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鼎革之時,華夏大地風云激蕩,滿清、南明、義軍幾大勢力逐鹿中原,征戰不休。小冰河期的疊加效果,更是讓百姓在這場天傾之變中飽經摧殘,短短數十年間人口銳減近半,多達數千萬人口在這場巨變中失去性命。災難降臨之時,作為天潢貴胄的大明宗室們,也從高聳的云端跌落到無盡的深淵,承受著比普通百姓更多的磨難。
崇禎皇帝劇照
曾經高高在上的王爺們,很多仗著特權在藩地肆意妄為,民憤極大。故而不論是落入滿清手里,還是落入義軍手里,被當豬養的他們終究是被當做了肥豬。當然大明王爺眾多,明末之時少說有三四百號,不可能全是昏暴庸碌之輩,比如周孝王朱恭枵,被擁立為監國的魯王朱以海,被有立為天子的唐王朱聿鍵等人,在國難之際展現了自己身為太祖后裔的操守。
本文要講的主角,雖然一生并無多大作為,卻至死保持了自己的氣節與尊嚴,當這座名為“大明”的墓葬即將被覆蓋上最后一鍬土時,他一躍而下主動跳入墓中,選擇為其陪葬。他就是最后一位以死殉國的大明正統王爺——寧靖王朱術桂。
從將軍到郡王
朱術桂,字天球,號一元子,生于萬歷四十五年 (1617年),為第六代長陽王朱憲煥之子,第七代長陽王朱術雅之弟,初封輔國將軍。
長陽郡國是遼藩下面的一個支系,且是其中最具傳奇屬性的支系。首封長陽王朱貴烚(音xia2)為遼簡王朱植次子,初封長陽王,因大哥遼世子朱貴煐早夭,晉封為遼世子,并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十月襲封,長陽郡國依例除封。
許是親王爵位來的太輕松,以至于不知道珍惜,朱貴烚在位期間不友諸弟,待庶母寡恩,捶死長史杜述,擅殺無辜百姓,毆打朝廷命官,可謂是無惡不作,簡直是荊州一霸。更為過分的是,為尋找刺激,竟昏了頭去霸占親妹,做出有違人倫的丑事。東窗事發之后于正統四年(1439年)三月,被削去王爵,廢為庶人,發配遼簡王墳園守墓。
遼簡王墓
由于遼庶人朱貴烚得勢之時不友諸弟,以至于新任遼王、前興山王朱貴燰(音wei1)上臺后,逮著二哥一家死命報復。令他沒想到是大侄子朱豪?(音zhi2)也是個狠角色,在叔叔的逼迫下,竟然逃出墳園意圖上京申訴,將此事捅到了明英宗面前。
其后朱豪?抓住機會,一次次的提升自己的地位,最終在堂兄、第四代遼王王豪墭的幫助下,于成化十二年(1476年)九月被冊封為長陽王。長陽郡國在除國半個多后得以復封,在有明一代屬于少有的奇跡。也正因此,歷代長陽王都很是低調,安分守己的過著自己的小日子。
長陽郡國傳到朱術桂的父王朱憲煥這里,已歷六代(包括追封),所以朱術桂是遼簡王朱植的七世孫,明太祖朱元璋的八世孫。
相對于長陽郡國,遼藩這個大宗只能說是多災多難。第八代遼王朱憲?(音jie2)為人殘暴不仁,犯下淫亂宗室、紊亂宗統、僭越不臣等重罪,于隆慶二年(1568年)十月被廢為庶人,發配鳳陽高墻禁錮。因為犯有意圖謀反這種大罪,故而這次遼王被廢之后,朝廷沒有更立新王,而是直接將遼藩除國。
天啟七年(1627年)三月,惠王朱常潤之國荊州,空置近一甲子的遼王府迎來了它的新主人,只不過名稱由遼王府變成了惠王府。遼藩府事,歷經廣元端恪王朱憲爀、廣元溫裕王朱術垌(音dong4或tong2)、光澤王朱術堣(音yu2)三代郡王署理后,被歸并到惠藩名下。
“(天啟七年七月)庚寅……禮部尚書來宗道題:‘遼藩支庶既已歸并惠王約束,藩體尊矣。其表箋封婚等項亦悉歸于類進,則藩體益尊矣。事權業已畫一,惟有成命,是遵無容復議。至光澤王術堣所請奉祀一節,以遼遺支派而奉遼藩六廟、湘陵香火,例所宜然。乞以地土悉歸惠府,奉祀仍屬遼藩。’”(《明熹宗實錄》)
