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小戴記》,成書于漢代,相傳為西漢禮學家戴圣所編。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書中內容主要寫先秦的禮制,體現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教育思想、美學思想等,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
《禮記》章法謹嚴,映帶生姿,文辭婉轉,前后呼應,語言整飭而多變,是“三禮”之一、“五經”之一,“十三經”之一。自東漢鄭玄作“注”后,《禮記》地位日升,至唐代時尊為“經”,宋代以后,位居“三禮”之首。
禮尚往來。
往而不來,非禮也;
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摘自《禮記·曲禮上》
解釋:禮崇尚往來。施人恩惠卻收不到回報,是不合禮的;別人施恩惠于己,卻沒有報答,也不合禮。
感悟:禮節上注重相互往來,多用于人際關系;也用于比喻施以怎樣的行為,即以怎樣的行為回報。禮尚往來是一種禮貌,也是人際交往的一個基本原則。
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
摘自《禮記·曲禮上》
解釋:對于自己所喜愛的人,不可只知其優點,而不知其缺點;對于自己所憎惡的人,不可只知其缺點,而不知其優點。
感悟:我們往往對喜歡的人就忽略他的缺點,而對不喜歡的人就放大他的缺點。其實每個人都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和缺點。我們待人接物不應以好惡親疏作為評判的標準,而要懷著一顆包容的心,否則,看待事情就難免會帶有偏見。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摘自《禮記·中庸》
解釋:君子在無人看見的地方也要小心謹慎,在無人聽得到的地方也要恐懼敬畏。從最隱蔽、最細微的言行上就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質,所以,君子要學會慎獨。
傲不可長,欲不可從,
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摘自《禮記·曲禮上》
解釋:傲慢之氣不能滋長,欲望不可放縱無拘束,心志不可以放任自滿,安逸享樂不可無所節制達到極點。
感悟:凡事要把握好度,傲、欲、志、樂都要適度,不能助長、放縱、滿溢、極端。
-5-
惡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摘自《禮記·祭義》
解釋:自己不說對人無禮、中傷的話,別人就不會以忿怒怨恨的話傷及自己。
感悟:最傷人的就是語言,即使是最親近的朋友,親人。柔軟的舌頭,可以挑斷人的筋骨,語言有時候比暴力更能傷人。它就像刀子,直插心臟,傷人不見血,害人沒痕跡。
-6-
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摘自《禮記·聘義》
解釋:比喻缺點不能掩蓋優點,優點不能掩蓋缺點。
-7-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學,不知道。
摘自《禮記·學記》
解釋:玉石不經雕琢,就不能變成好的器物;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會明白道理。
-8-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
摘自《禮記·學記》
解釋:僅靠背誦和記憶前人的東西而沒有自己的見解和想法,這樣的人是不足以給別人當老師的。
-9-
有其言,無其行,君子恥之。
摘自《禮記·雜記下》
解釋:有那樣的言論,卻沒有那樣的行為,是君子的就應當感到羞恥。
感悟:知行合一,說到做到,才是君子之為。
-10-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
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
國治而后天下平。
摘自《禮記·大學》
解釋: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志才能端正;心志端正后才能修養身心;身心修養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天下太平。
-11-
儒有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
摘自《禮記·儒行》
解釋:君子儒者應博覽群書,知識的積累是無止境的;有了學問還要切實付諸行動,不能懈怠!
