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一共4748字0圖,閱讀大約需要10分鐘
01 美元霸權如何收割世界財富
02 歐元和美元的“幣緣戰爭”
最近知識體系又有了進一步的更新,想來和小伙伴們做一下匯報。
在新的知識體系下,我們能串聯起近二十年來美國發動戰爭(除開反恐戰爭)的最底層內在邏輯,包括最近的俄烏戰爭,也是其中必然會發生的事。
我們甚至可以說,俄烏戰爭的本質,除了是對俄羅斯的打壓以外,對美國來說其實更重要的是打壓歐洲,相信有的小伙伴已經有點懵了,讓我們繼續往下聊。
01 美元霸權如何收割世界財富
話題聊之前,我還是要問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大家認為,美國霸權最核心的武器是什么?
是美國軍隊的全球投送能力?還是美國政治制度輸出能力?還是全球媒體輿論能力?
相信經歷了很多“鍵政”洗禮的小伙伴應該能很快的回答出——美元霸權。
為什么美元霸權這么重要,看過我之前文章的小伙伴應該還記得,這里再簡單復習一下。
1971年之前的世界,國家發行貨幣主要是金本位或者叫做金匯兌本位,說簡單點就是發行貨幣量是跟本國所擁有的黃金數量掛鉤。
由于二戰結束后,美國擁有了全世界75%左右的黃金儲備,再加上美國當下的強勢地位,自然就形成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
但這一體系有其保持國家順差和逆差的悖論,經濟學上叫做“特里芬難題”,再加上后面頻發的美元危機,于是在1971年被尼克松政府宣告結束。
這就是我們稱作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于是從那之后,貨幣的發行就不再與黃金掛鉤,而是與信用掛鉤。
而信用是一個縹緲的東西,美國為了維持自己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該如何讓別人建立起對我的信用呢?
于是美國想了一招,就是讓美元和世界上最重要的大宗商品進行掛鉤,它找到了中東的石油生產國,答應提供安全保障,從而換取石油貿易必須用美元結算的規則。
這其實本身也是流氓手段,畢竟當時中東地區的亂,本身就是有美國在背后為某個國家進行撐腰,再加上當時美國的軍事實力確實藍星上數一數二,形勢比人強就只能認。
于是石油霸權就這么建立起來了,再加上美國本身的軍事實力,于是它們輔佐的美元霸權就穩了。
很多人不太理解為什么美國這么執著于讓美元成為世界貨幣,美元又是如何收割全世界財富。
其實方法有很多,這里我只舉兩個最常見的例子。
首先我要問一個問題,比如我國現在個稅的起征點是5000元,那大家認為收入5000元以下的人真的就沒有交稅了嗎?
答案是否定的。究其原因就在于還有一種隱形稅——鑄幣稅。
通貨緊縮和惡性通貨膨脹都是惡,但適度的通貨膨脹則是善。原因很簡單,當處于適度的通貨膨脹時,民眾才有健康的消費行為,才能讓經濟保持活力。
而保持適度的通貨膨脹,在排除特殊情況之外,普遍來說就需要持續的超發貨幣。
貨幣超發,于是商品價格提高,貨幣也就相對貶值,因此所有持有貨幣的人,財富間接的就縮水了,也就變相地被收了鑄幣稅。
所以這也是很多人在說存錢不能致富,反而在之前房地產火爆的時候,借錢反而是賺錢的原因。
而美元就是相同的道理,由于美元是全球貨幣,再加上其他國家要保持本國幣值的穩定和進行國際貿易,這就需要保持一定的外匯儲備。
而美元是信用貨幣,他可以通過自由的超發貨幣,美其名曰“量化寬松”,就如同這幾年這樣,來解決自己國內遇到的經濟問題。
于是,美元超發,幣值降低,本身持有的國家就被美國收了鑄幣稅。其他國家為了維持匯率的穩定,普遍也只能跟著超發貨幣,最終美元的超發的稅還是被轉移到全世界的普通民眾。
那有的小伙伴就要問了,為什么他這么亂搞沒有影響到美元的信用呢?