荊州城墻
崇禎十五年(1642年)十二月,農民起義軍李自成部在攻破夷陵、荊門之后,東下荊州一戰而下。惠王朱常潤搶先一步南下避難,遼王宗室多有追隨,朱術桂與兄長長陽王朱術雅也在其中。先后在湘潭、長沙、衡州避難,在張獻忠部的追擊下南逃廣西。
南明弘光政權建立后,流落南直隸的朱術桂得以晉封鎮國將軍,受命與兄長長陽王朱術雅同守寧海(浙江寧海縣)。
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十五日,南京淪陷。二十二日,弘光帝朱由崧在蕪湖被俘,弘光政權倒臺。
此后南明方面陷入浙東的魯監國,與福建的隆武朝廷,兩個政權對立的局面。流亡在浙東的朱術桂,選擇了投靠魯王朱以海,而其兄長朱術雅南逃入閩,在混亂中不見了蹤影,傳言已經去世。于是他在魯王的背書下繼承長陽王爵位,隆武朝廷為拉攏魯監國政權成員,也承認他長陽王的身份。
然而事情很快有了變化,福建方面傳來朱術雅沒死,且被隆武帝朱聿鍵冊封為遼王(注:南明時期大量除封王國得以復封,遼藩只是其中之一)。兄長晉封親王,自然不會再來跟他爭奪長陽王爵位。本來他可以心安理得的占據長陽王位,然而朱術桂不干,給隆武帝上疏堅決要求將王位讓給朱術雅次子。隆武帝拗不過他,遂于隆武二年(1646年)改封為他寧靖王。
“南都亡,長陽王入閩,有傳其死者;魯監國以術桂襲封,隆武帝封亦如之。后聞其兄尚存,已襲遼王;術桂疏請以長陽之封讓兄次子。隆武帝不許,改封寧靖王。”(《小腆紀傳·卷第九》)
需要注意的是,朱術桂和朱奠培雖然都被稱為寧靖王,可兩者決然不同。朱術桂的“寧靖”是其封號,代表著他是郡王。而朱奠培是第三代寧王,屬于親王,“靖”則是其謚號。
受命監軍
史籍稱朱術桂“為人美髯、宏聲,善書翰、喜佩劍,沈勇寡言;兵民咸尊禮之”,因此南明時期長期受命監軍。
早在朱術桂受封長陽王,成為郡王之后,就被派往魯監國所屬的越國公方國安部任監軍,這是他第一次充任監軍一職。
錢塘江大潮
隆武二年(1646年)五月,清廷命多羅貝勒博洛為征南大將軍,會同固山額真圖賴率軍渡錢塘江南下,進攻魯監國所部。方國安等部署的錢塘江防線瓦解,各部明軍損兵折將之下紛紛逃竄,魯監國的駐地紹興不保。
“丁酉,征南大將軍貝勒博洛等奏報:‘大軍五月二十日抵杭州,適賊兵營于錢塘江東岸,綿亙二百里,艤舟江上以待。我軍未具舟楫,不能渡。忽見江沙暴漲,水淺可涉,遂令固山額真圖賴等策馬徑渡,分兵往擊之。偽國公方國安望風膽落,盡棄戰艦急趨紹興,攜偽魯王朱彝垓遁保臺州。大兵奮力追巢,□刀屢獲全勝。擒偽總兵武景科等,斬獲甚眾,江東厎定。’”(《清順治實錄》)
朱術桂從亂軍之中逃出生天,乘船走海路奔石浦(今浙江寧海縣石浦鎮)。因方國安不戰而降,退到臺州的魯王朱以海也從海門(今浙江臺州市椒江區)乘船入海,前來石浦與朱術桂等匯合。
當年六月,朱以海在張名振等人保護下抵達舟山。然而割據舟山群島的黃斌卿以自己是隆武臣子為由,拒不接納朱以海入城,只同意他們在島上借住。寧靖王朱術桂也在其中。
魯監國在浙東潰敗,隆武朝廷也因內亂無力抵擋清軍,使得對方得以從容南下。八月二十九日,隆武帝朱聿鍵在汀州(今福建長汀縣)被擄,后絕食而死。九月十九日,福州淪陷,隆武政權正式滅亡。
隆武政權敗亡的根源在于掌控大權的鄭氏家族與隆武帝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鄭芝龍要皇帝當傀儡,而隆武帝不愿,雙方因此決裂。在此過程中鄭氏集團一分為三。身為家主的鄭芝龍早已與清廷眉來眼去,清軍入閩后選擇降清。鄭鴻逵、鄭成功叔侄繼續沿用隆武朝名號,擁立淮王朱常清監國,在閩粵一帶抗清。而鄭芝龍的族侄鄭彩則選擇與魯監國合作,將對方從舟山迎到廈門。
