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UNESCO發布《全球教育監測報告2023》。
該報告聚焦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其中主要發現摘譯如下:
1.就教育技術的影響效果,良好、公正的證據還很缺乏
關于數字技術在教育中的附加值,幾乎沒有強有力的證據。在英國,7%的教育技術公司進行了隨機對照試驗,12%的公司使用了第三方認證。一項對美國17個州的教師和管理人員的調查顯示,只有11%的人在采用之前要求同行評議的證據。
很多證據來自那些試圖出售它的人。培生資助了自己的研究,對顯示其產品沒有影響的獨立分析提出質疑。
2.技術為數百萬人提供了教育的生命線,但卻也將很多人拒之門外
無障礙技術和通用設計為殘疾學習者提供了機會。約87%的視障成年人表示,無障礙技術設備正在取代傳統的輔助工具。
廣播、電視和移動電話在難以接觸到的人群中填補了傳統教育的空白。近40個國家使用無線電教學。在墨西哥,一項結合課堂支持的電視課程計劃使中學入學率提高了21%。
在新冠疫情期間,在線學習阻止了教育的崩潰。遠程教育的潛在受眾超過10億;但它也未能惠及至少5億學生,即全球31%的學生,以及72%的最貧困學生。
受教育權日益成為有意義的互聯互通權的同義詞,但獲取機會是不平等的。在全球范圍內,只有40%的小學、50%的初中和65%的高中連接到互聯網;85%的國家制定了改善學校或學習者連通性的政策。
3.一些教育技術可以在某些情況下改善某些類型的學習
數字技術極大地增加了獲得教學和學習資源的機會。例如埃塞俄比亞國家學術數字圖書館和印度國家數字圖書館。
技術給某些類型的學習帶來了小到中等的積極影響。一項對23項小學數學應用的調查顯示,這些應用側重于練習和實踐,而不是高級技能。
應該關注學習成果,而不是數字輸入。在秘魯,雖然分發了100多萬臺筆記本電腦,但沒有將其納入教學,因此學習并沒有得到改善。
技術不需要先進就能有效。在中國,向1億農村學生提供的高質量課程錄音使學生成績提高了32%,城鄉收入差距縮小了38%。
如果不適當或過度,它會產生有害的影響。大規模的國際評估數據,如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提供的數據,表明過度使用信息通信技術與學生表現之間存在負相關。
4.技術的快速變化給教育系統帶來了適應壓力
各國正開始定義他們希望在課程和評估標準中優先考慮的數字技能。在全球范圍內,54%的國家擁有數字技能標準,但這些標準往往是由非國家行為體(主要是商業行為體)制定的。
許多學生在學校沒有太多的機會使用數字技術。即使在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也只有大約10%的15歲學生每周使用數字設備學習數學和科學超過一小時。
教師經常感到措手不及,缺乏用技術教學的信心。只有一半的國家有發展教師信息通信技術技能的標準。雖然5%的勒索軟件攻擊以教育為目標,但很少有教師培訓項目涉及網絡安全。
各種問題阻礙了數字數據在教育管理中的潛力。
5.在線內容的增長缺乏足夠的質量控制和多樣性監管
在線內容是由占主導地位的群體制作的,這影響了對它的訪問。高等教育資料庫中近90%的開放教育資源是在歐洲和北美創建的;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MOOCs)的主要受益者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學習者和來自富裕國家的學習者。
高等教育采用數字技術的速度最快,受其影響最大。2021年,參加MOOCs的學生超過2.2億。但數字平臺挑戰了大學的角色,并帶來了監管和道德方面的挑戰,例如與獨家訂閱交易以及學生和個人數據相關的挑戰。
6.購買技術往往是為了填補空白,而不考慮下列長期成本
國家預算:在低收入國家轉向基本數字學習和在中低收入國家將所有學校連接到互聯網的成本將使其目前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4國家具體目標的資金缺口擴大50%。錢并不總是花在刀刃上:在美國,大約三分之二的教育軟件許可證未被使用。