感悟:“篤行”是為學的最后階段,就是既然學有所得,就要努力踐履所學,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做到“知行合一”。
-12-
言不過行,行不過道。
摘自《大戴禮記·文王官人第七十二》
解釋:說話不超過自己所能做到的范圍,做的事不超越正道的范圍。
-13-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摘自《禮記·學記》
解釋:通過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過教授才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
感悟:只有在不斷的學習和施教過程中,才能完善自己。
-14-
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
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摘自《禮記·雜記下》
解釋:只知道緊張而不松弛,周文王、周武王都做不到;只知道松弛而不緊張,文王武王也不會這樣做。一張一弛,有勞有逸,這才是文王武王治理天下的辦法。
感悟:人們的生活和學習也是一樣,要張弛有度,才能保持人的身心健康。
-15-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摘自《禮記·禮運》
解釋:大道實行的時代,天才成為公共的,是天下人的天下。
-16-
言必有主,行必有法,親人必有方。
摘自《大戴禮記·曾子立事第四十九》
解釋:言談時必須有中心思想;行動時必須有法則;與人親近必須有正確的方式。
-17-
孝有三:
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摘自《禮記·祭義》
解釋:孝順的行為可以分成三個等級:最大的孝順就是充分尊重自己的親人長輩,其次使父母不受辱沒,最下等的是僅僅只贍養他們。
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摘自《禮記·學記》
解釋:所謂教師,就是幫助學生發揮長處并糾正學子的失誤之人。
量入以為出。
摘自《禮記·王制》
解釋:根據收入的多少,確定開支的限度。
感悟:窮有窮的活法,富有富的活法,而不能隨意透支自己的額度。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
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
摘自《禮記·學記》
解釋:會學習的人,能使教師費力不大而效果好,并能感激教師;不會學習的人,即使老師很勤苦而自己收效甚少,還要埋怨教師。
-21-
君子有三患:未之聞,患弗得聞也;
既聞之,患弗得學也;
既學之,患弗能行也。
摘自《禮記·雜記下》
解釋:君子有三個擔心:對于沒有聽到的道理,害怕聽不到;已經聽到了,害怕學不會其中含義;已經學會了,害怕自己做不到。
-22-
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摘自《禮記·表記》
解釋:君子不自我夸耀自己做的事,不自己宣傳自己的功勞。
-23-
不興其藝,不能樂學。
摘自《禮記·學記》
解釋:如果不喜歡這種技藝,就不能心情愉悅地去學習它。
感悟:只有具有興趣,才能主動去學習。其實工作也是一樣,有多少人一輩子都在尋找自己喜歡的領域,找到了就是幸運的。
-24-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
摘自《禮記·大學》
解釋:財富可以修飾房屋,道德可以修飾身心,心胸寬廣,則身體安適舒泰。
-25-
人非人不濟,馬非馬不走,
土非土不高,水非水不流。
摘自《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上第五十四》
解釋:一個人沒有別人的幫助,就不可能成功;一匹馬沒有別的馬競爭,就不會快跑;筑土成臺而沒有土,土臺便高不起來;一泓池水,沒有別的水相激蕩,便成死水而流不起來。
感悟:人生需要激勵,有競爭者才能更好的前行,就像每個領域都不會一家獨大,都有一個實力相當的對手。
-26-
舉大事,必慎其終始。
摘自《禮記·文王世子》
解釋:想要辦成大事,必定要慎始善終。
感悟:開始能夠對事情充滿信心,充滿敬畏,那么,事情的結尾一定會很好。
-27-
面譽者不忠,飾貌者不情。
摘自《大戴禮記·文王官人第七十二》
解釋:當面奉承的人往往不忠實;掩飾面目的人往往沒有真情。
-28-
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
摘自《禮記·祭義》
解釋:一切活著的東西都要死去,死后其體魄必然歸土,這就叫鬼。
-29-
君子慮勝氣,思而后動,
論而后行,行必思言之,言之必思復之,
思復之必思無悔言,亦可謂慎矣。
摘自《大戴禮記·曾子立事第四十九》
解釋:君子思考問題要克服感情用事,考慮好再行動,論證后才去做。行動必須考慮符合計劃,符合計劃后必須考慮經得起檢驗,考慮經得起檢驗必須考慮到不會出現后悔的話,就可以說是謹慎了。
-30-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
食之者寡,為之者疾,
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
摘自《禮記·大學》
解釋:創造財富有一條原則:生產財富的人多,耗用財富的人少;管理財富的人勤快,使用財富的人適度;這樣,財富就會長久地保持充足了。
-31-
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冠。
三十曰壯,有室。四十曰強,而仕。
五十曰艾,服官政。
摘自《禮記·曲禮上》
解釋:男子長到十歲叫做幼,這時候該出外上學了;二十歲叫做弱,這時候就該加冠了;三十歲叫做壯,這時候就該娶妻了;四十歲叫做強,這時候就該做官了;五十歲叫做艾,這時候就該參與國家之事了。
-32-
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
不祈土地,立義以為土地;
不祈多積,多文以為富。
摘自《禮記·儒行》
解釋:金玉并不值得寶貴,忠信才值得寶貴。不祈求土地,樹立起道義就是土地;不祈求多有積蓄,多掌握知識就是財富。
-33-
多私者不義,揚言者寡信。
摘自《大戴禮記·文王官人第七十二》
解釋:更多地考慮自己私利的人沒有道義可講;說大話的人很少能實踐諾言。
-34-
不能則學,疑則問,
欲行則比賢,雖有險道,循行達矣。
摘自《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上第五十四》
解釋:沒有才能就學,有疑難問題就問,想做事就仿照賢人,雖然有艱險的道路,按照這個方法去做,就沒有行不通的。
-35-
良冶之子,必學為裘;
良弓之子,必學為箕。
摘自《禮記·學記》
解釋:優秀的冶匠的兒子,一定是先學習制作裘囊;好的射手的兒子,一定是先學會用竹條編制器具。
感悟:學習一定要由淺入深,一口吃不成胖子。
-36-
故目者,心之浮也;
言者,行之指也;
作於中,則播於外也。
摘自《大戴禮記·曾子立事第四十九》
解釋:眼神是內心的浮現,言論是行動的表示,內心有活動,在外就有表現。
-37-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摘自《禮記·學記》
解釋:自己一個人苦學,而沒有朋友,就會學識淺薄,見聞不廣。
-38-
君子執仁立志,先行后言,
千里之外,皆為兄弟,
茍是之不為,則雖汝親,庸孰能親汝乎?