離開舟山后,朱術桂與魯王朱以海分道揚鑣,被鄭鴻逵迎入軍中,負責監軍。隨鄭鴻逵、鄭成功部圍攻泉州。事有不靖,不得不退守南澳。
廈門
隆武二年十月,隆武帝之弟唐王朱聿鐭(音yu4)在廣州稱帝,建元邵武;而桂王朱由榔則在肇慶登基,建元永歷。南明再現兩帝并立的局面。為爭奪正統,紹武帝與永歷帝兵戎相見,結果落得兩敗俱傷,讓奉命進攻廣東的清軍李成棟部坐收漁翁之利,于當年十二月攻陷廣州,隨即發生廣州之屠,包括遼王朱術雅在內的20余名明朝王爺遇害。
迫于形勢,鄭成功向永歷帝稱臣,與永歷政權表面上達成和解。朱術桂隨即赴肇慶朝覲永歷帝。永歷二年(1648年)春,永歷帝命他擔任鄭成功集團的監軍。正是這段經歷,讓朱術桂與鄭氏集團建立起聯系。
“是時鄭芝龍已歸命我朝,鄭鴻逵迎淮王于軍中,留術桂監其師,合朱成功之兵圍泉州;不克,鴻逵載淮王與術桂至南澳,朝永歷帝于肇慶。戊子(一六四八)春,命督鴻逵、成功師,就所在地方月支膳銀五十兩。庚寅(一六五○)冬,粵事又潰,乃與鴻逵旋金門。”(《小腆紀傳·卷第九》)
壯烈殉國
因東南淪陷,永歷政權的小日子過得并不好過,16年間幾起幾伏。隆武二年底,因皇位之爭,南明陷入內亂,清軍乘機占領廣東,永歷帝先由肇慶逃亡梧州,又因梧州告急倉皇逃到桂林,隨即由轉進全州(今廣西全州市),后被劉承胤劫持到武岡州。歷經磨難才逃回桂林。
永歷二年(1648年)正月,江西提督金聲桓、副總兵王得仁先發制人,擒殺江西清廷重臣,宣布反清復明。四月,清兩廣提督李成棟,廣西巡撫耿獻忠反清復明。金聲桓、李成棟反正,使得南明聲勢瞬間高漲,永歷帝也得以還都肇慶。然而一年之后,金聲桓、李成棟先后兵敗身死,南明再次陷入低谷。
李定國劇照
永歷元年,就在永歷帝東躲西藏與清軍大玩躲貓貓時,繼順軍之后大西軍也宣布聯明清。永歷六年(1652年),經過在經過充分準備之后率軍東進,先后攻取沅州(今湖南芷江侗族自治縣)、靖州(今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桂林、柳州、衡州等地,兵鋒直指湖廣重鎮長沙,光復廣西、湖南大部,史稱“湘桂大捷”。逼得清軍主帥、定南王孔有德自殺,陣斬清廷宗室重臣、敬謹親王尼堪,史稱“兩厥名王”。一時間東南震動,清廷惶恐。結果因為孫李內訌,白白錯失良機,不得不退守云貴。
永歷十二年(1658年),清軍兵分三路進兵西南,李定國等戰敗,永歷朝廷形勢危急。東南壓力驟降,鄭成功認為這是一個西方不亮東方亮的好機會,遂聯合張煌言所部,于次年親率大軍殺入長江,發動南京之戰,意圖光復南京。結果在南京城下功敗垂成。
長江之戰是南明在大陸最后的絕唱。戰后,鄭成功所部因元氣大傷,急需修養之地,在何斌的建議下,鎖定了海峽對岸的舊基地——被荷蘭殖民主義者侵占的臺灣島。
永歷十五年(1661年)三月,鄭成功親率將士二萬五千、戰船數百艘,自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橫渡臺灣海峽,向臺灣進軍。經過大半年征戰,于十二月二十日拿下赤嵌城,將荷蘭殖民者驅逐,成功收復臺灣。
同年,流亡緬甸的永歷帝,在咒水之難后被緬方獻給清廷,于次年在昆明篦子坡被吳三桂派人用弓弦絞死,終年40歲。
永歷十八年(康熙三年,1664年),臨國公李來亨在茅麓山自焚殉國。至此,堅持抗清近20年之久的夔東十三家宣告退出歷史舞臺,南明在大陸抗清的最后一支隊伍被消滅。