誰叫別人強勢呢,超級大國、美元霸權、軍事霸權、科技霸權,在這些都沒有破除之外,美元就還是最堅挺的那個。
在這個過程中,其實我國是吃虧最多的,一個方面我們是制造業大國,常年保持貿易順差,再加上外貿型國家需要保持匯率的穩定,所以我們長期持有大量外匯。
美元一貶值,我們受到的影響就十分巨大。比如08年美國搞量化寬松,我們也跟著搞“四萬億救市”,其實是幫助美國穩定了它的幣值,而最終結果是我們普通百姓的錢貶值了。
另一方面,當我們有大量外匯的時候,想要去投資美國的產業或者技術,美國又不允許,于是這些錢就只能購買美國的國債。
美國賣了國債,收回了美元,于是貨幣的流動性就回到了美國,美國就繼續用這些錢進行發展。
而我們卻是用實打實的勞動,換回了綠色的紙片,又用紙片換回了另一張白紙。這就是溫鐵軍老師說的,我們在國際貿易中被美國“扒了兩張皮”。
另外一種利用美元霸權獲取收益的方式,則是制造流動性危機。
當美國進行降息的時候,美元的流動性就被釋放到全世界,于是就會推高其他國家的資產、股市價格,人們有了錢就開始繼續擴大再生產,造成一片欣欣向榮的“虛假繁榮”。
然后當豬被養肥后,美國就開始加息,然后全世界的美元就開始回流美國,于是這些國家就會造成流動性危機。
股市也崩,生產也沒辦法繼續開展下去,公司為了維持住自身的發展,于是就只能低價轉賣自己的優質資產。
而這個時候提前貯備了足夠美元的美國跨國公司,就開始大量以低價收購這些優質資產,于是美國就這樣獲得了其他國家的優質產業。
韓國的三星集團,為什么大部分利潤被美國拿走,就是在東亞經濟危機的時候,被上面這個套路,被迫賣給了美國跨國資本求生,結果韓國的優質資產就這么流失了。
在了解了上述的知識后,你就知道其實美國其他的幾個霸權,本質上都是美元霸權的延伸和反哺。
說白了,當你能憑空“印刷”財富時,美國就永遠能保持住自己全世界最富有國家的實力。
當有了這些財富后,就能用來研發裝備更先進武器,用來網羅全世界人才保持科研科技的領先,用來收買其他國家政治、媒體力量從而影響輿論和政治。
然后這些霸權能力,再進一步反哺美元霸權,形成相互促進關系,最終永葆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霸權國家。
所以,美元霸權就是美國強大的根,用我們的話來說,這就是美國“紅線中的紅線”,誰要是敢挑戰美元霸權,那就意味著不死不休。
02 歐元和美元的“幣緣戰爭”
于是當另一個全球貨幣——歐元,橫空出世的時候,戰爭就來了。
1999年歐元問世,由于其背靠整個歐盟各國,歐元區在國內生產總值和對外貿易總額也高于美國,再加上能獲得內部簡化流通成本,增加社會消費,等等收益。
所以歐元一開始的幣值就要高于美元,達到了每1歐元兌1.18美元,一度成為可以挑戰美元霸權的貨幣。
但這個時候,美國看到歐元其實有先天的缺陷。
一方面是歐元缺乏作為主權貨幣所必需的內部政治統一性;另一方面則是歐盟本身就存在脆弱的周邊形式。
于是當歐元問世時,美國就在巴爾干半島到處煽風點火,那場讓我們所有中國人都不能忘卻的血恨——科索沃戰爭,就爆發了。
1999年1月1日歐元問世,1999年3月24日,由科索沃的民族矛盾直接引發、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推動下,轟炸南聯盟的戰爭就開始了。
但當北約結束戰爭后,回過頭來就發現,由于歐洲邊緣的動蕩,凸顯了歐元信貸基礎主權的不確定性,矛盾性和不穩定性。
導致了歐元信用下降,隨后歐元兌美元一路下降,最低時跌到了兌0.8228美元。
如果有心的小伙伴在這里其實可以對比一下俄烏戰爭的影響,在開戰之前,美國一直在宣揚戰爭氣氛,到最后開戰,歐元兌美元一路從兌1.227,跌到了兌0.954的低位。
所以這一場戰爭,看似北約贏了,但是整個歐元區輸了,這是歐元第一次和美元的“幣緣戰爭”,可能這個時候還沒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再往后就是伊拉克戰爭,也是所謂的第二次海灣戰爭。
這一場戰爭相信很多小伙伴都非常熟悉,那張手拿“洗衣粉”說是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照片,成為了一個時代的記憶。
在我小的時候經常就有人在聊,美國攻打伊拉克到底是為了什么?那個時候很常見的一種說法是美國是為了伊拉克的石油。
當我長大一點后,我對這種說法嗤之以鼻,畢竟別人美國也是能源輸出國,還能因為這點東西發動戰爭。
但當我再長大一點后,我才發現美國確實是“為了石油”,準確說是為了和石油綁定的美元霸權,最終才決定發動戰爭。