摘自《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上第五十四》
解釋:君子堅持仁愛,堅定志向,先做后說,千里之外都是兄弟。假如你不這樣做,那么即使是你的親人,哪又有誰肯親近你呢!
-39-
君子尊其所聞,則高明矣;
行其所聞,則廣大矣,
高明廣大,不在于他,在加之志而已矣。
摘自《大戴禮記·曾子疾病第五十七》
解釋:君子重視信息,就能使德行高超明達;善于運用信息,就能使事業寬廣宏偉。德行的高超明達,事業的寬廣宏偉,不取決于別的,取決于意志的加強罷了。
-40-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
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摘自《禮記·學記》
解釋:教師教育學生,要引導學生自己學習而不是強制學生學習,要鼓勵學生學習而不是壓抑學生的學習熱情,要啟發學生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答案。
-41-
君子進則能達,退則能靜。
豈貴其能達哉?貴其有功也。
豈貴其能靜哉?貴其能守也。
摘自《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中第五十五》
解釋:君子為官就能通達,退隱就能靜養。難道看重的他的通達嗎?看重的是他有功;難道是看重的他的靜養嗎?看重的是他能堅持操守。
-42-
君子思仁義,晝則忘食,夜則忘寐,
日旦就業,夕而自省,以歿其身,亦可謂守業矣。
摘自《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中第五十五》
解釋:君子思慕仁德和正義,白天從事事業忘記吃飯,晚上自我反省忘記睡眠,以此鍛煉自身,就可說守住基業了。
-43-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摘自《禮記·中庸》
解釋:做任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就可以成功,沒有準備往往會失敗。
感悟:成功總是降臨在有準備的人身上。有了準備,面對困難就有應對措施。
-44-
謹于言而慎于行。
摘自《禮記·緇衣》
解釋:說話開口要謹慎,行為舉止要端正。
-45-
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
摘自《禮記·曲禮上》
解釋:進入他國就要問他國的風俗,進入別人家里就要問家里的忌諱。
感悟:入鄉隨俗。
-46-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摘自《禮記·中庸》
解釋:人家一次就學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學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學一千次,也肯定會掌握的。
-47-
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
摘自《禮記·表記》
解釋:君子不以自己所能做到的事去責備別人,也不以別人做不到的事便讓人家感到慚愧。
-48-
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
摘自《禮記·禮運》
解釋:父子之間心意誠厚,兄弟之間和睦相處,夫妻之間和和美美,家業才能旺發達。
-49-
天地之道,寒暑不時則疾,風雨不節則饑。
摘自《禮記·樂記》
解釋:天地間運行的自然規律是:寒冷和炎熱不按照一定的時節出現,人們就會生病,風雨不按照節律出現,人們就要挨餓。
-50-
鸚鵡能言,不離飛鳥;
猩猩能言,不離禽獸。
摘自《禮記·曲禮上》
解釋:鸚鵡能夠說話,卻仍然脫離不了飛鳥的屬性;猩猩能夠講話,卻仍然脫離不了禽獸的屬性。
-51-
陰陽和而萬物得。
摘自《禮記·郊特牲》
解釋:陰陽調和,于是萬事萬物能各得其所。
宋代理學家朱熹:《儀禮》,禮之根本;而《禮記》乃其枝葉。《禮記》乃秦漢上下諸儒觶釋《儀禮》之書,又有他說附益于其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