臺灣方面,隨著清廷發布遷界令,鄭氏集團在大陸的經貿財源被切斷,遂將主要心思轉移到經營臺灣之上。朱術桂等明宗室成員,也隨鄭氏集團成員一同移居臺灣。
永歷十六年(1662年) 五月初八,鄭成功去世,鄭經繼位。鄭經雖然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但志在割據稱王,因此選擇奉已然去世的永歷帝為正朔,借此避開擁立本地的明朝宗室為皇帝,給自己的頭頂加個太上皇。
臺灣地形圖
鄭經雖然表示要優待明宗室,可臺灣畢竟處于草創階段,各項供應緊缺,自然顧不上這群“吉祥物”。為避免陷入“首陽之餓”,朱術桂在萬年州竹滬莊(今高雄縣路竹鄉)一帶,墾拓田園達數十甲。然而鄭經不僅沒有給予他應有的禮儀尊重,反而向他征稅。
永歷三十五年(康熙二十年,1681年),鄭經去世,其次子、年僅12歲的鄭克塽被馮錫范擁立為延平王。明鄭政權越發衰弱,清廷下定決心對其動手。永歷三十七年六月,施瑯率清軍水師從福建渡海攻臺,雙方在澎湖爆發海戰,結果明鄭戰敗,臺灣門戶大開,本就處于劣勢的明鄭選擇投降。
朱術桂聞訊表示“是吾歸報高皇之日矣”,決定以身殉國。在此之前他對對自己的后事做了安排,將開墾的田地盡數分給佃戶,把寧靖王府舍為佛寺。
此時王妃羅氏已經去世,身邊只有五名妾侍相伴。畢竟相伴一場,對她們還是很有感情的,因此將她們召到身邊,表示自己顛沛流離,翼圖恢復,以期有朝一日能正大光明地見列祖列宗于地下,奈何時運不濟,現在是自己為國盡忠的時候了,你們還年輕,自找出路去吧。
不成想這些女子皆深明大義,說您既然決定保全節氣,我們又豈能自甘墮落?請賜我們三尺白綾,讓我們先君而去,黃泉路上再見。
朱術桂嘆息道“善哉!”于是提前備下六副壽材,沐浴更衣之后環坐暢飲。隨即五名妾侍起身自縊而亡。朱術桂為她們入殮完畢后,穿戴后郡王冠服出門向平素交往的耆老道別。返回家中后,北面向東再拜,書寫下絕筆信,隨即懸梁自盡。
“備六棺,沐浴更衣,環坐歡飲。五人起自縊,術桂為殮畢,冠服辭交游耆老。入而北面向東再拜,援筆書曰:‘自壬午流賊陷荊州,攜家南下。甲申避亂閩海,幾莖頭發,保全遺體。遠潛外國,今已四十余年,歲六十有二(注:當為六十有六);時逢大難,全發冠裳,歸報高皇。生事畢矣,無愧無怍!’” (《小腆紀傳·卷第九》)
阿越說
寧靖王朱術桂自縊前,還題寫了一首絕命詩詞“艱辛避海外,總為幾莖發。于今事已畢,祖宗應容納!”事實證明,朱術桂無愧于大明列祖列宗,他是明朝最后一位殉國的正統王爺。
明鄭政權投降時,除了朱術桂之外,其余諸如魯監國朱以海的世子朱弘桓、瀘溪王朱慈曠、巴東王、樂安王、舒城王、奉南王及益王宗室等,皆向清廷繳冊投降。
臺南五妃廟
朱術桂自殺后,島內民眾有感于他崇高的氣節,將他與元配羅氏葬在一起,并修筑假墳一百多座,以免被清軍唐突了其英靈。清朝臺灣府諸羅縣首任知縣、康熙版《臺灣府志》編撰者之一季麟光,十分欽佩朱術桂,專門為他立傳,并在文末盛贊他的氣節:
“王播遷瑣尾已四十余年,存亡痛哭之憤,久不攖心,乃能從容就義,下至妾媵,視死如歸,由其悲涼去國之苦,固未嘗一日忘,而平日能自決于生死關頭,不可謂非仁者之勇也。”
陪同朱術桂一同殉葬的五名妾侍分別為:袁氏、王氏、秀姑、荷姐、梅姐。她們被當地百姓安葬于朱術桂墓三十里開外的臺南魁斗山,被當地人稱之為五烈墓。后人建有五妃廟祀之。
相關文章
江川王朱膺鐩:當朝皇帝的天祖,有明一代輩分最高、最長壽的宗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