問題的關鍵就出在,當年薩達姆宣布未來不再用美元進行原油結算,而改為歐元。
客觀來說,薩達姆推動的歐元結算石油貿易的倡議剛好符合歐元想要成為世界主要結算及儲備貨幣的宏圖,但這一點恰恰又剛好擊打在美國最核心的紅線上。
所以最后你就可以看到一個場景,第一次海灣戰爭的時候,歐洲盟友普遍都是支持美國的。
但當第二次海灣戰爭的時候,德、法等歐元區主要國家并不支持美國動武。最后實際的參戰方主要就是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波蘭等。
直到8年之后,2011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北卡羅來納州布拉格堡軍事基地發表演講說伊拉克戰爭正式結束,美國也沒有在伊拉克找到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而同樣在2011年,這樣的戰爭,在利比亞的卡扎菲身上又發生了一次。
這一次他更加“大逆不道”,不僅提倡石油去美元化,甚至也不用歐元,直接倡導要用黃金進行結算。
這就直接觸動了美元和歐元兩大貨幣霸權的共同利益,所以這一次,法國等歐洲國家也積極參與軍事行動。
首當其沖的就是法國率先空襲利比亞,然后美國海軍于深夜通過其部署在地中海上多艘軍艦,向利比亞北部防空系統發動了導彈攻擊,英國皇家空軍派出多架戰機參與隨后的空襲。
戰爭的結果,最后卡扎菲身死,利比亞分崩離析,至今未形成一個穩定有效的中央政府。
此后的中東更是混亂不堪,美國為了自身利益培植和利用極端分子讓這片區域一直處于不穩定狀態。
以前是阿富汗塔利班、基地組織拉登,后面是伊斯蘭國(ISIS),最近則是烏克蘭的法西斯極端組織,這里面都是有共性的,大家可以先記住。
而這時,我們就要來到俄烏戰爭的前夕。
現在讓我們翻過俄烏戰爭的影響,回到前幾年,其實你就會發現當時的國際關系非常微妙。
首先是中俄關系,這個其實很簡單,由于兩個國家同時受到美國霸權的威脅,被迫背靠背相互取暖,在眾多國際事務上步調相同,到現在已經成為“合作無上限”狀態。
對于中歐關系來說,雙邊其實也處于相對可交往狀態,主要是歐盟內部還有像默克爾這樣的腦子相對清醒的政客還保有政治影響力。
比較有標志性的事件就是,默克爾在退休前,和我們達成了中歐投資協定,這個也是極大加強中歐聯系、綁定關系的東西,但在俄烏戰爭后受到美國挑唆暫時還看不到重啟希望。
但總的來說,那個時候的歐洲,是表現出“一極”的態勢的,是我們想要建立多極化世界格局非常需要的一個“盟友”。
對于俄歐關系來說,當時處于“蜜月期”,比較有標志性的事件就是那個被美國炸掉的北溪二號線,在2018年正式開始修建。
這個東西其實就標志著歐洲和俄羅斯相互互補進一步加強,雙邊更加緊密結合的一個態勢。
甚至在俄歐之間進行能源交易也在逐步用歐元替換美元,除了天然氣,在2019年時俄石油公司出口合同也宣布不再使用美元結算,轉而使用歐元結算。
更有甚者,俄羅斯那些年還倡議建立歐亞貿易區,整合貫通歐洲和中亞的蘇聯成員國。
換句話說,以當時中、俄、歐的關系來看,完全可以整合整個歐亞非大陸,不管是歐元也好,還是人民幣也罷,在這個區域內,美元的影響力將會大幅下降。
最終只能“游離海外”,讓美元只剩下“泛太平洋美元湖”,這將大大改變美國維持自身霸權的根基。
而這恰恰是美國最不能接受的事,所以中國、歐洲、俄羅斯走得太近,并不符合美國利益,美國也一定會不惜一切代價離間俄歐。
而俄烏戰爭,就是用來破壞兩者關系最鋒利的那一把刀子。
最后的結果我們也知道了,美國確實是成功了,從現在來看,俄羅斯和歐洲之間間隙確實越來越大,他們維護聯系紐帶的能源輸送也受到破壞。
再加上美國通過渲染軍事威脅,繼續加大了北約的影響力,可以說整個俄烏戰爭,俄羅斯、歐洲全部成為了最大的輸家。
而我們也并不好過,本來蒸蒸日上的“多極化格局”建立被打斷,歐洲受美國影響之深是否還能成為獨立的一極需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而俄羅斯則被戰爭拖累,不管能否繼續維持,此后的俄羅斯從綜合國力來說,也一定會大大下降。
可能唯獨有一個好處就是,俄羅斯從那以后,基本上可以說徹底放棄了幻想,全面倒向我們成為我們對抗美國霸權路上重要的陪伴。
我是Marx乖巧,為您送上時政熱點的思考。
如果您覺得寫得還行的話,那就請點個關注點個贊吧,謝謝!
文獻參考:《全球化與國家競爭:新興七國比較研究》溫鐵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