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解放戰(zhàn)爭已進入尾聲。北方戰(zhàn)場上只剩下北平等幾個主要城市沒有解放了。
按照毛主席的想法,北平是中國古都,里面的歷史文物眾多,不到萬不得已絕對不能采取武力的方式奪取。
為了保全北平的古跡,毛主席給戰(zhàn)場負責人寫了一封信。信的大意是:……讓傅作義派代表與張東蓀(sūn)一同出城談判北平和平解放事宜。
就這樣,在毛主席的授意下,張東蓀成了北平和談的見證者之一。
1月7日,64歲的張東蓀出城參加和談。
席間,張東蓀一針見血地說明了傅作義的狀態(tài):“傅作義已經打不下去了。但他想要體面地投降。所停戰(zhàn)協定必須盡快簽訂。”
傅作義
盡管傅作義提出了很多要求(例如解放后原有報紙繼續(xù)發(fā)行;軍隊在城內投降等),但共產黨考慮到北平的完整性,基本上都同意了。
1月10日,雙方達成協議,簽署《會議紀要》。
輪到張東蓀簽名時,他拒絕了,他說:“我是民盟成員,代表不了你們任何一方。只作為見證者出席。”
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毛主席盛贊張東蓀:
“北平和平解放,張先生第一功。”
可是,19年之后的1968年,毛主席突然一紙令下,將張東蓀逮捕入獄,并評價他是“壞分子”。
其間究竟發(fā)生了什么變故,讓張東蓀從功臣變?yōu)殡A下囚?
讓我們從張東蓀的生平簡介開始說起。
張東蓀
張東蓀生平簡介
張東蓀1886年出生于浙江杭州的一個書香世家,從小通讀四書五經,精通孔孟之道。
也正是受孔孟的影響,張東蓀骨子里有一種中庸的思想。這種思想對他后來的人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也造成了他的悲劇,當然這是后話了。
1905年,張東蓀公費留學日本。在日本期間認識了梁啟超等進步知識分子。
1911年初,張東蓀學成回國,開始走上民主革命道路。同年,辛亥革命爆發(fā),隨即加入新成立的臨時政府。
張東蓀
隨后十余年,張東蓀一直致力于,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民主共和觀念,可惜由于軍閥和帝國主義的影響,收效甚微。
1925年孫中山病逝,加上中國作為“一戰(zhàn)”戰(zhàn)勝國,在巴黎和會上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使張東蓀意識到歐美資本國家的虛偽,從此轉向社會主義。
雖然立場上向共產主義靠攏,但張東蓀的思想還是資本主義的。他認為中國當時的生產力太低了,必須利用資本主義,大力發(fā)展實業(yè)。
從這一觀點出發(fā),張東蓀堅持的社會主義,實際上是基爾特社會主義,即否定階級斗爭,主張在工會的基礎上成立生產聯合會。
此后直到全面抗戰(zhàn),張東蓀在哲學研究上頗有成就,有人評價他,是中國近代哲學的系統建立人。
張東蓀
1937年7月北京淪陷,張東蓀主動留守北京,他家成為中共北京地下聯絡點,為中共抗戰(zhàn)提供了不少有利的情報。
1941年12月,張東蓀因拒絕接受日寇華北教育局督辦一職,被捕入獄。
在獄中,張東蓀四次自殺未遂,后在各界愛國人士的幫助下出獄。
出獄后,張東蓀被日寇軟禁在家,失去自由。
1945年日寇無條件投降,重獲自由的張東蓀開始在和平事業(yè)上發(fā)力,意圖使中國走“中間路線(英美式的資產階級專政)”。
事與愿違,蔣介石發(fā)動的內戰(zhàn)打破了他的幻想。而共產黨在和平上所做的努力,使他意識到誰才是真正的人民政黨,他開始向共產黨靠攏。
1949年內戰(zhàn)進入收尾階段。張東蓀憑借他“左不盲從,右不落水”的立場,成為北平和談的見證者。
傅作義
傅作義派出的代表與共產黨簽署和平協定后,張東蓀先返回北平,隨后前往石家莊,拜會了毛主席。
兩人會面期間,聊了很多政治問題。
關于建國后的外交政策,毛主席的觀點是向社會主義陣營“一邊倒”。
張東蓀反對毛主席的觀點,他認為中國不應該忽視西方,特別是美國,應該在美蘇之間保持平衡。
關于土地革命,毛主席的觀點是通過強硬手段,將土地平均分配給農民。
張東蓀不同意這種觀點,他認為單純的平均分配,并不能解決貧富差距。因為平均分配,不但沒有增加生產總量,反而會對生產總量的增加產生阻礙作用。
從與毛主席的談話中可以看出,張東蓀始終是一個舊知識分子,并且在性格上有些執(zhí)拗。這也為他后來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政治生涯的隕落
在1949年第一屆政協會議上,張東蓀因解放北平有功,當選為政府委員兼任政務院教育委員,正式進入權力中心。
1950年志愿軍入朝參戰(zhàn),張東蓀認為以中國的實力,是無法戰(zhàn)勝美國的。中國很有可能再次受到侵略。
張東蓀(左一)和家人
為了避免此事的發(fā)生,張東蓀在暗中聯系到了一個叫王志奇的“美國特務”。他希望王志奇能給美國帶句話:
“打起仗來千萬不要打中國,留著中國,且看將來之變化。”
為了向美國表示誠意,在與王志奇接觸過程中,張東蓀甚至將志愿軍的軍事物資等絕密資料交給了他。
王志奇被抓捕后,很快將張東蓀供了出來。
于是,張東蓀被免職接受審查。
在審查過程中,張東蓀拒絕承認“叛國”和“美國特務”的罪名。
他堅持認為,自己的目的是為了讓中國避免遭受美國的打擊,只能算好心辦了壞事,無意泄露了國家機密。
當然,他的罪行并不能靠幾句話抹去。在一次會議上,毛主席直接將他定性為“壞分子”,同時指出像張東蓀這樣恐美、恐蘇的知識分子,在政府里不在少數。
于是,張東蓀的政治生涯還未來得及開花,就凋謝了。
雖然被定性為“壞分子”,但張東蓀并沒有被關入監(jiān)獄。中央政府給他的處理意見是“從寬處理,不逮捕法辦,工資照發(fā),只是不允許參加政治生活。”
做出如此決定,據說是毛主席的意思。毛主席說:“張東蓀對北京和平解放有貢獻,對他的處理就算了吧。”
張東蓀入獄
案發(fā)后,由于不能參加政治。張東蓀成了一名“寓公”,每天在家寫寫古詩和自傳。
直到1968年,也就是張東蓀八十一歲那年,他才被幾名軍人抓進監(jiān)獄。
從這年開始到1973年去世,張東蓀都是在獄中度過的。
張東蓀(右一)
被關押期間,張東蓀被禁止與家人見面。后來,在周總理的幫助下,這個禁令才得以松動。
1971年尼克松訪華的消息登上報紙頭條,保外就醫(yī)的張東蓀看到后,激動得像個孩子,他重復道:“中美不能對抗,還是我對,還是我對。”
可見他自始至終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1973年6月2日,張東蓀病逝,享年87歲。
結語:
張東蓀的悲劇是性格的悲劇,他早年致力于救國,卻因中庸的性格選擇了溫和的社會主義思想——基爾特社會主義。中年為抗日救亡奔走、為北平和平解放作出的貢獻,使他開啟了人生的高光時刻。可惜,晚年的他,因為迷信美國,步入歧途,最終凄慘死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