者乎?今皇上復登大寶,普布洪恩,凡在宇內無不均沾,獨臣父幽沉衷莫能訴,伏望皇上憫其無辜,俾復舊爵不勝感激。’上曰:‘遼庶人在前以罪廢黜。朕守祖宗大法,豈敢有違?所請不允。’”(《明英宗實錄》)
阿越說
成化二年(1466年),遠安庶人朱貴燮去世,享年68歲,距離他被廢為庶人已過去42年,可見小日子過得還算舒爽。要說宗室庶人雖然是庶人,可畢竟是宗室,在明朝中前期日子還算過得去。比如秦藩的安定庶人朱尚炌(音kai4),竟然在泗州為非作歹多年,最終只是被送回西安交給本支大宗管理了事。
鳳陽府城
最神奇的是岷藩的陽宗庶人朱徽焟(音xi1),在景泰二年(1451年)因參與朱徽煠之亂而被廢為庶人,發鳳陽守皇陵。然而弘治元年(1488年)宿州知州萬本上疏朝廷,請求存恤鳳陽高墻庶人,名單之中就有他。朱徽焟與朱貴燮、朱尚炌一樣,都是太祖之孫,弘治朝在世的太祖之孫只有四人,搞不好他還是最后一個去世的太祖之孫。
朱貴燮因“不孝”而被廢為庶人,卻能享受一千石的歲祿,應當涉及明成祖祖孫三代施政政策的變遷。受明成祖削藩政策的影響,永樂時期宗室告密之風盛行,除了朱濟熿外,還有周藩的汝南王朱有爋(音xun1/4)、蜀藩的華陽王朱悅耀等。然而朱有爋只是被發配到了云南,且有制約沐家的目的在。朱悅耀也只是被發配湖廣澧州了事,出手的也是明仁祖。只有朱貴燮兄弟因此被廢為庶人。因此明宣宗估計認為這一處罰太重,且為重啟厲行削藩政策,才給予了優待。
最后再說一句,朱貴燮復爵雖然胎死腹中,然而他的后代并沒有罷休?!睹魇贰ぶT王傳》稱成化年間,其長孫奉國將軍朱恩鉍上疏援引長陽王復爵之例,請求襲封遠安王爵,結果被明憲宗以“貴燮犯不孝罪,非長陽王比”為由拒絕。事是有這么個事,不過發生在弘治年間。
“(弘治十六年七月)壬午……先是,遼府遠安王貴燮,以不奔人蕳王喪削爵。至是,其孫奉國將軍恩鉍累以襲請。不允。賜敕切責之。”(《明孝宗實錄》)
相關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