兒童福祉:兒童數據正在暴露,但只有16%的國家通過法律明確保障教育中的數據隱私。一項分析發現,在大流行期間推薦的163種教育技術產品中,有89%可以對兒童進行調查。此外,在疫情期間提供在線教育的42個政府中,有39個政府助長了危及或侵犯兒童權利的使用。
地球環境:一項對歐盟所有筆記本電腦壽命延長一年所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估計發現,這相當于減少了近100萬輛汽車的行駛。
《報告》還對政策制定者提出了四點指南:
1.這種教育技術的使用是否適合國家和地方的情況?教育技術應加強教育體系,并與學習目標保持一致。為此,政府應該:
改革課程,以最適合那些已被證明可以改善學習并以明確的兒童學習理論為基礎的數字工具的基本技能為目標,而不是假設教學法可以保持不變或數字技術適用于所有類型的學習。
在教師和學習者的參與下,設計、監測和評估教育技術政策,以借鑒他們的經驗和背景,并確保教師和輔導員得到充分培訓,了解如何使用數字技術進行學習,而不僅僅是如何使用特定的技術。
確保解決方案的設計符合他們的背景,并提供多種民族語言的資源,在文化上可接受且適合年齡,并在特定的教育環境中為學習者提供明確的入門點。
2.這種教育技術的使用是否會讓學習者掉隊?盡管技術的使用可以讓一些學生獲得課程并加速一些學習成果,但教育數字化帶來了使本已享有特權的學習者受益并進一步邊緣化其他人的風險,從而加劇了學習不平等。為此,政府應該:
重點關注數字技術如何支持最邊緣化群體,使所有人,無論其背景、身份或能力如何,都能從其潛力中受益,并確保數字資源和設備符合全球無障礙標準。
作為可持續發展目標4基準進程的一部分,制定有意義的學校互聯網連接的國家目標,并相應地確定投資目標,使教師和學習者能夠以可承受的成本受益于安全和富有成效的在線體驗,符合免費教育權。
促進教育領域的數字公共產品,包括免費的電子出版格式、適應性強的開放教育資源、學習平臺和教師支持應用程序,所有這些都是為了不讓任何人掉隊。
3.教育技術的使用是可擴展的嗎?在教育領域有大量的技術產品和平臺,人們往往在沒有充分證據證明它們的好處或成本的情況下做出決定。為此,政府應該:
建立評估教育技術的機構,讓所有能夠進行獨立和公正研究的行為者參與,并制定明確的評估標準和標準,目的是在教育技術方面達成基于證據的政策決定。
在準確反映擁有和實施總成本的情況下開展試點項目,同時考慮到邊緣化學習者可能面臨的更高技術成本。
確保公共支出和與私營公司協議條款的透明度,以加強問責制;評估性能以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包括從維護到訂閱成本等問題;并促進互操作性標準以提高效率。
4.這種技術的使用是否支持可持續的教育未來?數字技術不應被視為一個短期項目。應該通過杠桿作用,在可持續的基礎上產生效益,而不是被狹隘的經濟關切和既得利益所主導。為此,政府應該:
建立一個廣泛的、不依附于特定技術的數字能力課程和評估框架,考慮到在校外學到的知識,使教師和學習者能夠從技術在教育、工作和公民身份方面的潛力中受益。
通過和實施立法、標準和商定的良好做法,以保護學習者和教師的人權、福祉和在線安全,同時考慮到屏幕和連接時間、隱私和數據保護;確保在數字化學習過程中產生的數據只作為公共產品進行分析;防止學生和老師被監視;防止在教育場所投放商業廣告;并規范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道德使用。
考慮數字技術在教育中的部署對物理環境的短期和長期影響,避免在能源和材料需求方面不可持續的應用。
(本文編譯自UNESCO發布的《Global Education Monitoring Report 2023》,譯文僅供參考,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可官網下載該報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